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2022/06/23 03:20:32 經濟日報 / 周桂田》名家觀點/氣候變遷相關財務揭露準備要快)
文/周桂田 中心主任、台大國發所教授
由國際金融穩定委員會(FSB)於2017年正式推動的氣候變遷相關財務揭露(TCFD)截至2022年5月中全球已經有超過3,400家企業簽署推動,我國金管會也於2020年中發布「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並於2021年11月底公布指引,要求本國銀行業與保險業自2023年起需辦理TCFD報告;於今年初,也公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要求一定資本額企業與碳密集產業自2023年起需進行碳揭露。
截至今年5月中台灣有92家企業簽署TCFD,而產業界自去年起也相當熱絡於諸如ESG、碳關稅、碳盤查、碳定價等議題,在這個背景下台大風險中心在富邦金控的支持下,於今年3月首度對營收1億元以上之企業經理人進行TCFD的態度調查,研究發現一些重要的警訊。
調查結果顯示台灣企業尚未準備好迎接國際淨零趨勢。首先,員工數超過200人、集團企業及上市櫃公司較注重進行TCFD,但作為全球分工鏈之各級產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尚未準備好,尤其是本調查樣本有九成為製造業及B2B產業,顯示產業之間的氣候揭露包括碳排、碳盤查與減量仍未有高度意識。若作為國際分工鏈上、中、下游的企業未能意識到TCFD的重要性與彼此的減碳聯盟關係,如何因應國際變動要求,甚有疑義。
其次,國內企業大都關注在政府政策與法規,而相對理解與遵循國際政策法規者較少,雖然視氣候揭露為重要企業策略達三成,但忽略國際規範潮流,將可能不利於產業競爭之國際布局。
第三,高碳排產業對進行TCFD的重要性高於非高碳排產業,同時總體產業認為未來高碳排產品部分會被淘汰的比例高達七成,而認為高碳排產品對企業名譽有影響者也接近七成五,此為良性的態度。然,對於進行TCFD最需要的人才培育上僅有17%受訪者認為重要,值得重視。
第四,在政策感知上,有九成企業不清楚正在研擬的碳定價價格,無論是環保署正擬定的碳費或國際每噸碳的定價。僅有五成六企業認為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對財務或營收有影響,並且,有七成受到此碳關稅管制的企業不清楚其所屬產業將受到管制。
第五,在針對本調查404家樣本企業有進行TCFD之35家進行治理、策略、風險管理、指標與目標上,尚有三成未受到董事會監督,近四成企業未定其召開相關會議,四成九並無揭露財務衝擊程度,而七成企業目前尚未有再生能源目標、八成企業尚未使用電動車,但有六成三企業規劃使用。關鍵的是,有超過六成企業尚未對供應鏈進行碳盤查。
第六,在企業對氣候實體與轉型風險上,有六成企業未使用情境分析,並且七成企業評估實體風險未使用圖資。這顯示企業人才上仍沒有能耐運用科技部之台灣氣候變遷資料庫(TCCIP),來進行對降雨、乾旱、高溫所產生對製造、營運安全的解析,也沒有能耐掌握國際、國內氣候政策與規範變動,而產生轉型風險。
上述調查的結果顯示,公司營運的中樞大腦改變,將改變企業下一階段的競爭力;前年開始各界轟轟烈烈對ESG、TCFD、碳盤查的討論,實際調查顯示仍有相當的落差。尤其對供應鏈的碳盤查、對碳定價發展、對企業內部氣候實體與轉型風險的人才培育等,仍要加把勁。
政府部門尤其經濟部各局處啟動的供應鏈大帶小、碳盤查技術、國際碳地圖、商業創新模式,以及環保署、財政部、金管會推動的碳稅費、碳權或碳交易等,都需要儘快逐年逐季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