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名家觀點/台灣需要新的轉型價值

名家觀點/台灣需要新的轉型價值

本文轉載自:2020-09-17 00:19 》名家觀點/台灣需要新的轉型價值

文/周桂田 中心主任、台大國發所教授

台灣需要新的轉型價值

Photo by Riccardo Annandale on Unsplash

 

  當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訪台時說出「我是台灣人」,與蔣經國先生於台灣解嚴後不久道出「我是台灣人」,同屬震撼。台灣在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風湧雲起的政治、社會、環境、勞工、學生運動等,都代表其在亞洲與全球之重大政治轉型意義。

  然而,維特齊帶來的不僅僅是深刻的民主信念與政治轉型韌性,開啟歐洲與台灣新一階段對話,重要的是,其捎來之歐洲精神,刻從社會民主之政治轉型議程,轉向以人為本、永續、公正轉型之社會經濟典範,尤其以歐盟及其成員國包括捷克之綠色新政為核心。這股正在全球發酵的思潮與政治議程,就台灣而言,正驅動社會的翻轉變革。

  1980年代末台灣內部風湧雲起之政治運動爭取的是政治權、社會權與環境權,其伴隨著以低水價、低電價、低勞工價格為支撐的褐色經濟初步成功,成就台灣錢淹腳目之舉;然而,這樣的高碳經濟模式已無法因應全球的變局;另一方面,2010年後台灣金融部門、電子、半導體、機械等由於打亞洲盃或全球盃,在全球投資或製造上日益被要求大幅減碳及使用百分之百再生能源,形成另一股分裂經濟模式狀態。亦即,台灣內部呈現混雜、衝突與定位不清的經濟發展模式。

  在全球變局上,到2020年今天,在美中貿易戰、新冠肺炎後,政治上面臨國際上的民主與專制陣營競爭;經濟上面臨短鏈革命、加速台商回流與新的區域供應鏈(如新印太製造鏈)組合競爭,回台與國際的投資將超越兆元,帶動了台灣20多年來前所未有脫胎換骨的契機。另一方面,國際上有愈來愈清晰的以2030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2050年巴黎協定碳中和架構為基準,強力要求各國政府、產業與社會加速減碳,甚至提出全球每十年需急速減碳既有排碳量的50% (Carbon Law)面對這樣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安全的戰略情境,台灣政府、產業與社會準備好了嗎?

  不可諱言,台灣由於褐色經濟的支配造成過去能源轉型的嚴重遲滯,至今國內仍然紛雜於核能、煤電的辯論,而現實上國內科技大廠需符應國際要求使用相當比例的綠電不足;而行政院原訂2035年、2040年取消油機車、汽車的政策因2018年因地方選舉敗選而取消。更甚的是,原於2018年由能源局展開公民參與與協商之能源轉型白皮書至今行政院遲遲尚未公布,依據該白皮書財政部需於今年提出攸關台灣氣候減碳重要政策工具之能源稅草案,至今也未見履現。

  面對台灣內部之產業、社會與政府的分裂、遲滯、混亂的狀態,要接軌國際上以急速減碳為基礎之以人為本、環境永續與社會創新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有相當的門檻。我們不能僅只著眼於建構亞洲的高階製造中心、智慧中心與軟體設計中心,而缺乏鑲嵌入國際的氣候、能源與永續等大發展路徑。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更應啟動我們深刻反省。台灣需要政府、產業與社會層面重新建構創新的、綠色的、永續的發展藍圖與清晰的路徑,這需要更多的政府與各界及早的投入進行各領域前瞻的模擬、研發與政策評估,並進行倡議與溝通。需要擬定至2030年、2040年、2050年台灣於國內、區域及全球之減碳期程戰略及明確的運作路徑

  更重要的是,政治菁英與領袖有義務在台灣目前深陷混雜、衝突與鉅變轉型之際,提出具前瞻、世代公平的綠色新政論述,通過社會民主程序,來推進台灣未來。

 

Copyright © 2018.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Risk Society and Policy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