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名家觀點/氣候政策主流化 台灣快跟上

名家觀點/氣候政策主流化 台灣快跟上

本文轉載自:2021-01-19 03:22 名家觀點/氣候政策主流化 台灣快跟上

文/周桂田 中心主任、台大國發所教授

1100120

Photo by Jason Blackeye on Unsplash

 

  先前與日、韓學者倡議企業RE100,來驅動東亞國家減碳工程。去年底視訊會議聽到南韓最新報告,大吃一驚,相對台灣氣候政策與治理轉型遲滯,南韓短短一年已經進入到政策主流化,啟動翻轉社會論述,從氣候倡議,跳躍到高度社會支持之政策制度化階段,挑戰全球先驅的永續、綠色經濟社會門檻。

  南韓和台灣一般,自前年就高度關注歐盟、美國與重要國家的發展路徑,一方面提出數位新政(Digital New Deal),另一方面提出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 來架構國家趕上全球的發展架構。在2020年6月國會大選各主要政黨皆揭示支持綠色新政,以博得公眾的青睞。同時,總統文在寅也在國會宣示2050年南韓淨零排放,後續在國內外組織的關注下,於去年10月正式將2050碳中和納入政策進程。

  在這個時期,除了政黨之外,南韓環境團體、公眾、企業、地方網絡頻繁活動,除了各區都市、環境團體與企業宣示去煤、使用100%綠能之外,與全球倡議匯流,226個地方政府,連同17個省級都市紛紛宣布氣候緊急狀態。同時,根據學術調查,南韓民眾高度支持綠色新政,認為攸關國家未來的世代競爭力。

   其實,台灣在過去這一年也有些作為,金管會公司治理3.0與綠色金融2.0雖為去年氣候政策唯一的一支箭,已經促使各行業、公司在9月之後熱鬧頻繁,永續、ESG成為主流。差強人意的,去年底環保署提出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行政院緩步啟動2050淨零排碳各部會的評估分工;學界、國會與NGO也提出碳中和呼籲。但種種跡象顯示,台灣氣候轉型仍然遲滯,缺乏動態、跨部會、跨政府與民間、學界的強健對話、溝通系統。所有各界的呼籲與期待,政府部門有在移動,但相當緩步。

  例如,2018年底動員相當公民參與的能源轉型白皮書,直到2020年11月行政院才核定。其中規定財政部需要在2020年提出重要的政策工具能源稅草案,遲遲未端出;用電大戶使用綠能5,000kW門檻難於調整;第二階段各部門溫室氣體減碳期程中設定2025年工業部門僅需減碳0.22%,明顯不符合歐盟、拜登當選與東亞國家2050淨零排碳的宣示。同時,2035年啟動電動(機)車政策未見動態回復檢討,已經造成失衡效應;氣候乾旱對應的汙水再生處理廠、海水淡化等講了20多年的政策未見前瞻落實。

  國家轉型,需要政策主流化,和民間共同創造全盤的新社會思維、論述,在建構的過程中引領與創造社會支持,轉型才會成功。這是國際上所有成功國家轉型的研究觀察。

  金管會作為證實政策一旦主流化會引領社會的活絡前進,但單一部會帶動風潮有限。遲滯、系統運作緩慢的台灣,需要政府高層動態統整目前氣候政策、法規、制度與執行面挑戰,架構綠色新政的上位思維,方可能推動國家與社會系統轉型齒輪的規模與速度,並防止目前各自為政的片段化。

  導引低附加價值的耗能產業在產品競爭、研發與能源效率上變革,已經是台灣定錨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後必走的路徑,否則無法乘載用電、碳排與環境負荷。如半導體需要的特用化學為石化業做為國家戰略產業的一環,綠色化學也必然符合循環經濟市場;其他低附加價值產業則需提出落日時程。台灣目前的變局,需要啟動願景與路徑的清晰討論與共識討論。南韓能,台灣不能?

 

Copyright © 2018.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Risk Society and Policy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