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名家觀點/氣候經濟新思維

名家觀點/氣候經濟新思維

本文轉載自:2019-11-27 23:04 經濟日報》名家觀點/氣候經濟新思維

文/周桂田 中心總計畫主持人、台大國發所教授

1081127

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與低碳社會,這兩股正在全球上位的發展潮流互為鑲嵌,其共同的核心為以人為本、環境友善、資源循環、社會與世代公平,我們曾提醒,台灣若僅偏重AIoT而忽略低碳社會體系,將無法因應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變局而造成破碎的發展。

      最新的趨勢應證了這樣的觀點。11月1日剛上任的歐盟執委會主席Ursula von der Leyen啟動綠色新政的三支箭,第一是把2050年碳中和(零碳)目標,鑲嵌於歐盟的氣候法規內,第二是強化2030年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從40%提升到55%,第三是擬定碳關稅。

      全球已經超過200家企業簽署「國際再生能源倡議」(RE100),承諾未來將使用100%的綠能,包括可口可樂、 Google、IKEA、蘋果、微軟等。而這個潮流將使得國際大廠逐步要求全球的供應鏈跟進,如蘋果要求台積電,使用綠電的比例應逐年增加。

      上述這兩個面向的發展,對於以外銷為導向、位居全球生產鏈核心的台灣,影響力道愈來愈大。也就是說,減碳與綠能不再只是災難或環境友善問題,已轉化為新的市場機制或市場障礙,我們可稱為「氣候經濟」。這個涵蓋低碳市場、低碳技術、低碳社會的新型態,將連結新能源經濟鋪展出的再生能源電網、智慧電網、新能源服務、各項新型專利等,導向一個全新的、去化石燃料經濟的社會。

      台灣產業界目前加入RE100只有三家,加入氣候風險碳揭露條款(TCFD)只有15家,加入以科學基礎目標倡議減碳驗證(STBi)只有六家,與國際有相當的落差,凸顯了產業界的轉型應加速,要打亞洲盃或世界盃,準備仍然不足,而產業轉型需要社會全盤對未來的想像。

      台灣與南韓,目前仍然依循日本在2000年前的發展曲線,以高碳排支撐所得成長,且互相視為競爭對手。然而,除了中國大陸目前每年貢獻98億噸二氧化碳、占全球第一之外,日本也貢獻12億噸占全球第五,南韓貢獻6.1億噸占全球第七,台灣雖只2.7億噸,但在人均排放上約10.8噸,在1,000萬以上人口國家,排名全球第八。也就是說,整個東亞工業國家都是高碳經濟體。

      以高排碳支撐經濟發展與所得成長,這個舊的發展模式除了帶來了國民難以承受的環境與健康乘載力,經濟成長模式是否已經到了極限?而且,若回到經濟本位來看,未來若真的要做到所謂的「超越」對手,沒有創新的路徑根本不可能。

      現實上,德國與英國約自1990年來就脫鉤了碳排與GDP共舞的情形,其GDP繼續向上成長,卻能做到碳排曲線往下走,兩者距離愈來愈大。日前英國副大使Andrew Pittam即提出英國上述的發展曲線,並強調現階段英國工業總會全力支持政府的碳稅與再生能源布局,認為其將維繫英國在全球的競爭、創新的動能。反觀台灣工業總會仍然抱守五缺模式,這種經濟模式在台灣已經處處看到系統性的風險與瓶頸,更無庸論台灣產業想與全球各國並駕齊驅。台灣整個社會、產業、政府,真的要好好系統盤點與規劃下個世代的前瞻未來。

      最後再看一些數據:全球已經有65個國家、100個城市提出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87個產業承諾2050年前將促成營運過程與價值鏈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氣候經濟已經滾動,台灣一向在各種路徑依賴的政經遊說中轉型遲滯,但如今還能夠等待果陀嗎?

 

Copyright © 2018.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Risk Society and Policy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