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社會學》導讀 《氣候變遷社會學》影音介紹 相關書籍資訊
氣候變遷社會學-高碳社會及其轉型挑戰導讀
賀!本書榮獲科技部107年專書出版補助
近二十年以來,極端氣候所帶來的巨大災害遍布全球,臺灣也不例外。自1996年賀伯颱風導致林肯大郡倒塌,接連2000年象神風災、2001年納莉風災、桃芝風災、2001年北臺灣缺水、2004年敏督利風災導致中橫坍塌、2009 年莫拉克風災導致小林村滅村及698人死亡或失蹤、2010年梅姬颱風導致兩輛陸客遊覽車在蘇花公路墜谷等,都是難以挽回的災難。
而我們所面臨的,不再只有土石流與地震等典型災難。氣候變異也直接與間接影響自然界生長迴圈的順序、生物多樣性,或因高溫導致疫病的快速傳染與擴散。我們已經無法用單一、可預測的軌跡來評估氣候變遷可能會造成的衝擊。這些劇烈的氣候災難與風險,其問題本質不僅跨越單一氣候科學領域,也關聯到各種地質、海岸、農業與公共衛生領域,而其產生的衝擊更橫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問題,尤其這些氣候變異引發對人民生命財產嚴重的損失與威脅,其規模性與疆界性早已超越工業社會實際的問題屬性,而形成前所未有的環境、經濟與社會風險挑戰。
自此,有別於過去聚焦在內國社會變遷的傳統社會學理論,本書作者周桂田教授以跨疆界、領域、社會階級、倫理、世代、族群等分析視域,檢視臺灣在全球氣候變異的時代下,如何具備足夠的「韌性」來抵禦未知、不可逆的風險衝擊。
周教授認為,若要因應與防範氣候變遷所造成環境、經濟與社會等面向的災難性崩潰,就必須揚棄當前仰賴褐色經濟為發展主體的高碳社會模式,進而邁向低能源密集、低碳排放、低污染、資源再循環利用之綠色永續社會發展。為了達成這樣的願景,我國應當朝向四個轉型面向努力:一、產業經濟層次;二、國家政策架構與論述層次;三、社會覺醒與行動層次;四、治理轉型與創新層次。簡而言之,低碳轉型不僅僅需要產業與國家政策來驅動,也需要社會大眾覺醒與認知到對未來世代的責任,並監督政府的環境治理能耐,進而以由下而上的模式與決策者對話與溝通,來共同對抗劇烈的氣候變遷威脅。
但很遺憾的,臺灣社會長年以來缺乏與決策者進行有效溝通的空間。在過往臺灣的工業化進程中,我國決策者採用狹隘的科技主義模式,各項國內發展作為皆仰賴專家與技術官僚進行決策。然而,時過境遷,當今我們處於跨境與跨界風險頻頻發生的全球化風險時代,政府不應當再以過往受限於實證主義的專家治理模式來應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為此,周教授想告訴我們的是,面對越來越趨激烈的氣候變遷、食品風險風暴、耗能污染產業結構調整的困境等社會衝擊,我們需要一個能讓公眾、公民團體、媒體或其他利害相關人皆能夠在風險知識與資訊對等的條件下,共同參與及監督決策的社會結構。否則,我們將繼續處於一個制度性隱匿風險的遲滯型高科技風險社會。
周教授撰寫的專書〈氣候變遷社會學:高碳社會及其轉型挑戰〉,試圖在這樣的遲滯型風險社會背景下,針對我國應當如何邁向低碳社會及應對其挑戰,進行診斷並提出解決處方。這本書分成三部曲共十章,第一部曲探討臺灣對於高碳社會的結構性路徑依賴。第二部曲探討風險感知(risk perception)與永續衝突,其中第五章會根據一份跨年度全國性公眾氣候變遷感知的調查結果,分析臺灣民眾是否對氣候風險、低碳經濟與環境的世代正義議題有所覺醒。第三部曲則聚焦在社會轉型脈絡下的公民認識論與社會強健性分析,其中包含社會各界如何去建構具有系統性的風險知識來挑戰政府論述,以及如何組織有系統性的社會動員來翻轉各種隱匿風險的管制決策。
一如書名的標題,我國當前若要強化抵禦極端氣候變遷所需的韌性,勢必要脫離仰賴褐色經濟發展模式的高碳社會。但,轉型真的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單純。從本書第一部曲-結構性路徑依賴中就可以認知到臺灣的產業怠於轉型,自1990年以來,低附加價值、高能源密集的石化業在我國的擴充未曾歇息。確實,自1997年《京都議定書》簽訂以來,臺灣政府戮力在不同階段之國家層級會議規劃減碳、調整產業結構政策、鼓勵低耗能、低污染產業發展。然而,直到2011年,政府核定的產業投資計畫卻仍然持續鼓勵耗能產業,導致二十多年來的產業轉型政策方向大多流於口號。
並且,伴隨著石化業持續擴充的,不僅僅是駭人的碳排放量,也帶來了一次又一次的社會抗爭與衝突。多次的全國動員與強力對抗,也意味著社會大眾並非一直沉睡著,從本書第二部曲中便可了解到當今的臺灣社會,已經具有相當程度的風險意識。透過周教授與相關團隊所設計與執行的跨年度全國性公眾氣候變遷感知的調查結果即可得知,氣候變遷以及其連動的貧窮、食物與水資源問題受到民眾的高度重視。然而,雖然社會大眾開始對氣候風險、低碳經濟等議題有所覺知,卻沒有太多的決策參與空間。長期以來,政府對於資訊透明、雙向風險溝通及公民參與等治理面向的嚴重欠缺,也充分地呈現在這一份感知調查的結果中。
即使處在遲滯型風險社會,缺乏與政府協同建立決策或進行風險溝通的空間,難道我們就只能放任高排碳、高耗能產業持續擴張,或是眼睜睜看著政府邁向低碳轉型的願景再度淪為口號嗎?
其實不用太過悲觀,周教授在本書的第三部曲就指出,一旦民間開啟強健的公民知識系統,過往由專家政治組成的鐵牢籠,其正當性將會越來越受到質疑。以反國光石化一案為例,社會大眾不再只是像早期一般進行傳統的社會抗爭,而是透過由大學教授組成的異議專家團體、具有專業知識的醫界團體,以及地方團體與藝文界等不同層級的社會行動者共同構成強健、具有系統性的風險論述聯盟,來對抗牢固的、威權的產官學論述聯盟。最終,成功翻轉政府決策,國光石化案就此宣告終止。
盡管付出相當大的代價,但反國光石化一案讓我們了解到,面對傳統、仰賴專家路徑的政府決策機制以及強勢的產業擴張,社會大眾不再只是被動的接受方。透過不同層級社會行動者的共同動員,建立強健的公民知識系統,我們依然有機會發揮影響力,與政府一同建構邁向低碳轉型的藍圖,以及對抗極端氣候所帶來的風險與衝擊。
綜觀來說,〈氣候變遷社會學:高碳社會及其轉型挑戰〉將以全新的跨界風險思維,讓我們體認到臺灣進行低碳社會轉型的必要性,以及結構性路徑依賴所帶來的轉型障礙。除了進一步認識臺灣長期以來高排碳、高耗能、高耗水產業的褐色經濟發展模式以外,本書更能了解到社會大眾主動生產風險論述,以及共同參與及監督政府決策的重要性。沒錯,為了對抗極端氣候變異並邁向低碳社會轉型,我們需要政策的搭配、良好的產業結構轉型,並覺察到自己對於未來世代的責任,共同朝向全新的社會典範邁進。
《氣候變遷社會學》導讀 《氣候變遷社會學》影音介紹 相關書籍資訊
《氣候變遷社會學》影音介紹:
【影音】氣候變遷很有事!周桂田教授談《氣候變遷社會學》-iRead灰熊愛讀書網路書店提供
【影音】拼經濟 vs. 求永續?專訪臺大國發所周桂田教授-iRead灰熊愛讀書網路書店提供
《氣候變遷社會學》導讀 《氣候變遷社會學》影音介紹 相關書籍資訊
相關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