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健銘 中心助理研究員
混亂中學習
2017年聯合報所選出來的年度代表字是「茫」,而同時,Yahoo奇摩也公佈全臺網友所票選的十大年度新聞,從第一名往下排起,分別是一例一休、年金改革、獵雷艦詐貸案、前瞻計畫/軌道建設、815大停電、限電與重啟核電、合法同婚判決、巴拿馬斷交、看見臺灣與亞泥礦權爭議、世大運等等 [註1] 。 我們看見有很多大規模的政策來處理社會中持續存在的一些問題,包括勞動、未來的產業發展、能源政策、社會的基本權利、環境權等等。在此,許多問題不是我們單純發展經濟就能夠解決的。事實上,我們社會陷入一個不知何去何從的情況,正如「茫」字所給人的感覺。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可能會從過去的經驗中尋求的成功模式,或是從當前被視為成功的典範-產業、企業、個別人物-上試著歸納出成功的方程式;接著把我們當前的條件帶入式子,然後得到未來的解方。諷刺的是,不僅過去的成功似乎無法複製,就連成功的定義都充滿著爭議。更進一步的來說,全球今年度所發生的各種大事,極右派在歐洲的興起、川普的當選等等,都說明這種每個人的價值與期盼並不一致的情況下,所引發出的各種衝突。特別是在民主社會當中,好像每個人都可以做出決定,但每個人都無法控制決定的後果,也總是找不到現成的解決方案來解決我們的問題。政治的造神運動不能,其它各領域的力量也無法。
一方面,我們需要接受這個社會總是在持續性混亂當中;另外一方面,我們也要面對在社會中持續存在的問題(persistent problem)。荷蘭學者在研究科技創新的過程中,衍生出有關如何進行轉型管理(transition management)之理論。Loorbach (2007)引用 Rotmans et al. (2001)的說法,「現代社會正發展為網絡社會,問題陸續浮現並且還在增多,且看起來幾乎不可能用傳統作法或是工具、或是既有的制度來加以解決」。經濟發展、技術日新月異和財富積累的副作用,就是不永續的當代癥狀(syndrome),轉型研究也就是從這些持續存在的問題、癥狀來進行研究,理解我們社會及結構如何發展及組織(Loorbach, 2007)。
圖1 轉型領域與一般政策領域
資料來源:Loorbach, 2007.
比較一般的政策過程和轉型管理方式(如圖1)會發現政策轉型的思維、目標和解決的問題跟傳統政策有所不同。若將社會視為複雜的系統,則傳統政策往往是在系統已經滯後不前、問題非常明顯的情況下,進行各種短期改善計畫;然而創新往往是在尋找人們尚未理解的問題,並改變既有系統的運作方式和邏輯,帶進長期而根本的變化。Frantzeskaki et al. (2012: 20-21)便認為在動態的社會結構中,個人行動和技術創新之間的相互作用導致社會系統變化,有時會從根本產生轉變,即為轉型。
為何談的是永續轉型,而不是永續發展呢?是因為永續發展的概念發展數十年來的結果,更像是一個口號、各自表述,在此反而混淆問題應該被解決的對象。就像是Loorbach認為「永續發展其實是上一波大轉型的遺緒」(Loorbach, 2014)。重點仍然指向發展。許多邁向下一波轉型的利基、創新的思維,已經在當代社會中發展出來。這需要新的網絡帶動鏈結,帶進新的制度變化,最終落實到我們的生活中。這一方面需要治理的思維和方式進行轉型,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強化社會集體溝通、參與和學習的能力。
能源轉型就是社會轉型
我國目前仍然在進行式的能源轉型也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Cherp et al. (2018)今年也剛好對轉型相關領域文獻以「能源轉型」為主題進分析。除了前面的多層次觀點和轉型管理的視點外,他提出轉型時需要考量能源流(energy flow)和市場、能源技術、政治行動和政策執行的三個面向。因此他從這三個面向整理出技術經濟面、社會技術面和政治面應考量的上位概念,以及依照各國不同應該也要納入考量的各種變數如下表。這些變數既是分析的項目,也應該是在轉型領域的願景中,應該要被優先提出或者討論的各種關鍵議題。
表1 能源轉型上位以及部份第二層次變數,從三個面向的觀點
資料來源:Cherp et al., 2018.
德國全球變遷委會(WBGU)從轉型管理出發,建議G20國家進行長程的政策規劃來減碳(German Advisory Council on Global Change, 2016);瑞典斯德哥爾摩韌性研究中心(Stockholm Resilience Centre)的Rockström教授也提出以十年為期的快速去碳路線圖,並將成果發表於科學雜誌中(Rockström et al., 2017)。兩者的建議都是從時間和關鍵工具出發進行盤點,特別是其研究乃是針對全球國家進行建言,也相當值得臺灣進一步反思。特別是其中如化石燃料、交通、城市建設、碳稅乃至於民生等範圍的思考,需要目前推動能源轉型、思考未來路線圖的研究者和政策制訂者納入到思考的範圍內,以達到系統性的轉型。
表2 2010-2050的快速去碳路線
資料來源:Rockström et al., 2017; German Advisory Council on Global Change, 2016,作者自行整理。
有許多的研究者及研究單位已經提出轉型的各種方法和工具。局部的各種技術系統創新當然很重要,然而對於政府-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政府-仍必須試圖從系統的觀點來著手治理。當代的創新往往來自於社會上的某個節點,就如同創新的利基往往來自於非常小的行為模式改變。而政策如何維持整個議程不停地被推動、修正、實驗和執行,將會是未來永續轉型的關鍵。事實上,應該視當前的能源轉型為整體社會轉型的一部份。
就如同周桂田(2016)提出空氣污染、能源、產業轉型是相互關連的議題,臺灣接下來如果要走出「茫」的困境,就需要從系統性的思維中思考轉型,並同時將帶動產業、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的轉型。由於這種轉型不是單一部門所能推動的結果,也不是僅僅依賴國家由上而下的指導即能推動的轉型。因此, 在推動轉型的過程中,治理思維、方式和過程也必須發生改變。政府的治理一方面需要更縝密的計算,另外一方面需要的卻是更彈性的溝通。特別是當舊的體制正在崩塌,信仰和價值觀也不再能夠統一地說服人;當前的情況創造出各式各樣的不確定性,不僅使許多人感覺驚恐,更多的時候可能會使人變得更加保守。然而,如果保守的思維能解決新的問題,那麼問題早就被解決了。
註解:
相關連結
轉給你看 — 開啟臺灣能源轉型
本書特邀十餘位跨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十三篇專文向讀者介紹:
什麼是能源轉型?
能源政策如何推展?
綠電該怎麼做?
公民可以怎麼樣參與能源轉型?
書籍介紹
搶先試讀
參考文獻
- Cherp, A., Vinichenko, V., Jewell, J., Brutschin, E., and Sovacool, B. (2018). "Integrating techno-economic, socio-technical and political perspectives on national energy transitions: A meta-theoretical framework." Energy Research and Social Science 37: 175-190.
- Frantzeskaki, N., Loorbach, D. and Meadowcroft, J. (2012). "Governing societal transitions to sustainabi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5(1/2): 19-36.
- German Advisory Council on Global Change (WBGU) (2016). Development and justice through transformation: The Four Big 'I's. Special Report. Berlin: German Advisory Council on Global Change.
- Loorbach, D. (2007). "Transition Management: New Mode of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efschrift Erasmus
- Loorbach, D. (2014). To Transition! Governance Panarchy in the New Transformation. Rotterdam: Erasmus University.
- Rockström, J., Gaffney, O., Rogelj, J., Meinshausen, M., Nakicenovic, N. and Schellnhuber, H. J. (2017). "A roadmap for rapid decarbonization." Science 355(6331): 1269-1271.
- 周桂田(2016)。〈氣候變遷驅動下臺灣能源轉型挑戰〉,周桂田、林子倫(主編),《臺灣能源轉型十四講》,頁3-26。臺北:巨流圖書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