文/鄒硯芳 中心助理研究員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臺大風險中心)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委託,以倡議和遊說低碳社會的相關政策為目標舉辦沙龍活動,期望強化社會大眾對於低碳社會的認識。2019年8月7日,臺大風險中心於社科院頤賢館舉行「從『碳定價』驅動氣候行動」深度低碳沙龍活動,並由周桂田教授主持,邀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管處減量規劃組吳奕霖組長;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服務負責人—曾于哲會計師;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劉仲恩副教授,共同針對碳稅、碳排放交易等碳定價制度進行討論,並與現場關心氣候變遷的產官學研各界專家與大眾討論。
圖一、主持人周桂田教授致詞
主持人周桂田教授以碳定價作為呼應「企業社會責任」以及「與全球減碳趨勢接軌」的願景為開場,點出臺灣碳定價制度相較全球而言進展落後的問題。碳定價有碳稅、碳排放交易兩種機制,這些制度的訂定其實反映了國家對氣候變遷的重視,而如何符合全球經濟競爭的趨勢,並達成全球對碳排放減量的要求,將是碳定價驅動氣候行動的關鍵,也是此次沙龍討論的核心。
圖二、主持人周桂田教授
吳奕霖組長先說明氣候變遷在科學上的數據,了解國際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和必要行動,再回頭檢視臺灣現況。每年的聯合國氣候公約大會討論內容包含各國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的承諾、協助開發中國家調適等,去年則在碳市場的公約運作上出現許多分歧的意見,也因此聯合國希望透過今年9月的高峰會議,由各國領袖提出更有前瞻性的減碳行動建議,期望年底能在碳市場的運作機制上達成共識。若單看臺灣目前的狀況,近幾年的排碳量持平,但經濟持續增長,顯示許多節能減碳的努力有其效果。8月份預計也將完備《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以下簡稱溫管法)規定,從中央各部門到地方的減量行動規則,如何適度地調整溫管法在總量管制的進程,並盡量減低相關的價格波動和產業衝擊,仍需國內外團體、社會大眾共同推動並持續討論。
圖三、與談人吳奕霖組長
曾于哲會計師接續對於碳定價影響金流的議題,從自身執業經驗說明社會逐漸從企業和金融角度關心環境問題。同時,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也強制一定規模以上的企業編制「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而最大的關鍵在氣候相關的資訊揭露,管理單位必須了解氣候變遷對金融財務造成哪些影響。從國際角度來看,2015年通過巴黎協議之後,國際投資人會將企業內部經營方式對氣候變遷上的影響納入投資考量,這樣的顧慮也幫助推動創新產品和服務的組織發展,成為資本市場的重要趨勢。曾會計師也就自身協助企業做轉型和評估的經驗,建議企業應該以風險評估的角度來看待因應氣候變遷可做的內部決策,這需要很多不同領域專家一起參與;就2015年安永的調查結果顯示,有近半數的企業覺得實施內部碳定價對整體競爭力有幫助,因此也建議企業需要主動盤點自身的環境外部成本,計算並規劃「企業內部碳定價」。
圖四、與談人曾于哲會計師
劉仲恩副教授則從國際面向來回顧碳排放交易的歷程,早期階段是企業為碳定價的主要推動者,2010年後國家在碳定價扮演的角色逐漸變重,尤其亞洲國家,碳定價也成為國家面臨減碳壓力下,國家發展與經濟轉型的一種策略。目前全球許多國家已經實行碳交易,且針對製造、運輸、建築等不同部門有不同的排放交易制度、碳稅機制,臺灣相較之下礙於缺少社會面的共識,多年來在碳定價上進展緩慢。未來無論是臺灣還是世界各國在碳定價上的進展,如何透過制度的設計來完善管理體系、降低碳交易市場的波動,甚至處理碳交易過程中社會正義的爭議,是擴展現有小型產業鏈、促進跨界碳交易的關鍵;同時也是各國未來互相交流,持續推動各國碳定價機制、擴大碳交易市場的策略。
圖五、與談人劉仲恩副教授
引言後,現場民眾踴躍參與討論及提問,從法規層面的碳權機制、政策誘因;到行動層面的跨國企業碳市場運作、碳交易在能源轉型的角色以及整合各部門方法等都有豐富討論,有助臺灣後續推行碳定價不同層面的探討。
圖六、聽眾踴躍發問
圖七、會後聽眾提問
最後周桂田教授總結,臺灣的大型企業目前尚未習慣碳定價模式,導致驅動政府推行相關機制的力量不足。相對於政策、人才方面,以碳定價驅動環境行動其實更需要社會的共識,需要用大眾的語言將議題推廣出去,才能加速臺灣社會轉型,並縮小與國際趨勢的落差。
圖八、主持人與談人大合照,由左至右分別為劉仲恩副教授、吳奕霖組長、曾于哲會計師、周桂田教授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本文歡迎媒體及相關平台轉載,惟請遵守引用原則:
1.姓名標示 2.非商業性 3.禁止改作。註明文章來源轉載自台大風險中心,以及附上資料來源並連結本文。
若僅引用部分資料和數據,務必在上架前與我們確認相關內容,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與我們聯繫。
※商業用途轉載,請與本中心連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