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2023/07/19 02:54:10 經濟日報 / 周桂田》名家觀點/轉型衝擊 別讓弱勢更弱勢)
文/周桂田 中心主任、台大國發所教授
近來全球與台灣正聚焦的議題除NVIDIA、AI風潮外,在地緣政治與經濟交錯下莫過於價值外交與氣候治理,其凸顯未來全球政治、社會與產業的競爭主軸需要依循民主、人權與社會公平價值,並連結到災害調適、淨零碳排之氣候治理,並敏銳地連動到全球產業鏈的陣營與運作。諸途同歸,其實踐在各國刻正推動的環境、社會與治理(ESG)。
大家把目光聚焦在ESG、碳盤查與淨零碳排之際,對應行政院於去年3月底頒布台灣2050淨零碳排路徑架構,另一個嚴重被忽略的是新冠肺炎肆虐及解封後的社會弱勢。現實的情景與問題是,當台灣發動淨零碳排產生各能源、產業、運輸、勞工、國土、生態等領域的衝擊,加上新冠肺炎前後之社會、經濟、觀光海嘯,這雙重螺旋式的運動所產生的弱勢、脆弱者之聲音,被淹沒於日漸恢復常態的運作中,成為看不見、聽不到的議題。
筆者不斷呼籲,我國能源轉型與淨零轉型遲滯於近20年,原本褐色經濟(低電價、低水價、低勞動價格)在國際2050年淨零碳排、歐盟碳關稅之外生力量下被迫要急速轉型,勢必造成許多艱難的、衝突的、社會學習曲線短促的困境。雖然,行政院於去年3月底公布2050進零碳排路徑架構中,明列亟需社會科學、法制兩大主軸積極介入,認領12項戰略之各部會首長也公開提到淨零為巨大的經濟與社會轉型工程,需要爭取社會的支援、信任與對話,但實際作為甚為遙遠。
亦即,國際地緣政治、經濟的機會與風險,促成台灣重新被世界發現,也創造重新定位自己與對全球貢獻的契機。在這個關鍵時刻,社會內部的改造與前瞻,不能漠視淨零轉型與新冠肺炎之雙重螺旋所潛藏、看不見的苦、弱勢群體與家戶。而這些風險內爆議題與預防,需要人文社會科學、法制大量的介入。
簡單的說,1970年代台灣社會急速變遷,幸而有陳紹興教授等系統的田野調查,奠定社會經濟轉型的分析基礎;而當今刻正淨零、新冠肺炎衝擊的關鍵時刻,卻缺乏全面、系統、前瞻性的大量行動研究、制度介入調查;更甚的是,台灣自民主化以來各項重大社會、環境運動,知識界皆扮演一定發聲、建言角色,目前嚴重萎縮。
君不見,能源轉型將牽動的能源弱勢及能源貧窮;其牽動到農地、國土規劃引發了數十位學者之憂心而成立「能源公正轉型監督小組」;民間成立碳稅聯盟憂心國家缺乏積極低碳作為、社會重分配與世代正義布局;運輸淨零牽動到運輸產業變革、汽機車行的生計與轉型;高碳產業存活牽動到經濟競爭、勞工生計與社會安全;綠色金融關係到全球分工鏈下大產業、16萬家中小企業製造業的布局與風險; 重視製造業淨零轉型而未布局160萬家中小企業商家對民眾生活淨零的影響;中央與地方之淨零生活區、空品區尚缺行動研究、協作與介入,而示範引領人們對減碳與空汙減量的多重效益等;而地熱開發更須建立協作溝通程序。
新冠肺炎與淨零轉型衍生看不見的社會弱勢、社會契機與對話應當如何布局?行政院陳院長4月6日簽署首期「淨零科技方案(2023-2026)」,但綜觀該方案推動內容除了架構各部會就淨零12項戰略施作,鮮少社會科學與法制研究。對於我國激烈轉型所需社會對話,若無相關系統性、介入研究掌握各項衝擊問題,淨零推動恐窒礙難行,或將遭遇更多社會抵抗。特別是,就目前國科會與各部會針對淨零轉型之人文社會研究推動,雖稍具啟動端倪,但總體上運作經費之規模、期程與規劃架構嚴重不足。建議行政院應高度重視此事,慎重規劃攸關我國巨大轉型的社會研發,讓看不見的弱勢,有了微弱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