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名家觀點/破壞性新常態 牽動台灣發展藍圖

名家觀點/破壞性新常態 牽動台灣發展藍圖

本文轉載自:2020-05-14 00:29 經濟日報》名家觀點/破壞性新常態 牽動台灣發展藍圖

文/周桂田 中心總計畫主持人、台大國發所教授

0514-TWdev

Image modified from davidstewartgets and 葉 正道 Ben(busy)PhotoPin

 

  近年世人因各國嚴重氣候災害,疾力呼籲全球邁向永續轉型之際,台灣在地緣政治與經濟的特殊位置上,因美中貿易大戰而致台商回流論及台灣經濟與社會脫胎換骨之聲;2月底的新冠肺炎更攪動了世界歷史,逼迫我們需要思考全球人類與台灣未來發展的新軸線。

  首先是,氣候災害與新冠肺炎之猛烈、跨越全球疆界、經濟、倫理、社會衝擊,不再是偶然性,兩者在短期、長期的發生頻率愈復增強。新冠肺炎破壞與癱瘓各國的政經體制與社會秩序,為氣候災害預先展演了全球的災難場域。

  過去,氣候變遷之警示言者諄諄聽者藐藐,許多人不當一回事;然而,氣候災難一旦爆發,其規模與衝擊、回復韌性與時程更遠遠難以估計。國際上目前普遍認為兩者為「新常態」,筆者認為當視為其對人類社會未來巨變挑戰的「破壞性新常態」,尤其,當氣候、疫病、老化三個元素同時關連、共時發生,其慘烈狀態會比此次新冠肺炎與老化因素交錯更甚。

  其次,台灣深陷在新舊與褐色經濟轉型、氣候脆弱性與高碳排、能源轉型、老化、人才等五大系統風險,加上青年貧窮、世代差距、社會公平等議題都需要全視野、前瞻,並符應國際上永續轉型的清晰路徑圖與宏觀政策。但這部分,台灣的確不足,並缺乏動能。

  第三,無論未來是V型、U型或L型經濟復甦,全球的經濟預測模型將更具不確定性,挑戰極高,因為此種破壞性新常態將可能在每十年多就發生一次,顛覆過去全球或國家內部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秩序。其也將成為全球未來系統風險,需要我們進行前瞻的模擬與預防性準備。

  第四,對台灣而言,2月之前台商回流的轉型契機是美、中、台的生產鏈變動;新冠肺炎導致全球去中、反中的聲浪直逼六四天安門事件,中國大陸國際分工地位與國際生產鏈的變動,將是全球性且衝擊台灣在全球分工之中間財製造角色,以及國際地緣政治位置。

  第五,數位轉型已經成為國際永續、低碳經濟與社會之重要共識,在此次疫情後更普遍改變全球各界的互動與營運。台灣在數位與AI有其強項,如人工智慧學校能遍及各產業部門。但重要的是,其是否能藉推動數位與工業4.0,普及台灣重要的製造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在振興之際同時進行改革。

  綜觀之,疫病、氣候、老化、數位將與台灣內部五大系統風險相互鑲嵌,需要各界重新審視台灣未來在全球與地域發展的新軸線。目前政府著眼於第一階段的緊急紓困,無可厚非,但就振興面向戰略並不清楚。國際上無論是聯合國祕書長、世界銀行、OECD、歐盟及歐盟17國環境部長等,以及全球各重要學術組織或政策智庫都著手啟動後新冠疫情時代的綠色振興政策。

  政府目前忙碌於紓困、啟動振興政策,延續台商回流而推動之「投資台灣三大方案」也吸引近兆元投資,同時宣示高階製造回台、中低階南向,並強化製造業工業4.0方案;但總體而言,缺乏清晰的綠色振興前瞻視野與政策,與符應當前變局之清晰的戰略;若要超前部署,並趕上國際疫情後之低碳、振興經濟新模式,除了既有的政策外,當思台灣系統風險與永續價值挑戰,翻轉舊有低廉生產要素與利益,建構第四次工業革命之人本、永續、科技與社會創新架構,進行契機性的變革。

  更重要的是,重新建構疫情後紓困、振興、改革之總體轉型戰略,這些絕非單一部會可完成,政府當全盤的審視氣候、能源、產業、老化、數位、在地製造特性等風險與機會,建議啟動台灣各界參與討論,共同定錨台灣未來20到30年的發展藍圖與路徑。

 

Copyright © 2018.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Risk Society and Policy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