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名家觀點/國際氣候治理大趨勢

名家觀點/國際氣候治理大趨勢

本文轉載自:2021-06-18 05:05 》名家觀點/國際氣候治理大趨勢

文/周桂田 中心主任、台大國發所教授

國際氣候治理大趨勢

 

  甫於英國召開的七大工業國(G7)會議傳出至少會對發展中國家與中低收入國家捐贈10億劑以上的疫苗,並誓言在2022年終結疫情;而在第一天新冠肺炎全球治理的討論後,第二天即圍繞在國際氣候治理議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特別呼籲G7領袖要正視目前氣候緊急狀態,依照科學評估及至目前全球升溫已達1.2度,他呼籲G7領袖應有所具體行動。

  這裡傳達一個訊息,即新冠肺炎在主要國家逐漸受到控制後,尤其在7月之後其疫苗施打率達到七成以上,氣候緊急將重回國際政治議程;亦即,在8月之後,國際氣候治理壓力將加大,及至11月聯合國第26屆氣候高峰會議,淨零排碳呼聲與制度化,將有進程。

  此次新冠肺炎爆發,重創主要國家的經濟與治理,並造成系統性的崩潰。國際上強烈認識到需要重構全球經濟與社會的軌道,無論全球生產鏈、社會公平與公衛,都需要架構在健康、乾淨生產、對抗災害之韌性經濟與社會;以目前資本主義獲利之巨大,但卻搭建在社會不公、生態危害與強弱對峙的散沙上;這樣脆弱的堡壘 ,面對未來氣候災難與全球疫病大流行的破壞性新常態,根本不堪一擊。因此,搭建具有未來預防、高度韌性之社會經濟體,已經成為21世紀第三個十年的緊急課題。

  根據最新估算,若G7國家不投入解決全球氣候變遷威脅,其每年將達8%的GDP損失。因此,終結疫情之後,下一步最重要的是儘速驅動全球與扶助發展中國家解決氣候變遷議題,否則,後者損失將更為劇烈。

  亦即,建構堅韌的社會經濟體,已是國際普遍的前瞻共識。而台灣去年精準防疫的策略,雖有一時功勳,但經過5月中這一波規模性的社區感染、篩檢量能不足、醫療量能緊繃、疫苗政策挑戰,已經證實無法因應凶猛的國際病毒變種;導致目前各大工業國因施打疫苗而逐步恢復社會經濟秩序,台灣反而在新一階段賽局中落後。

  新冠肺炎賽局從領先到結構性的暫時落後,或許在10月之後全民施打疫苗率達六成後可以追回,但氣候緊急議題卻一直是台灣的弱項。政府可能因疫情而耽擱了氣候變遷法修法、碳稅、淨零排碳的工作期程,但可能會在8月之後當全球返回氣候緊急的政治議程,陷入難堪。同時,56年來最大的乾旱現實,暴露出台灣近20年來在澇、旱交替的災難警訊中,並沒有真正完備建構堅韌的氣候治理體制,以及各種攸關水、電儲存、再生、節用的系統。治理體制對水價、電價、能源稅的改革躊躇20年;基礎的伏流水、再生水、海水淡化、電網韌性、智慧電網、分散再生能源生產等也遲緩落後。

  國際韌性經濟治理的競爭已經開打,台灣沒有辦法再以過去的生產要素來求勝,更何況台灣經濟戰略地位日益凸顯,在國際的軌道上,更需要搭建前瞻、韌性、公平、預防性的經濟社會體系,而去年一整年的疫情治理可以證明台灣可以為全球楷模。

  要建構台灣堅韌的氣候、疫病治理體制,來因應全球的政經變局、綠色潮流及現實上的澇、旱、老化風險,目前的驅動力不足,因為我們仍然以舊的體制來運作,而整個社會每日都陷入救火的螺旋運作,或者,政黨口水。台灣如何逆境中求生存,而重返並重塑其在全球前瞻、風險與韌性治理的獨特性,需要這個國家之政府、產業、學界、社會共同強烈的內生性反省與生成。務實而具理想的前瞻藍圖,需要共識、溝通與信任,它們和清晰的實踐路徑,都是一國韌性的關鍵。

 

 

Copyright © 2018.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Risk Society and Policy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