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家緯 臺灣大學環工所、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人為因素是全球暖化的主因!」聯合國跨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IPCC)於九月底發表的第五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的第一專論《2013年氣候變遷:物理科學基礎》中,以此明確的訊息,試圖終結暖化懷疑論的質疑。該報告指出若未能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則到本世紀地表平均溫度,最多可能上升多達攝氏4.8度,海平面平均上升0.82公尺,而格稜蘭的冰覆將會完全融化。
此嚴峻的警示,提醒著我們應思考當前的經濟發展所付出的代價。
既有經濟範型的生態代價
依據知名環境評估顧問公司Trucost發表的《自然資本處於風險―企業的百大環境外部性》 (Natural Capital at Risk: The Top 100 Externalities of Business) 報告,2009年之時,全球因土地佔用、水資源耗用、溫室氣體排放、空氣汙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廢棄物所衍生的環境外部成本高達7.3兆美元,相當於該年全球GDP的13%。
若欲減少環境外部成本,因應大規模的環境危機,則維持一切照常(Business as Usual)的商業決策模式,只會徒然增加經濟體系的風險。如依據經濟學家Nicholas Stern以及研究智庫Carbon Tracker Initiative的分析,若要抑制增溫於攝氏2度以下之時,則全球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碳的蘊存量,只能動用22%。此分析意味著在若欲因應氣候變遷,傳統化石能源業者是沒有成長空間的,而其目前市場上的股價,是存在著碳泡沫化(carbon bubble)的風險。如該分析中引用HSBC的評估,指出若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則目前市場上的石油與天然氣公司的資產,未來的價值將會降至當前的40%~60%。因此若商業模式與金融市場仍未將此碳泡沫化的風險納入考量,那麼未來全球只有面對金融危機或大規模氣候災難兩擇一的選擇。
既有經濟發展範型付出龐大的環境外部成本,而此類環境外部性,亦將反噬成長的果實。面對扭曲前述的惡性循環,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以及法國發展署於2013年四月份共同委託永續歐洲研究院提出了《綠色成長:從勞動生產力到自然資源生產力》 (Green Growth: From labour to resource productivity) 此報告。
該報告指出過往的經濟發展與研發創新,均著重於提升勞動生產力。如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的勞動生產力已經提升了20倍以上。而在此同時,對於自然資源生產力的提升幅度,卻極為有限。因此在今日整體經濟成長率低於勞動生產力的提升幅度,卻高於資源生產力的進步率的狀況,只是徒然使失業人口持續增加,而整個經濟體所的資源耗用量與污染物排放量,不斷推昇。如從1980年至2008年的三十年間,全球資源生產力雖然提升了40%,但整體全球總GDP的增長幅度高達150%以上,導致化石燃料、礦產、木材與穀物等物質的消耗量增加了80%。
綠色經濟的倡議
為扭曲前述經濟發展的代價,自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聯合國、經濟合作發展組織、世界銀行等組織認為全球在面對失業率高漲、經濟成長停滯、環境壓力遽增等問題時,應拋棄傳統的「先經濟成長,後談環境品質」的「褐色經濟」(brown economy)發展路徑,以「創造一個可增進人類福祉與社會公平,同時並顯著降低環境風險與生態匱乏性的經濟體」為核心概念的「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作為新的發展方向。
具體而言,綠色經濟的實踐,乃是需創造一個使整體社會均意識到,未來收入的提昇以及就業機會的增加,應植基於可達到「降低溫室氣體以及污染物排放量」、「增進能源與資源使用效率」以及「避免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服務功能流失」等三大目的的相關經濟活動之投資。然若欲將現今被桎梏於資源耗用型產業的各項財務與人力資源,引導對環境有益的經濟活動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則提出了五大應優先採行的政策工具:
藉由環境稅等經濟工具反應環境外部性以矯正當前的市場失靈;
移除環境有害補貼,以避免公共預算虛擲於耗用自然資源的經濟活動上;
鼓勵可有助於綠色經濟的投資,如對生態創新的獎助、有利於大眾交通系統或單車系統的交通運輸等基礎建設的建置;
建構健全的法規制度,例如各項環境標準的加嚴、標章制度、環境資訊揭露制度等;
藉由國際環境公約的制定與具體施行,建立全球性的法規架構以管理經濟活動以其往綠色經濟邁進。
台灣的探索與實踐
而若由上述觀點,檢驗台灣過往的經濟發展代價。首先依據主計處公布的「綠色國民所得帳」,2011年,台灣環境的外部成本為787億台幣,佔總GDP的比例為0.58%之間 。但若將溫室氣體排放量納入估算,則2011年時台灣的環境外部成本,估計將佔總GDP的3.3%以上,而當年台灣GDP成長率只有4.07%。依循既有褐色經濟模式掙來的經濟成長,將被另外付出的環境外部成本大幅抵消。過往2001~2010年間,台灣GDP年均成長率3.92%,勞動生產力成長率也約3.92%,但能源生產力只成長1.31%。此趨勢顯示過往仰賴能源價格補貼的經濟模式,所帶來的表面上的經濟成長,不僅無助就業機會的創造,更導致能源需求的大幅增加。
因此台灣應盡速推動環境稅制改革與移除環境有害補貼,如藉由能源稅與碳稅的開徵,將環境成本充分內部化,並同時降低所得稅的負擔,促使經濟發展政策能先於短期內達成「能資源生產力的進步率高於GDP成長率,而GDP成長率則高於勞動生產力的進步率」的漸進式修正目標。並開啟「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Prosperity without Growth)的討論,擺脫GDP成長的迷思,方能達到綠色經濟的願景。
-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Working Group I Contribution to the IPCC 5th Assessment Report - Changes to the Underlying Scientific/Technical Assessment
- Trucost, 2013, Natural Capital at Risk: The Top 100 Externalities of Business.
- Carbon Tracker Initiative, 2013, Unburnable carbon 2013: Wasted capital and stranded assets
- SERI, 2013, Green Growth: From labour to resource productivity. UNIDO
- UNEP, 2011.Towards a Green Economy: Pathway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Eradication.
- 主計處,2013,《綠色國民所得帳編製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