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出版

文章瀏覽點擊數
9415623

【活動回顧】東亞能源轉型論壇:臺日韓能源轉型的挑戰與展望

 

 

    活動回顧    活動視訊影片     講者簡報下載

文/中心文編小組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藉由主辦第六屆東亞環境社會學國際研討會之契機,於10月19日下午舉辦東亞能源轉型論壇,邀請臺日韓三國學者分享各國最新能源轉型政策的觀察,探討轉型過程如何擺脫固有政經體制的抗衡,建立社會論述凝聚共識,並開展具體行動加速社會學習等關鍵議題。

 

日本東北大學長谷川公一教授(Koichi HASEGAWA):「日本的能源轉型-福島核能事故前後日本的風險文化、風險認知與核能爭議變化」

 

  長谷川教授指出當前的自民黨政府認為核電不可或缺、支持重啟核電,以新機組取代舊有機組來達成日本2030年核電占比22%的能源目標,此明顯在非核的能源轉型路線上落後臺、韓。日本能源轉型進度落後於臺灣與韓國的原因有二:一是保守的政府未能從核災中學習教訓,其二為公民社會缺乏有影響力的政治夥伴與策略而衰落。福島核災揭露了日本戰後體系的失敗,在「核能村」中,政治人物、官僚、核電產業、學術界與媒體彼此緊密連結的關係,導致監督機構缺乏獨立性、透明性與專業性,安全與保障的觀念被不負責任且廉價的「賤賣」,最終導致全國一同承擔慘痛代價。另一方面,他也指出日本經產省於電力需求預測時,其於經濟成長率、人口成長率的假設不符合現實,導致高估用電需求,事實上有相當大比例的用電增長量可藉由能源效率政策加以抑制。

  然而有哪些策略、戰術與路線可以有效改變政府的能源與相關政策?長谷川教授以311事件為界,指出日本的民意已經改變,自1960年代以降少有的公民抗議再次在街頭重現,參與人數甚至高達20萬人(日本少有社會議題的運動能聚集超過一萬人抗議)。但相對於臺灣與韓國,日本公民團體受制於稀少的人力與預算而相對弱勢,日本沒有像臺灣環保聯盟或韓國環境運動聯合會(Korean Federation for Environmental Movement, KFEM)之類具有全國議題串連能力的環境NGO。

  長谷川教授也提到日本2012年引入FIT(Feed-in Tariff)再生能源躉購制度後,太陽能光電板設置量已成長六倍,目前總裝置容量僅落後中國與德國,顯示FIT的確是有效措施,而在福島災後重建區進行的富岡復育太陽能計畫,由民眾與企業合資,可能是社區災後再生的契機,亦具有加速能源轉型社會學習的功能。長谷川教授的結論指出,在福島核災之後,日本的公民社會、再生能源與核能都還佇足在十字路口的選擇上。如要從核能體制轉型為再生能源與能源效率體制,由公民社會支持的強力政治領袖是關鍵條件;而地區型的再生能源計畫則是促進社會學習能源轉型的最佳行動;東亞各國在能源轉型議題上的學習關鍵在於資訊交換,特別是在公眾溝通與公眾論述上,例如今日的論壇便是很重要的一個契機,有助於日本、韓國、臺灣社會相互學習。

 

韓國環境與社會研究所具度完所長(Dowan KU):「韓國的能源轉型:生態民主的觀點」

 

  具度完所長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核能風險的根源為「發展主義」。發展主義是由工業主義、資本主義和國族主義交織形成,是國家透過強而有力的管制和規劃等產業政策,去發展、干預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發展主義又可區分為威權或者民主的治理型態。具所長指出自由主義式的民主和人類中心式的民主不足以全盤考慮未來發展。因此需要納入「生態民主」觀點,使後代子孫和非人類的自然生命都能被納入民主過程。

  接著,具所長說明能源轉型是以調整至永續能源系統為目標,能源轉型的成功包含三面向:社會運動(公民社會)、開放的公共領域(審議與溝通)和政治機會結構(治理體制)。在社會運動面,自2011年福島核災後至今,韓國開始各式各樣的社會運動,例如:地方運動、能源合作社、民主黨的政策改變、綠黨的創立、居民在新的核電廠址三陟市與盈徳郡自辦反核投票成功,以及全球知名的地方政府能源轉型政策—首爾市政府的減少一座核電廠等等。然而這些運動對中央影響甚微,改變的動能似乎仍停留在地方縣市(如首爾)。在公共領域方面,具所長特別指出大眾媒體的重要性,媒體傳播使得公眾對核安的關注急劇提升;在政治機會結構方面,具所長分析不同時期的執政政府對弱勢族群政治機會的開放性,以及政府對環境運動抱持的立場,就目前來看,文在寅新政府傾向開放且兼容社會運動與公民社會,儘管在非核政策的執行速度仍緩慢。

  具所長最後總結:德國成功的原因來自地方運動與替代性能源行動、綠色的公共領域,以及生態民主治理的制度化與政策制定。東亞要進行生態民主的轉型雖有部份利基,但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主義使得改變仍相當困難。政治機會的體制結構尚需強健的社會運動和替代性(能源)方案,並經過民眾審議與接受,能源轉型才能發生。

 

韓國首爾大學環境研究學院尹順真教授(Sun-Jin YUN):「韓國的能源轉型:位於十字路口的能源政策」

 

  尹順真教授首先以各式圖表介紹韓國的能源發展沿革與現況,接著指出韓國的核能風險問題,以及文在寅總統承諾邁向非核社會必須面對的轉型挑戰。韓國需面對的核能風險包含:韓國是全球核電機組密集度最高的國家(以每單位面積裝置容量計算:kW/km2)、核電機組更群聚於少數場址、爭議中的新古里5號與6號機組位於有活動紀錄的地震斷層周邊等等;在轉型挑戰上,相較OECD其他國家,韓國為高度電力密集的社會、韓國人均工業耗電量持續成長、國家2030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的落實,以及現行核能佔總發電比例約1/3等等。尹教授指出,即使面對上述難題,韓國在能源轉型上仍有其機會,這包含中央政府在非核政策上的推動決心、地方能源自治的提升、以及具社會學習意涵的能源轉型實驗,例如:文在寅政府成立了公眾參與委員會,通過公民陪審團和審議程序調查一般公眾的意見,以決定工程進度已達29%的釜山新古里 5 號及 6 號核電機組是否繼續興建。[註1]這次的審議具有其歷史性的意義,是首次在能源政策中辦理此類的參與計畫,特別是核電政策。此次政權輪替之前,一般大眾長期接收擁護核能發電的訊息,導致不公平的議題討論氛圍。藉由此次公民審議實驗,可讓能源論述廣泛擴及一般民眾,彌補現行資訊的失衡。此外,審議程序可帶來(能源)民主的社會學習成效,展現科技公民 (technological citizenship)與形塑能源公民(energy citizenship)。

  尹教授也建議除了發展再生能源,能源效率的提升與需求面管理更是政策優先選項。此外,提升電價定價的透明度、調整電價制度使社會與環境成本內部化以促進再生能源與燃氣發電的使用、整合能源與氣候變遷政策、加速推廣具有民主性與溝通性的能源政策決策程序(審議程序)、能源政策與行政權力的去中心化、增進對未來世代有益的發電技術投資等等,皆有助於能源轉型。

 

 

 

  接著,第一位與談人—臺大政治學系林子倫副教授,首先介紹巴黎氣候黎協議及國際能源轉型趨勢,指出能源轉型是減碳的關鍵,低碳能源轉型之公共倡議的重要性不可忽視。林副教授也簡介臺灣當前的能源轉型政策,認為2025國家電力的配比目標面臨巨大挑戰,例如臺灣擁有強大的高耗能產業、政府使用低廉的能源價格扶植產業發展、偏低的能源價格不利於推動能源與產業轉型等等。林副教授指出臺日韓三個國家的能源轉型都相當依賴政治機會結構,目前公民參與的力道尚未改變發展主義的主流思維,尚需更多的社會支持與公眾行動,以善用政治機會、促進能源轉型相關的制度化工作。

  另一位與談人—佛光大學社會學系高淑芬助理教授,指出臺灣核四的停建原因高度受到福島核災影響,其刺激臺灣公民社會與反核運動的活力。2014年核四封存後,臺灣開啟了能源轉型運動的時代。然而在相關法規、實務上仍遭遇許多挑戰,例如最近修訂的電業法仍爭議不斷、許多社區居民沒有聽過能源轉型等等。雖然部分縣市政府已開始推動相關的地方政策,但仍需更多作為與時間來推廣綠能與節能方案。能源轉型不只涉及領導人的政治決心,轉型之路也同時是社會共同學習的過程,公民社會參與能源轉型至關重要。目前臺灣政府從上而下引導開發的再生能源案件眾多,但是從地方發起,由下而上的再生能源發展(如:公民電廠)也必須受到政府與社會重視。

轉型挑戰與展望
  講者及與談人分享結束後,來賓提問踴躍,尤聚焦於核能/燃煤/綠能發展、氣候變遷以及相關風險等。長谷川教授表示,福島核災在臺灣與韓國創造了推廣再生能源的政治機會。但在福島,十萬人被迫離開災區。有些家庭因此分裂,主要是老年人希望回去,年輕人多半希望離開。這對他們而言非常痛苦,而他們的痛苦卻又是推廣綠能的機會,這是很可悲的情況,日本應該提早想到核災風險。在日本,擁核或擁綠能依然十分爭議,核廢料、地下水污染皆是核能帶來的風險,且日本跟臺灣一樣有許多地震,是否能找到安全的最終處置場是一個大問題。對於燃煤與核電之間的選擇,長谷川教授的建議是先非核再來減少燃煤。而具所長表示:在綠能發展與生態環境風險的取捨上,通常是與當地居民溝通解釋風險,以取得發展同意。此外,具所長也建議已開發國家不應再追求高度經濟成長,低度或穩定成長的經濟模式方能讓生態保護成為可能。尹教授則指出,韓國擁核派長期主導能源政策與宣傳。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大約有50%的人認為核電有風險,但有高達80%的人認為核電很便宜,所以可以接受風險,這些人忘了核電背後的環境跟社會外部成本。在韓國,反核運動仍面對許多挑戰,例如:部分公聽會討論的設計並不公正,未反映出反核比例的增加趨勢;或是核電廠當地居民的參與名額遠少於外地人等。因此,設計公正的公民參與是能源轉型的關鍵第一步。韓國的擁核派時常聚焦於電力不足問題、或用減緩氣候變遷作為支持的理由,但尹教授認為核能風險與氣候風險應該要一同被揚棄,而非二選一。

  主持人周桂田主任最後總結三國經驗與來賓提問,指出福島核災後,民眾已開始進行反身性思考,開啟反核運動復甦與公民社會強化的契機。而三個國家也同時須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面對能源選擇,產業轉型,與空氣污染這三大挑戰,如何建立強健的公民社會來推動永續轉型,需要各國彼此交流學習。而公民參與的制度化,將可與能源、產業轉型相互支援。

 

註解:

(1) 2017/10/20出來的民調結果顯示,有59.5%的民眾支持新古里5號、6號核電機組續建,但有53.2%的民眾支持降低核電佔比的政府政策。文在寅政府10/22表示:政府會尊重民調結果,提升對天然氣和再生能源的利用,確保逐步停用核能發電的政策實施。貿易產業能源部長於10月24日宣布取消未來六個核電機組的興建計畫以及老舊機組屆齡除役,目標於2038年時,將核電機組由現行的25座削減至14座。

 

 

    活動回顧    活動視訊影片     講者簡報下載

視訊影片:

 

 

 

    活動回顧    活動視訊影片     講者簡報下載

講者簡報下載:

 

關於 《東亞能源轉型》英文專書

風險vlog

Copyright © 2018.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Risk Society and Policy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