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看見、聽見到行動:空污的公民反擊」講座,為2017年12月18日生祥樂隊《圍庄》[註1]校園巡迴台大場的空污環境系列講座,從紀錄片的觀賞、到民眾可能參與環境議題的行動為出發,希望藉此引發更多民眾對於空污的認識與重視。
從紀錄片開始
活動開始以林家安導演所執導的《海的那邊》紀錄片為開場,描述位於濁水溪北岸彰化縣大城鄉台西村總人口約400多人的農漁村,在面對六輕的空氣污染危害,造成身體的罹病、罹癌以及生活的困頓,他們是怎麼活著與面對?當石化產業造就政府經濟成長、以及石化製品在我們生活不可或缺之時,那些環境危害不應該由居住在周邊的居民承擔,我們必須正視他們是被犧牲的一群人,並與他們共同訴求這些問題被解決的可能。當多數人認為空污議題已成為主流、被多數人所重視和理解之時,林泰州導演的極短紀錄片《台北。起霧了?》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片中描述兩位女生在台北象山上觀看到霧茫茫一片,誤將霧霾認為浪漫的雲霧。兩相對比之下,既諷刺又真實。
林家安導演是雲林縣台西人,對於座落在雲林麥寮的六輕並不陌生。六輕的影響範圍,並無法用實際的距離來衡量,尤其是空污,影響是無邊界的,其所造成的農業、漁業及身體上的危害,已是有目共睹。導演認為,污染是一個階級問題,除了南北之外,更會使得在地民眾無法翻轉既有的生存狀態。以往雲林透過海埔新生地,養殖或種植來翻轉階級,但污染造成的危害,使得回家成為一件風險很高的事。導演有感而發的說,轉型正義被喊得很大聲,「但環境的轉型正義,要怎麼轉?」大型工業區到偏遠地方設廠,都有其政治脈絡,多數人都認為工業區來了,就是帶來經濟發展,但實際上並沒有經濟起飛,造成的污染,誰來承受呢?
林家安導演
緊接著,映後座談時,民眾提及看了紀錄片感觸很深,並提問是否有可能讓有影響力、政府高層,或者是更多媒體上能夠看見所播放的紀錄片。導演回應認為這是一件重要的事,也希望影像能夠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因此這部紀錄片已在網路上公開,歡迎大家分享。亦會將這部紀錄片繼續延伸,並於2017年底完成剪輯,名為《離岸》,希望有機會也能透過各種方式,發揮影像的影響力。
看得見的工廠污染—開放資料我們這樣用
在看見被石化工業污染傷害的民眾所遭受的苦痛之後,身為一般民眾的我們,在這看似難以立即有所改變的議題之上,如何有行動的可能呢?長期關注能源與環境議題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以下簡稱綠盟),認為開放資料的透明與公開,是民眾參與監督的第一步。綠盟曾虹文研究員表示,多數民眾對於工業污染、空氣污染有很多焦慮,即便有著管制權力的政府,似乎也都發揮不了作用。過去對於確切的污染源一直沒有辦法確定,是因為沒有比較好的監測數據。像是如果住家旁有工廠,它到底排放什麼或者它是什麼工廠,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但「環境知情權」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綠盟在努力推動的。以往沒辦法從政府公開資訊上看到工廠排放狀況,雖然政府有監控,但是很難完全掌握。因此,綠盟花了很大的時間,將工廠排放口的排放資料全部揭露。至於為何要進行資料揭露呢?「政府開放這些資料就好了,那為什麼民間要做呢?」曾研究員表示資訊的揭露不只是單純的開放,而是要如何讓公開的數字能被看懂且具有意義,才是資訊公開的重點。
於是,「透明足跡」的網站架設便在這樣的脈絡下產生,彙整了工廠排放口資訊、地理位置、污染超標資料、開罰訊息等,只要輸入企業名稱或地點等,就可查詢與監督住家附近的工廠。曾研究員更提及,「透明足跡」的計畫緣起是,有民眾拍到六輕排放黑煙,向環保局檢舉,卻得到「那是背光」的回應。在25000筆超標的數值中,發現數據上有一些問題,以及僅標示「監測維修」等字樣,這些突顯了數據在有效性上的質疑,方開啟了這個計畫的構想。
總結來說,「透明足跡」是希望能讓民眾有不同對於治理的想像,透過大家的參與,來發生改變;透過網站工具,將污染現況表示出來,造成這些企業集團的壓力,監督是可以發揮力量與形成改變的力量。
綠盟曾虹文研究員
公民科學-0air空氣地圖
除了對於固定污染源的監測工具外,日常生活環境中的移動污染源,以及空氣狀況,多數人清楚嗎?0air空氣地圖王日新創辦人分享,透過監測器的方式,以都市中的街道為監測場域,讓民眾可以即時了解周遭的空氣狀況,來因應與決定居民移動的方式。王創辦人提到,此想法的出發點來自於許多論文指出,居住在距離高速公路很近或者繁忙道路旁50公尺內,死亡風險會提早2.5年。這個數字跟得到重大疾病的機率是差不多的。台灣是高度都市化的國家,多數人都居住在都市,七、八成民眾都居住在繁忙道路50公尺之內,很難逃得了空污的影響。民眾在路上通行已經是必然的,因此是不是要有街道的空氣監測?但政府沒有這樣的措施與政策。
這引發了王創辦人想要了解都市街道的污染狀況。他發現,台灣的街道污染情況比國外嚴重很多。0air空氣地圖團隊首先將監測器裝在移動的車輛上、一些屋頂與街道也裝設一定數量的感應器,來蒐集數據。移動式監測部分,他們是裝在計程車上,可知道道路的空氣狀況。他以去年三橫三縱自行車道的政策施行為例,若將自行車道與所做出來的道路空污資料來比較,他發現復興北路空氣最差;而市民大道的平面空氣也很差,因道路兩旁的房子密集。他認為,這些空氣的資訊可以取決於蓋房子地方,或者盡可能去影響都市計畫與規劃。王創辦人最後提到,有了這樣的地圖,配合政策就會有說服力。
0air空氣地圖王日新創辦人
公民意識、組織與監督的重要
講座的尾聲,林家安導演提到他拍完影片後,思考著自己可以做什麼?可以再怎麼關心這樣的議題?他認為組織的串連跟認識是很重要的,也認為應該要回到公民行動來思考。而綠盟曾研究員也認為,必須要有人共同討論這些議題,「只要有討論就會正向,才可以有關注」,這些對於組織工作者而言很重要,是和政府倡議的重要要件。最後由主持人施佳良博士總結,資訊的公開、被理解和轉譯是公民參與討論的基礎之一,藉由資料的公開作為中介來串接民眾與政府,促使大眾知道問題有哪幾個面向,亦或是公共政策上可以達到的面向,也是臺灣進步及轉型的重要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