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治理
Ortwin Renn教授現職為德國知名智庫國際前瞻永續研究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ustainability Studies, IASS)的科學主任。其於科隆大學取得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後,致力於風險治理(risk governance)的相關研究,共著有30本以上的學術專書與150篇以上的學術論文。Renn教授最知名的著作為《風險治理:在複雜世界中與不確定性共處》(Risk Governance: Coping with Uncertainty in a Complex World)(Renn, 2008),強調面對工業化社會衍生的各項科技風險,決策者的科學態度、決策的民主程序、資訊的透明、溝通的機制與公眾的參與等,都將對治理決策有所影響。故整體風險治理架構,除了傳統所重視的科學基礎的風險評估以外,尚須納入「先前評估」、「總體的風險衡估」(risk appraisal)、「風險溝通」、「風險管理」等過程,並將其視為一循環型的過程,擴大與利害相關人的雙向對話(如圖所示)。藉此風險治理架構,可使決策能耐擴及開放性的社會基礎,更加民主化、透明化與多元化,讓社會公眾作為學習、承受與判斷科技發展與風險衝擊的基礎。
圖、風險治理架構
德國能源轉型的推手
2011年福島核災發生後,Renn教授獲邀參與德國總理梅克爾籌組的德國安全能源供應倫理委員會(Ethics Commission on a Safe Energy Supply)。委員會最終報告指出核電完全可以在十年內淘汰,並提出德國能源轉型的執行策略。其強調能源轉型過程需加強社會內部的對話,藉由公民對話和公民論壇等適當工具,促進城市、在地社區和企業等多階層對能源轉型的討論。該委員會的報告最終促使了德國政府制定2022年的非核時程,並啟動一系列的能源轉型政策。
而Renn教授近期則於《能源政策》(Energy Policy)期刊以及《公共事業政策》(Utilities Policy)發表從歷史軸線檢視德國能源轉型的推動現況,以及就公民參與在其中的角色提出分析。文中指出這五十年來,德國政治對於社會壓力相當敏感,致使政府決策深受社會突發事件、街頭運動和時機的影響。核能政策目標從發展到終結的轉向即是一顯例,由於三哩島、車諾比及福島事件引發社會對於核能安全的疑慮,政府因此迅速作成廢除核能的決定。但此過程中衍生的電價上漲、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等政策實施所生的矛盾效應以及非預期的結果,均是其他決策者可借鏡,並做好因應準備的。但即使有前述副作用,德國大眾仍支持廢核及能源轉型的推動。德國現行能源轉型的關鍵在於其減煤時程,Renn教授指出燃煤發電占比雖然不會再持續增加,但政府計畫在2050年降低化石燃料達目前20%的目標可能遭逢挑戰。銜接期間,煤炭在德國能源系統中暫時不會退出舞台,然而,德國社會中亦未見煤炭企業以外的團體倡議應提升燃煤投資,故可確定儘管減煤速率可能會較預期為緩,燃煤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返(Renn and Marshall, 2016)。
為推動德國能源轉型(Energiewende),必然需投資新的基礎建設。過往基礎建設計畫推動時,公共接受度為其關鍵。因此Renn教授與同儕提出「公共參與」於能源轉型之重要性。指出面對鄰避效應、公民權利意識高漲、群眾運動及大眾對維持現狀的偏好,政府雖然能夠透過增進溝通來試圖說服民眾支持,但不能再期待公民能夠接受預先決策的結果,特別是對直接受計畫影響的居民,或當有其他公民團體對於政府提出的公共利益提出質疑時。因此,在政府決策中納入「公共參與」有助於理解這些挑戰並提供解決之道。在能源轉型政策的決策過程中,公共參與雖然不能保證政策必定能得到正向的結果,但能彰顯出能源系統中的多元結構因素,及各因素在結構中的成因,使政策選擇能更趨向公共福祉。故Renn教授與其同儕建議採用「分析暨審議式對話(analytic-deliberative discourse)」的參與模式,先由跨領域專家針對政策選項的機會和風險進行精確的證據導向評估,再基於各參與者的知識背景,全面性地探討各種選擇可能產生的結果與不確定性因素。參與者能在審議過程中參與形塑決策,評估自身的成本與效益,最後共同完成一項政策。Renn教授與其同儕認為公共參與雖然不是提升社會接受度的萬靈丹,但可協助確保的能源轉型過程的公平性,並促進有效落實(Schweizer et al., 2016)。
公民參與因應氣候變遷
本次富邦全球化講堂中,Ortwin Renn教授的專題演講題目為「公民參與因應氣候變遷─理論與實踐」(Participatory Methods to Cope with Climate Change – Concept and Applications)。內容摘要如下:處理氣候變遷所導致之鉅變時,主要挑戰之一乃區域及社區在對災難實際發生前,採取減緩及調適行動的能力。政府由上而下的作法往往產生疑義,且不被社區選民認同。因對於社區而言,於獲得未來遙遠的利益前,就必須付出立即的成本。可能的解決方案之一是應盡早採納相關利害關係人以及受影響群體的意見,讓其成為共同規劃者以及知識與行動之共同提供方,使得所需的政治變遷乃基於整體社群力量驅動,而非少數菁英。本次演講將介紹兼容性風險治理的概念,以及分享德國實踐此概念的實際案例。
為因應氣候變遷、削減空污並達成非核家園目標,臺灣目前積極推動能源轉型,然回顧過往近一年的相關政策,諸多公民團體指出在公民參與以及社會面的考量上尚有待強化。故此次Renn教授來臺,分享關於公共參與的模式以及經驗,均值得國內參考,改善現行機制的不足。
※本文章歡迎轉載,但請先與中心連絡,並註明出處,謝謝。※
參考文獻
- Renn, O. and Marshall, J. (2016). “Coal, nuclear and renewable energy policies in Germany: from the 1950s to the “Energiewende”.” Energy Policy 99: 224-232.
- Renn, O. (2008). Risk Governance: Coping with Uncertainty in a Complex World. London: Earthscan.
- Schweizer P.J., Renn, O., Wolfgang, K., Bovet, J., Benighaus, C., Oliver, S., Schröter Regina, S. (2016). “Public participation for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German “Energiewende”.” Utilities Policy 43: 206-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