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2022/01/05 01:52:38 經濟日報 / 周桂田》名家觀點/台灣進入能源轉型深水區)
文/周桂田 中心主任、台大國發所教授
公投結果出爐後蔡總統旋即表示台灣人民希望走向世界,這番談話不能僅偏重在民眾對國際經貿與食安考量不能偏廢,應放在更廣闊的脈絡下來理解。亦即,當全世界因為疫情、氣候乾旱、全球重要產業鏈等連結,重新發現台灣之民主治理韌性、供應鏈與地緣政治安全,台灣應當如何定位自己在世界上的角色。
公投之後顯示執政黨要完全負起未來二、三十年台灣氣候與能源轉型之責,並已進入政策願景、實踐的深水區。從公投議題的各項爭議來看,台灣已進入新一波參與式治理階段,即面對國際政治、經貿、氣候架構的特殊性,國家未來重大政策勢必透過社會民主之參與、競爭、溝通,來往前推進。
除了加速建置天然氣第三接收站,更關鍵的是行政院將提出的2050淨零碳排架構,如何找出社會最大的共識;淨零碳排的路徑牽涉廣泛,首先,明晰能源轉型的路徑與可行性,包括評估與執行天然氣橋接、太陽能、風能、地熱、生質能、甚至氫能等的開發路徑與期程;儲能、智慧電網的開拓、運輸工具電動化與交通模式改變、啟動零碳建築、負碳技術應用評估等,這些都是政府淨零碳排工作圈的要項,但直到目前社會各界仍然霧煞煞;更重要的是,這些關鍵淨零路徑之提出需要通過社會的檢視、競爭與溝通。
第二,需要明確的與產業界溝通,確立電力穩定與能源轉型期程。在轉型過渡階段,將創造產業回應全球趨勢的投資前景,特別是RE100之綠能轉型、儲能、電網、運具電動化等的產業契機,將帶動本國與全球產業布局的推進。
第三,就產業戰略而言,應重新架構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整合入國家淨零路徑,連結綠能、循環經濟、數位轉型到國際驅動的電網、建築、氫能、運輸電動化等基礎建設投資,投入相關預算與法案,提出淨零產業的新戰略。
第四,就環境正義而言,對將延續的來台投資大方案與超過1.5兆元的投資,應啟動政策環評機制與國土規劃;執政黨有義務對社會清晰說明產業投資耗用能資源的審查機制,包括用電、用水、廢棄物處置,將可能的環境浩劫與衝突,在透明的機制下轉化為雙贏的路徑。例如,經濟部提出未來每年用電增長2.5%,是否有全力驅動能效、節能強健政策;用水大戶條款的龜縮,顯示國家又退回唯經濟發展的邏輯;同樣,而就目前在北、中、南、高雄之科學園區建置,就空汙、減碳、健康等總體國土涵容能力問題,也需要對社會提出清晰藍圖。
第五,在社會公平方面,淨零轉型將牽涉能源貧窮、勞工權益、產業受損與機會、青年世代未來,這些問題都亟需透過參與式治理來進行細膩設計。以運輸淨零轉型為例,將牽涉到運輸產業、自營運輸業者、修車業者之轉型與衝擊,也牽動到空汙、減碳與民眾健康等效益,需要建立社會參與機制。很難想像,當一個國家急速轉型與成長,仍缺乏明晰的經濟、環境與社會之永續藍圖。
台灣過去在能源轉型上嚴重遲滯,到了2030年若能在淨零碳排上成功的進行整個社會系統性的能源、產業與經濟轉型,同時又均衡社會公平與環境正義,將作為全球、特別是亞洲諸多高碳排國家的典範,也創造台灣做為世界公民的新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