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名家觀點/淨零碳排須社會科學介入

 

(本文轉載自:2022/10/05 01:25:17 經濟日報 / 周桂田》名家觀點/淨零碳排須社會科學介入

net zero

文/周桂田 中心主任、台大國發所教授

  近期國際局勢貌似驚濤駭浪,事實上卻驅動全球各國進行轉型。全球各國因直接受到各種災難、健康、產業鏈變動與地緣政治等因素匯總的轉型海嘯衝擊,面臨重新定位其經濟、科技、氣候、能源與國際政治下的戰略角色。

  台灣在這一波轉型中,內部的社會、經濟、全球關鍵核心技術產業,以及外部牽動的地緣政治、能源安全與氣候衝擊,以既存的國家發展戰略思維,已經無法因應,需盡快重新擬定。方式有兩種,一種是OECD重視的戰略性前瞻(strategic foresight),另一種是著重民主程序的參與式前瞻(participatory foresight)。前者依恃由上而下的專家意見掃描,後者為針對各種不確定性透過社會科學建構參與平台,反思、釐清與提出國家未來的走向。

  行政院3月底提出2050淨零碳排總說明,除了架構出政策方向與工具,對於台灣綠色新政的內涵相當不足。上述兩種前瞻願景共識匯集方式,都值得嘗試進行。從5+2、十大創新產業、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到至今累積1.8兆元投資額的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其產業發展策略,如何鑲嵌到2050淨零轉型之12項關鍵戰略,是一個相當具引導性、反思台灣未來30年走向的巨大轉型命題。然而,觀諸這12項關鍵戰略,與減碳、能源技術轉型高度相關的有六項,其他六項則分別為綠運具、資源循環、自然碳匯、綠色金融,以及尚為抽象的綠生活、公正轉型。這些面向,目前除了技術產業變革與形式的呼籲外,都欠缺建構強健社會支持體系的架構。

  事實上,過去的發展導向,導致目前台灣急速轉型的社會支持體系,殘破而不完整。撇開外部軍事、地緣政治衝突的面向,台灣內部蘊生的六大系統風險包括褐色經濟體質(低電、水、勞動價格)、極端氣候災難、能源韌性與轉型遲滯、老化及少子化、青年貧窮與人才流失等,都損及國家發展的韌性,何能奢言淨零碳排與公正轉型?高碳排、高空汙、生育率陡降、居住不正義、貧富差距與這些問題衍生的社會不公平與環境衝擊,造成治理失靈、社會失靈等警訊。

  所幸,在2050淨零碳排總說明中,提出了跨領域之社會科學介入。簡言之,要邁向20年、30年後的全球淨零,需要透過跨域社會科學系統性、累積性、資料性的盤點我國各項系統風險,針對各項棘手的轉型難題提出批判針砭,而進行參與式的政策建構與協商;以此,來做為邁向2050願景的里程碑。台灣六大系統風險沈痾複雜,沒有透過社會科學清晰的盤點與對策,改革將是務虛,轉型將更遲滯。

  目前行政院的速度仍然不夠快,雖然各部會各自啟動政策對話、公民會議或諮詢會議,但尚未見到全盤、跨部會的政策運作平台與社會參與網絡。同時,尚欠缺此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治理網絡,盡快啟動各項系統風險的介入研究,來大量累積轉型對話、藍圖、共識,盡可能完整化社會支持體系。我國行政治理一向欠缺此體系性的運作,而面對嶄新的轉型變革。亟需啟動社會科學的介入。

  舉例而言,目前《氣候變遷因應法》的修法,持續被框架在有限變革的架構中,公民與專家聲音被擲落於地。此為關涉台灣淨零轉型的上位法案,是台灣各領域轉型所需之新體制、政策、參與及對話,若仍以形式主義操入,恐耗盡改革動能。

 

Copyright © 2018.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Risk Society and Policy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