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全世界訂定與研訂淨零排放目標的經濟體數已超過120個,占全球GDP 的75%,全球排碳量的62%以上,顯然淨零排放承諾已成為檢驗各國氣候政策積極度的基本門檻。臺灣溫室氣體排放量於全球占比約0.6%左右,由於國際供應鏈的低碳要求以及國內社會壓力下,需加速補強氣候政策。歐盟正在密集研議「碳邊境調整機制」(俗稱碳關稅),美國、日本官方亦呼應此機制之必要性,若未能妥善因應,臺灣碳密集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將下滑。全球淨零聲浪之下,已經有蘋果、聯合利華、沃旭能源等大品牌承諾整體供應鏈或價值鏈將達到碳中和,意即臺灣的電子業、塑膠業、鋼鐵與金屬製品業均需要積極採行低碳化製程,方可維持出口競爭力。在社會壓力上,根據相關民調,均指向臺灣民眾多數認為氣候變遷是嚴重問題,政府應強化氣候政策。
本報告進一步盤點臺灣的「實體氣候風險」、「經濟與轉型風險」以及「氣候變遷衍生系統風險」。在實體氣候風險上,包括增溫、淹水、乾旱、強颱、公共健康等。根據國際氣候風險評比,從過往趨勢分析,臺灣長期氣候風險均高於亞洲鄰近經濟體,而依照未來氣候變遷情境評估,臺灣亦因颱風與海平面上升威脅,被列入高度氣候風險經濟體。而以2020 年至2021年間臺灣遭逢的乾旱為例,在高增溫情境下,本世紀末時年降雨量恐減40%到60%,發生乾旱的機率大幅增加。在經濟與轉型風險上,臺灣將遭逢全球碳管制以及供應鏈減碳要求。在歐盟已著手推動碳關稅,且美國與日本亦宣布考慮推動相似制度下,未來臺灣三成以上的出口市場均將施行碳關稅制度。若進一步依據歐盟規劃課徵對象以及各行業的出口依賴度,則臺灣處於高度碳關稅風險的企業占GDP 超過6%。而國際投資人紛紛注重投資對象是否有提出符合淨零排放的經營策略,以挪威主權基金為例,其持有前25 大台股中包括台塑化、中鋼等臺灣前十大溫室氣體排放源。未來這些前述企業都將被挪威主權基金要求提出情境分析。若氣候績效不符合該基金的要求,將面臨撤資風險。在「氣候變遷衍生系統風險」上,根據本土研究顯示,極端氣候事件發生時,臺灣低收入戶、身心障礙者等受到更大的影響。且高齡者對於高溫更為敏感,在臺灣步入超高齡社會之時,亦增添臺灣氣候脆弱度。另一方面,因應氣候變遷,亦提供了臺灣重要的轉型機會。藉由能源轉型之推動,臺灣以邁向亞太綠能中心為目標,創造新的綠色就業契機。且依本研究估算,若臺灣可以2050淨零排放為長期能源轉型目標,則在風力跟太陽光電兩大綠能產業下,在2025 年後還可創造相當於六兆元的綠能投資商機,並可加速儲能與氫能市場的拓展。並從能源安全角度上思考,達到2050 淨零排放時,臺灣進口能源依存度可由2020 年的97.6%降至47%。在產業轉型上,臺灣企業藉由積極參與RE100(再生能源)、EP100(能源效率)、氣候行動100+等全球企業減碳承諾,提升產業溫室氣體管理能力。在城市基礎建設上,藉由電動運具的推廣,改變臺灣城市過往因汽機車密度過高導致空氣品質不佳,大幅度降低削減外部成本。亦可帶動相關產業鏈、增加就業機會。在社會轉型上,臺灣鄉村社區面臨老化、人口外移、醫療、就業問題等嚴峻挑戰,「參與地方能源」對於地方居民而言逐漸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新契機。從台西村公民電廠、達魯瑪克公民電廠、陽光伏特家等實際推動案例,可見公民電廠可創造地方發展的新利基,以及社區參與能源議題的創新模式。
蔡英文總統於2021 年元旦談話中,強調「我們會積極與各界展開對話,找出最符合臺灣未來永續發展的氣候治理路徑」。基於本報告綜整的臺灣面臨的實體與轉型風險,以2050淨零排放為方向,方能建立清楚治理路徑,藉由能源、產業、交通與社會上的系統轉型,確保未來三十年的永續發展。
通訊作者:
周桂⽥(臺灣⼤學⾵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主任)
研究團隊:
趙家緯(臺灣⼤學⾵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研究員)
梁曉昀(臺灣⼤學⾵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助理研究員)
周姵妤(臺灣⼤學⾵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助理研究員)
⿈慧慈(臺灣⼤學⾵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博⼠後研究員)
全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