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自由時報 國際風險專家Ortwin Renn教授談德國經驗 能源轉型 要有決心 也要誘因)
記者/楊綿傑 專訪
蔡政府提出二○二五年非核家園目標,德國則是在二○一一年日本福島事件後,定出十年淘汰核電、二○二二年達成非核的目標。對於與德國腳步相近的台灣,國際風險專家、也是德國智庫國際前瞻永續研究院科學主任的Ortwin Renn教授,日前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廢核一定是一步一步推動,但能源轉型必須要有決心去做,且需規劃明確時程,還要提供產業界及民眾足夠的經濟誘因去推再生能源,電網必須智慧化、甚至必須調整電價,才有可能達成;他建議,台灣可以成立「風險治理」的跨部會單位,跨領域適時提供政府有關能源政策的建議。以下為訪談紀要:
問:德國推動能源轉型時,面對擁核勢力的經驗?
化解疑慮 逐步廢核確保供電
答:德國早在一九九○年代的社民黨與綠黨聯盟時,就已打算推動廢核,但保守黨的梅克爾上台後,一度想要推遲;轉捩點是福島事件後,梅克爾向德國安全能源供應倫理委員會做諮詢,最後做出推動能源轉型的政策。我當時身為委員會成員之一,知道「如何說服產業界及擁核勢力」是一個重點,而事實上,只要證實再生能源有獲利或發展潛力,最後都顯示比核能更好,產業界最後也會逐漸走向支持的態度。
問:台灣的綠能發展正在起步,產業懼怕電力不穩,要如何說服企業?
答:業界對於綠能發展、電力不穩確實有疑慮,但其實在各國的供電設計上,大部分國家的產能都是勝過需求的,不是關掉一些電廠,供電就會發生危機。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日本,福島事件後關掉了核電廠,國家運作還是很正常。
又如德國,是二○二二年才會廢核,並非馬上關掉所有核電廠,短期內還是有部分比例的核電。但相對地,二○一一年德國再生能源只佔十三%,這幾年成長到三十%,只要給時間,絕對可以提升再生能源幅度,重點在於有沒有決心做,以及是否規劃完善的步驟時程。
問:台灣推動能源轉型,建議重點作為?
提供誘因 拉高再生能源占比
答:有兩個重點,首先是政府應逐步投資,將「智慧電網」慢慢建置起來。其次是提供足夠的誘因,再生能源佔比提高絕不能只用喊的,德國是藉立法提供誘因,例如太陽能固定電價,一次固定就十年、二十年,很多人一開始覺得政府瘋掉了,要花非常多錢,但也因此有非常多人願意去裝設太陽能板。又如風力發電的場域,基本上讓市民擁有一部分的權利,這樣會為公民創造誘因,讓大眾願意去提倡再生能源。
如果純粹只叫電力公司做,電力業者一定會說沒辦法,所以要從立法、其他誘因著手,讓整個社會去改變。至於台灣電力市場由台電獨佔,最好也不要構成利益上的衝突,就是說也要讓台電能接受,因為它有電網,要怎麼樣盡量讓台電、民眾、政府都能獲利,是政府要思考的重點。
加強溝通 電價上漲必經之痛
以德國經驗來說,電價大約上漲二十%,國內也曾對此有很多辯論及爭議,主要對於低收入戶,基於社會公民原則,必須對這些族群提供保障,讓其慢慢可接受價格上升;但對產業來說,電價上升、再生能源用固定電價,確實可能造成競爭力損失,所以各界必須多討論如何補貼或有效減少耗電量。
問:台灣訂出二○二五年能源轉型目標,再生能源從五%升到二十%,核電歸零,過渡期間可能大量使用煤,又該如何面對污染問題?
降低污染 全面檢視強化減污
答:德國再生能源發展迄今接近三十%,每年還在持續上升,核能則從二十六%減到十六%,天然氣是十二%;事實上,在此過渡期大部分還是仰賴燃煤,大約四十二%。雖然如此,德國整體國家能源政策,訂出二○五○年化石燃料要降到二十%以下,這也是能源轉型重要目標的一環。
處在仰賴燃煤的情況,確實也會面臨空污的問題,發電廠必須盡可能從技術上提升減污設備;其實不只發電,包括交通工具,汽車、二行程,也都須更新到最新減污技術,另外像輪胎微粒、農業焚燒等也都可能產生空污,需透過法令去管制,減污必須更全面,視狀況彼此互補。
問:能源轉型有許多挑戰,但台灣尚無風險管理相關部門,風險掃描委員會對德國的意義,建議台灣怎麼進行?
答:能源轉型是一種風險治理的概念,必須要跨部會跨領域來集思廣益,做出妥善規劃,建議台灣可設立「風險掃描」的外部獨立單位,隨時提供政府諮詢。政府的功能很容易被分隔化,因為專注在自己的工作領域而各自為政,但現在可能會面對很多複雜的問題,整合起來進行風險治理是很重要且不可避免的事。在德國,風險相關的獨立委員會發揮很大的功用,例如風險掃描委員會,掃描潛在的、正在浮現的風險,以及趨勢如何,都可讓政府注意,並且提出處理部門的建議與可能解決的方向。
自由時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