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下載全文電子檔)
前言 1
壹、空污政策10年來之回顧 3
一、空污議題的公民訴求與政策回應 3
二、空氣污染政策有多少實質進展? 9
貳、治理的改變與不足 14
一、14+N措施未竟全功 14
二、空污法第九次修法:革命尚未成功 19
三、PM2.5濃度與排放清冊排放量變化 22
四、能源轉型架構下空污排放分析 33
參、治理架構議題 41
一、銜接政策與民眾感知(爭議)之科學與風險溝通 41
二、公民科學促進治理創新 49
三、南韓空污政策 58
結論 63
參考資料 66
摘要
總統蔡英文早在2016年就職前就宣示要對抗空污。2017年執政黨將空氣品質改善作為主要施政目標。隨後行政院為了讓環保署空污防制計畫能順利推行,召集各部會針對有關空污防制所應配合與執行之事項,進行行政院層級的正式協商與整合。2017年4月推出「14+N空氣污染防制策略」可以說是近年最具體的空氣品質改善措施。除了明確列出各項主要污染源的減量目標,也提出達到此減量目標之相應可行具體措施,特別是PM2.5的原生與衍生源減量。一改過往空污治理計畫僅有目標而無實質預算投入的缺失,由政府、台電與民間共投入2,150億元。然而2017年冬季,台灣民眾又遭受「連續紅爆」的嚴重空污威脅,尤其南部空氣品質經常在「對所有族群不健康」警戒範圍,讓民眾苦不堪言。
環保署陸續推動許多空氣品質管制興革事項,僅一年時間,政策效果未臻理想、措施未盡完善之處可以理解,但台灣空氣品質治理仍有非常迫切的改革必要,特別是主要空氣污染物中以PM2.5超標最嚴重,以法定年均15µg/m3的PM2.5標準來看,年平均僅宜蘭(2016年始低於15µg/m3)、台東站及花蓮站、陽明山、恆春5個測站符合空氣品質標準,但其中兩個是國家公園測站。以環保署2016年空氣品質監測報告所列PM2.5自動測站濃度。資料提供72站僅9站達標。不及格率高達88%。高達31%測站處於濃度>25µg/m3重災區。25%測站亦在>20µg/m3以上,這代表全台灣大多數地區暴露在高健康風險區域。台大公衛學院詹長權院長就直言,台灣空污問題用健康代價、經濟代價來看比政府理解的嚴重性大20倍,其健康危害甚至已是國安層級問題。
全文下載:
試讀
※本文章歡迎轉載,但請先與中心連絡,並註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