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出版

文章瀏覽點擊數
8950240

【活動回顧】「2017社會影響評估國際趨勢系列講座」

文/本中心社會影響評估研究團隊

  2017年10月26日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下文簡稱本中心)於社科院四樓第一會議室舉辦「2017社會影響評估國際趨勢系列講座」,特別邀請國際社會影響評估領域的重要學者Frank Vanclay教授訪臺,並邀請關心臺灣環境與社會永續發展的各界人士共同與會。上午場次首先由主持人本中心主任周桂田教授歡迎各位與會貴賓,介紹本次活動內容及主講人荷蘭葛洛寧恩大學的Vanclay教授,希望藉這系列活動探討社會影響評估制度之國際發展與臺灣現況。周桂田教授提到我國與社會正值需要建構社會影響評估(下稱社評)的時機。在臺灣既有的環評制度下,其實是需要進行社會影響評估的,社評更是環評的重要一環。

  第一場次為「社會影響評估當前趨勢(Current concepts and trends in Social Impact Assessment)」專題演講,由Frank Vanclay教授主講,Vanclay教授以多年實際從事社會影響評估實務(Social impact assessment)經驗介紹與分享。說明社評的用途在於針對開發行為所帶來的社會影響,進行有效的管理與溝通。目前國際上許多金融機構或創投公司,已開始將社評納入投資開發行為的考量因素,例如實際遵守「赤道原則」的相關規範,便是肯認社評義務的體現。這些作法也使得社評在國際開始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主講人Frank Vanclay教授,現職荷蘭葛洛寧恩大學空間科學院文化地理學教授

  Vanclay教授亦指出,社會影響不同於自然環境影響,例如在社會影響中,公眾的感知即是一種事實,又如社評的管制者比環境影響評估(簡稱環評)更多元而分散,而開發場址的蜜罐效應(編註:指開發行為吸引人口遷移進開發場所或鄰近地區),可能比開發行為實質影響更大。他舉國際案例說明社會影響如何實際影響開發案的進行,因此開發者從規劃開始就應管理社會風險,又如後續也應觀測開發行為如何影響人權、在地社區與原住民等等。社評是有益於社區、開發商、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各方的重要過程。本場Q&A時間,來賓也提出臺灣現況與實務操作上的疑問就教Vanclay教授。

與會者聆聽Vanclay教授演講

  第二場次為「社會影響評估:國際與臺灣的對話」,邀請三位與談人:靜宜大學法律學系林淑雅助理教授、地球公民基金會李翰林主任、臺灣樹人會潘翰聲常務理事與Frank Vanclay教授針對臺灣與國際實務現況的對談,由社會系何明修教授主持。

與談人靜宜大學法律學系林淑雅助理教授

  林淑雅教授以礦業權展延為例,說明隨環境、社會與制度變遷,礦業開發案過了四十年會有不同影響,仍需重新評估與實質審查,而社評更應該貫穿整個開發行為,而非一次性的完結;她也認為企業應將社評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化;現行環評程序以外,行政機關亦應要求開發單位,遵循其他部門法或空間計畫法中有關於環評或社評的實質規定。另外在社評過程中應重視原住民的事先知情同意權、提供其表達意見之管道,此重點在於溝通管理的過程而非最終形成的決定。

與談人地球公民基金會李翰林主任

  李翰林主任認為臺灣民主化歷程仍短,應以後進優勢學習國際經驗。臺灣環評程序演進就是國家、企業與社會各方漸進學習的過程,現行其他開發程序或政策在公眾參與或是預評估方面都較不完備,臺灣社會需要更多工具與實踐來累積經驗。而目前臺灣問題包括如何提前在開始規劃、可行性評估階段即進行社評、如何界定影響範圍與利害關係人、第三方評估的能力建構等。

與談人臺灣樹人會潘翰聲常務理事

  潘翰聲理事首先談到如指引手冊所述,社評不應只是管制手段,而是管理過程。開發單位或業者應轉變觀念與作法,將社評作為一種溝通過程而非公關行為;是企業管理、降低開發風險的一環,而非如過去視環評如戰場;應重視利害關係人知情權與資訊揭露,才能進行良好的社會溝通。他認為社評的官方規範和指引應有最低標準並具彈性;而開發者應與地方建立伙伴關係、推動地方經濟並且培力地方公民社會。

第二場次主持人社會系何明修教授(左)與Vanclay教授(右)對談

  最後由Vanclay教授回應三位與談人針對臺灣現況的談話。Vanclay教授認為在社評中,獲得資訊是基本人權。社評雖然是個好概念,但是如何執行是難題,就其實務經驗而言,目前他看過的社評報告大都令人失望,根據他2012年的研究,至少80種以上的社會影響需要被回應,最新研究則可能超過上百種。社評除了需要明確的框架,更應具調適性與隨時因應各種問題的彈性,因為社評最重要的精神和價值是在於建立一個得以有效溝通、管理的過程。而為何要讓企業理解社評的重要性?現流行的企業社會責任(CSR)標準是不夠的,更應以社評為價值典範,創造企業與社會的共享價值。
  活動結尾現場來賓提問與分享,每位與談人和Vanclay教授也做出回應,提到如臺灣環評修法、公民團體與企業的角色等,討論相當踴躍。主持人何明修教授總結,指出將現今臺灣脈絡呈現在國際趨勢下檢視是十分重要的,我國對社評的接觸與認識更不該僅止於法條的研擬,實際了解社評、重視社評是更具意義的。風險中心在各方期待下試圖建立臺灣的社評制度,希望透過這系列活動,讓臺灣各界認知並重視社會影響評估,最後感謝本次活動所有參與者。

更多活動詳細內容請參考活動影片及講者授權提供之會議資料

Vanclay教授與講座貴賓

Vanclay教授與風險中心團隊


活動影片

風險vlog

Copyright © 2018.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Risk Society and Policy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