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煥文 中心助理研究員
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長期致力於社會轉型研究,而今年度「鉅變新視界沙龍」將以社會、能源、產業轉型進行一系列活動。在臺灣面臨轉型的關鍵時刻,期盼藉由沙龍活動,做為平台讓社會各界能夠參與其中。第一場次以產業發展過程反思經濟與環境的關係,以「在奇蹟之後:臺灣產業發展的必然與偶然」為題,邀請本校經濟學系馮勃翰副教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林宗弘副研究員、中山大學社會學系邱花妹助理教授,一同就產業發展與環境的議題進行討論與分享。2018年3月7日沙龍活動於社科院頤賢館舉行。由中心研究員、中山大學社會學系蔡宏政教授主持。
主持人蔡宏政教授開場時,便指出《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一書的問世恰逢「雙20」:即20年來臺灣薪資成長困境同時,本土的發展社會學研究亦為停滯,藉由書中所收錄各教授文章及內含之新思維,對臺灣社會現狀探討起了補足作用。
林宗弘研究員首先即說明該書之撰作目的。其整理過往關於臺灣經濟、社會發展的文獻時,發現除金融市場因素出現矛盾論述外,其他作為原因之國家角色、產業結構、性別家庭等「奇蹟」典範,亦已無法解釋現狀。林研究員特別點出近年臺灣困境的具體現象:2000年以後,政府支出比例衰退,甚如人口普查此類基本政策均不再進行;同樣股市上萬點大關,以外資法人為操作主力的無感氣氛,相較於1990年代初期因散戶而使號子翻騰,誠為民眾最明顯感受。林研究員續以新自由主義下減稅、工資、貿易、創新觀點與近年臺灣經驗對照,認為該理論已無法處理臺灣困境:所得稅占政府整體財政收入比例偏高、減稅無助於本地民間投資,反加速資本外移至中國大陸。而資本西進之結果,對外而言造成「葉克膜經濟」現象:臺灣前500大企業總部雖仍留本土,但營收淨額中國大陸占比提高、大規模仰賴當地廉價勞工,經濟活動呈現「體外循環」;對內觀之則造成失業、貧窮化與中小企業衰敗等問題,例如任職於前1000大企業之雇用人數已突破30%,與OECD已開發國家情況相差無幾,雇主、自營作業者自1996年起20年內近乎腰斬,又20至24歲年齡層失業率增加,成為2014年太陽花運動背景因素之一。林研究員也承認,目前尚無可解決前述所有經社問題之萬靈丹(政策),但透過「創新福利國家」倡議,如恢復稅基、優先推動對歐美貿易、基本工資溫和成長及引導資金投入至創新福利產業等方式,應可有突破困境之契機。
馮勃翰教授則以經濟史角度,比較臺灣、美國與日本之薪資成長情況。馮教授對此認為:美日紡織業等勞力密集產業於1980年代前後外流至臺灣等工資低廉國家,帶動臺灣薪資大幅成長。但近年全球化、生產自動化、資本財價格相對降低(或性能品質大幅提高)三大因素,使該等產業轉外流至中國大陸、東南亞等地,臺灣優勢不再、薪資成長遲緩。接著,馮教授以Mancur Olson所著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為例,指出一國經濟之所以能繁榮,乃導因於適當政策促使某些重點企業發展,惟該些企業成長時亦逐漸握有更多政治與市場力量,面對新技術或營運模式時,反頭要求制定法規保護舊企業自身,造成創新產業發展困難:例如臺灣政府於今日仍維持提供廉價水電予企業,致使低耗能產業競爭上缺乏優勢。法規之彈性大小影響創新經濟,制度上若能迅速包容、調和新技術創新經濟才能更快發展。
第三位與談人邱花妹教授,則提及《未竟》一書未著重環境於經濟中之因素,較美中不足。其認為因過往資本主義線性經濟發展模式、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理論的適用,環境成本長期外部化,使臺灣產業於1980年代後帶來環境保護之挑戰。而環境社會學者之研究面向,著重探討不同時代、如1980年代反污染自力救濟至2010反核、反空汙、反石化運動的過程。為處理經濟與環保的衝突,有生態現代化論者提出經濟與環境價值可調和、生態理性、資本為重要改革力量與科技重要性等論述。並以臺灣高科技業發展為正向範例,指相較於其他國家,我國企業更願意導入志願環境管理系統、產品生命週期分析及環境技術、環評制度。邱教授認為:多數企業改善汙染與效率同時,產業擴大化卻使整體消耗不減反增,依然與生態衝突;而臺灣作為發展型國家,存在「傾斜的雙角色」,即國內社會運動和國外標準之提升,促使企業依循市場動力走向更環保(漂綠),但政府仍扮演開發者和環境爭議保護傘。邱教授強調,臺灣應從源頭思考、自根本做出改變,考量重點為我們日常生活需要什麼,而非一味追求GDP成長。國家政府對於本身角色也需再省思,是否能降低或排除石化業、電子業、水泥業之經濟獨占?中小企業能否不再用環境換取茁壯?新型經濟如何組織,有何可超越當前困境的替代性發展,使臺灣再創奇蹟,均需我們深入思索。
活動最後,與會各方分別就本書之不足、政治民主化與經濟衝突、新自由主義在薪資典範轉移之角色等問題交流。與談人邱花妹教授則總結說明,由於政策、資源的不同配置會影響經濟走向,僅有更多更符合公平、分享原則的新經濟組織型態、設計構想提出,才能使臺灣有再創新奇蹟之契機。
視訊:鉅變新觀點「在奇蹟之後:台灣產業發展的必然與偶然」
簡報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