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名家觀點/課徵能源稅…淨零碳排關鍵

名家觀點/課徵能源稅…淨零碳排關鍵

本文轉載自:2021-06-03 04:41 》名家觀點/課徵能源稅…淨零碳排關鍵

文/周桂田 中心主任、台大國發所教授

carbon zero

 

  當前台灣政府、產業與社會在氣候變遷治理上正站在一個重要的轉捩點上,近期包括蔡總統宣稱行政院正在評估2050淨零碳排;產業界無論是八大電子業將成立的台灣氣候聯盟;台積電、鴻海宣布碳中和目標;華碩宣示2035年100%使用綠能;中小企業成立減碳聯盟、各個企業協會或NGO倡議修訂氣候變遷法等,熱鬧非凡,看起來已經動起來了。而這樣的發展似乎已經脫離第一階段的氣候倡議,而逐步進入第二階段的制度性建構與治理,但離第三階段之政府、產業、社會全面的氣候政策主流化,仍有一段距離。

  基本上,台灣過去能源轉型遲滯導致氣候治理也陷入困境,當國內還在爭辯不休各種能源議題,國際卻已逼迫台灣登上新的歷史舞台。若美國、日本如歐盟祭出碳關稅,將急速地壓縮台灣氣候治理轉型的時空。

  人們以氣候懸崖來形成台灣的處境,殊不知這是台灣社會長期造成的褐色經濟與褐色能源本體論現狀。過去為了利基出口導向經濟,盡量地壓縮生產成本,包括電價、水價甚至勞動薪資以利產品出口競爭,但這樣過去台灣奇蹟成功的因子,卻造就當今急速轉型、減碳的絆腳石;無論是政策、制度、社會或人民都習於這樣的狀態,成為轉型遲滯的根源。

  電子業、金融業等產業疾呼政府要加快治理腳步,形成台灣產業內部立場的分裂,碳密集產業若未能覺醒展開布局,台灣內部的分裂將更延宕其全球的競爭力。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美國號召40個國家領袖參與的氣候對話的關鍵結論,就是未來全球各國的碳稅將拉升到100美元,方可能達到2050碳中和目標。換句話說,台灣社會需要猛然的覺醒,過去產業長期享有的褐色經濟的利基,而造就其巨額利潤與成長,未來已經不可能。站在整體社會公平、國際競爭的永續角度,產業數十年來享受的環境成本外部化利潤,需要還給社會。這會是一個隱形的社會革命,但是由國際拋回給台灣。

  因此,要全面政府、產業、社會之氣候政策主流化,最關鍵的就是碳定價(碳稅、碳交易),特別是碳稅(能源稅)。碳稅為顧及產業的競爭、社會公平與分配,台灣已經太久沒有討論此議題的力道。目前這樣的一個核心關鍵議題,並沒有成為官方、國會與民間的氣候變遷法修訂上最大的焦點。

  沒有驅動能源稅,2050淨零碳排是空談;而國內各方倡議產電,包括綠氫、再生能源、智慧電網、儲能或CCUS等,或能解決一部分電力排碳問題;但無法對應淨零碳排架構的社會創新、環境友善、世代公平之綠色經濟典範所帶動的產業與社會全面銳變。台灣怎樣運用這兩個面向,翻轉高耗能、高汙染的體系,即使是製造業體系的國家,也能創造出新的路徑,讓台灣持有核心戰略,高質化的電子、半導體、機械、石化等攸關地緣政治安全的產業。

  1979年全球制定蒙特婁公約以抑制氟氯碳化物,當時台灣政府有相對作為,因此成了歐盟豁免審查的國家。呼籲台灣各界在關注氣候變遷法修訂,除了高喊2050淨零碳排目標外,應該將社會動員的目標轉回到碳定價議題,回歸到碳定價關鍵樞紐,能源正義、再生能源推展或產業轉型將隨之興起。1990年代初台灣爭取政治權、社會權與環境權後,卻落入長期的轉型遲滯;2020年代初,是台灣轉向2050年的世代挑戰。

 

Copyright © 2018.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Risk Society and Policy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