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名家觀點/台灣宣示碳中和 四個要件

名家觀點/台灣宣示碳中和 四個要件

本文轉載自:2020-12-09 03:30 》名家觀點/台灣宣示碳中和 四個要件

文/周桂田 中心主任、台大國發所教授

tw carbon neutral

photo by Gage Skidmore Beyond Carbon podium via photopin

 

  就全球氣候治理發展趨勢上台灣面臨新的壓力點,目前世界各國宣示進行2050年淨零碳排考量討論的國家達127國,入法及具有政策檔國家達22國。特別是,從氣候經濟競爭來看,作為台灣高值產業出口的歐盟於去年底已經宣示2050年淨零排碳,而隨著拜登當選後其宣示2035年美國無碳電力、2050年淨零排碳,兩大經濟體的政策路徑將益發鮮明。而與台灣競爭的南韓、日本、中國大陸也相繼宣布2050年或2060年碳中和,這些發展使得原本氣候治理遲滯轉型的我國,迴轉的空間有限。

  當同樣與台灣為高碳經濟體的東亞諸國相繼宣布淨零排放目標,在美中貿易戰中台灣在經濟及地緣政治中凸顯其未來將以半導體、數位資料與科技為戰略地位上的矽盾,同時在迎向1兆3千億以上的來台投資上,國家如何在此時刻創制經濟、社會與永續轉型的脫胎換骨工程,刻不容緩。看來,我國要躋身科技先進製程、數位、社會創新等第四次工業革命潮流,歷史舞台已經搭建台灣宣布碳中和的棚架。而現在開始啟動30年的願景到達2050年碳中和看似艱難,但未來尖銳轉型需要超前部署。

  台灣要宣布碳中和的要件有哪些呢?首先,政府應儘速進行科學評估:精進各項產業排碳數據,並進行各項減碳、去碳科學評估。這其中包括如何捕捉二氧化碳經轉化為相關化學材料之科學研究、產業用電與製程的能效與減碳規模。

  其二,進行去碳路徑與情境評估:產業部門第一步需要進行內部碳定價評估,來因應近期國際與國家相關碳稅費與碳管制對營利的衝擊。第二步則需擬定長程的淨零碳排情境與因應對策。通常產業模擬去碳路徑牽涉到產業的製程改變、電力來源、節能及能效的發揮、高值化產品策略及產業本身的投資轉型,其挑戰性已經高;並端視不同產業特性而應變,如台積電、鴻海、微軟因不同產業特性而已經宣示2050年或更早達陣淨零排放。

  而政府要擬定2050的去碳化,則涉及永續決心下的產業政策、管制政策與規範、管制工具的施行、社會壓力、溝通與共識等高度複雜參數,建議政府應該及早啟動不同學研機構的評估團隊,透過不同機構分析的校準,作為宣布碳中和政策的基礎。

  其三,進行社會經濟轉型與衝擊評估:對產業而言,因應碳經濟時代來臨除了實質要考量電力轉型評估(產電、購電等投資),更重要的為考量因應國際壓力之產業升級與轉型,如何配套產業競爭優勢與綠電供給要求,需要縝密布局。

  對政府部門而言,除了進行產業衝擊評估,也當從機會面進行產業轉型評估,以促動台灣總體與個體經濟面的轉型契機如目前政府驅動數位科技產業為拉動我國產業轉型的元素之一,只是缺乏全觀的核心思維來論述。

  其四,進行治理盤點與社會溝通:政府當隨國際變局,調整為科技、經濟與氣候體制,盤點管制法規與推動政策從前四年推動綠能,進入氣候與能源轉型2.0版,其中,構造綠色新政的高位架構與核心價值,來克服台灣長期的、陷入在褐色經濟體制的能源爭議。建構綠色新政藍圖,一方面引導台灣產業與民眾,脫離褐色經濟體制的低廉水價與電價習性,也引導社會經濟的公正轉型與弱勢保障;另一方面,需要啟動多元、多次、多層級的社會討論、學習,綜觀世界各國能源與氣候轉型成功的國家,社會支持為關鍵要素。

  現實上,台灣已經被推向2050年碳中和舞台,蔡總統在第二任期的氣候治理改革速度將影響台灣未來30年的發展與國際定位。

 

Copyright © 2018.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Risk Society and Policy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