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心編譯
聯合國永續發展高階政治論壇(High Level Political Forum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LPF)舉辦至今已邁入第六年,提供各國領導者之間定期對話、評量2030永續發展目標落實進度等多方事務的對話平台。
2018年以「轉型邁向永續與韌性社會」(Transformation Towards Sustainable and Resilient Societies)為主題,聚焦討論如何達成以下六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目標6:淨水與衛生》、《目標7:可負擔的乾淨能源》、《目標11:永續城市與社區》、《目標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目標15:陸地生態》、《目標17:全球夥伴》。其中,加強全球夥伴關係更是達成永續發展目標的重要關鍵,因此促進政府部門、私部門、公民社會、地方政府、學術界等不同團體與利害關係者參與論壇、建立有效合作關係、規劃永續發展藍圖為本次高階會議的討論重點之一。以下重點摘錄此次會議中,永續發展目標7、11、12之推動進展評析以及利害相關團體提出之建議:
- 從2000年到2016年,全球有電可用的人口比例從78%增至87%,無電可用的人數降至10億人以下,顯見目標有其進展,但尚需進一步的努力。
- 2015年再生能源消費占比為17.5%,再生能源增長的主因來自成本下降、政策推動的生質能源以及持續擴張的風能與太陽能。
- 降低能源密集度(單位國內總產值所使用的能源比率)對於抵消CO2排放,以及讓能源變得可負擔至關重要,2015年全球能源密集度比2014年下降2.8%。為了實現永續發展目標,全球能源密集度需要在2016-2030年期間以每年2.7%的速度進步,因此必須大幅提升全球政策的企圖心。
- 能源系統的設計上必須重視兼容性(inclusive)、多方利益相關者的合作(multi-stakeholder collaboration),並透過創新的方式增加再生能源的投資,以終端使用者為重心的能源服務設計,達到真正可負擔、穩定,安全並永續的能源目標。
- 各國在推動低碳轉型時應重視公正轉型。包含兼容性的社會對話機制、建構以權利為基礎的社會保障體制,提供勞工技職訓練、轉職等轉型措施。
- 快速城市化帶來的挑戰:人口增長控制、為日益增長的人口確保適合的住房以及能抵禦災害的基礎設施、城市不斷擴大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以及災害發生時的脆弱性因應。
- 城市擴張的平均速度約是人口增長速度的1.5倍。東亞和東南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亞和南亞是目前城市擴張最迅速的地區。固體廢棄物的管理在許多城市仍是一項挑戰,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城市尤其如此,其城市廢棄物的收集率甚至不到50%。
- 2016年,91%的城市人口呼吸的空氣不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對PM2.5的空氣品質標準,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更暴露在遠低於標準2.5倍以上的空氣污染。
- 各國正致力於制定、實施國家或地方層級的災害風險減緩戰略,例如:對洪水好發區的排水基礎設施進行投資、規劃一系列的城市與土地使用措施、相關建築法規和其他“風險指引”規範。
- 城市規劃與災害風險管理等設計上,應透過兼容的方式涵納地方、國家與國際的參與者,特別是女性以及被社會邊緣化的族群。其中,年齡、性別以及身心障礙等敏感議題與參與式預算規劃,都是城市整合規劃的關鍵。
- 數百萬的志願服務者(包含消費者、勞工和捐助者)可參與環境工作、農耕活動、新技術投入,積極開展教育、向地方和國家政府進行宣傳和遊說等活動。同時,災害發生時,他們可作為第一批響應者展開行動,致力保護鄰里並幫助其迅速恢復。
- 將經濟增長與資源使用脫鉤一直具有挑戰性。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制定政策以創造有利的環境、社會、基礎設施、市場,與深度改變全球價值鏈的商業實務。
- 國內物質消費(Domestic material consumption)表示一個經濟體在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物質。全球每單位GDP的國內物質消費從2010年的一美元1.2公斤降為2015年的一美元1.1公斤。然而,全球國內物質消費總量仍在增加,對資源與環境造成壓力。
- 國際多邊環境協定的締約方必須提供「執行這些協定之規定義務的相關資料」。儘管管制《破壞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之遵守率為100%,《在國際貿易中對某些危險化學品和農藥採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約》之遵守率為71%。但《控制危險廢棄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的巴塞爾公約》,以及管制《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之遵守率分別只有57%和51%。
- 針對私部門監管以及消費者環境教育等措施,應從利益極大化轉為以地球及人為核心的經濟行為模式思維,強化其決心並採取行動。
- 志願服務者(包含消費者、勞工和捐助者)可以努力說服企業改進生產做法,並站在第一線教育消費者,使他們了解購物來源和生產方式,確保稀缺資源不被浪費。
- 必須考慮在全球和區域尺度下,援助和貿易政策存在的不平等權力結構。這種結構越來越偏袒強國和多國合作而犧牲了人民的利益。
整體而言,在目標11的進展需要多方夥伴關係來協同規劃、均衡分配城市所能提供的居住與其他服務功能。在目標12方面,則是強調經濟發展必須將環境友善、資源稀缺的壓力納入考量,因此各國應宣言承諾採用ISO20400規範的永續採購標準,並以此作為國際政治上經濟援助分配的落實工具。區域上,會議中的報告特別提到亞太區域內的在地居民、貧窮社區與婦女等群體,其生計、權益和居住環境正受到損害。因此,發展韌性的社會需要有多方中心治理(polycentric governance),確保各利害相關人和權益者更廣泛地參與。而民眾的協商及參與、理解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在地人民與地方社區建構的知識,婦女和其他非主流群體等參與者,都是轉型的推動關鍵。
而在臺灣,根據臺大風險中心在「2018富邦全球化講堂暨臺灣風險社會論壇(以下簡稱2018富邦全球化講堂)」針對參與民眾對SDGs的調查結果,民眾認定最迫切的議題正是本次高階會議聚焦的目標7(能源)、目標11(永續城市)與目標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如何將本次會議中的建議與行動落實到臺灣,不論是企業、非政府組織、政府與民眾都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目前行政院永續會已經有提出臺灣的永續發展目標草案,但其內容與目標上仍有許多可強化之處,而不同的團體又可以做那些努力來連結SDGs?2018富邦全球化講堂已有邀請來自企業、學界、非政府組織等多方群體代表共同討論。
詳細內容可至臺大風險中心官網閱讀:【活動回顧】告別碳時代 轉型加速度:2018臺灣風險社會論壇-超越14+N的空污治理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下的臺灣新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