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11月12日(二)09:10-17:00
議程二、確立工業節能優先
下午場的第二項議程「確立工業節能優先」由CSRone永續報告平台總經理嚴德芬女士主持,並由本中心趙家緯博士後研究員就「確立工業節能優先」主題發表研究成果。之後,再由台達電子(以下簡稱台達電)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節能顧問王茂榮先生和綠色和平特聘能源專案主任蔡篤慰女士分別從企業節能的企圖心以及電子業所造成環境外部成本等面向與談。
趙家緯首先指出,風險中心在《鉅變臺灣:啟動長期能源轉型》報告提出工業節能優先具有兩層意義。其一是從政府政策上,節能在政策規劃、預算投注上應為能源政策之優先選項,其二則是對工業界喊話,不應持續向政府索求充足的電力供應,卻未全面檢視自身在能源績效上是否可跟上國際腳步。
依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以下簡稱IPCC)報告,若要將全球暖化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就必須推動結合能源、土地、城市、基礎建設以及工業系統等面向的具體轉型,這就是系統轉型(system transition)。此一轉型觀念特別強調能源供應和工業系統二者都必須轉型。趙家緯引述IPCC提出的積極節能之轉型路徑表明,若要在不仰賴碳捕集封存技術,確保增溫可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則2050年時,全球能源需求需較2010年減少三成,而工業總耗能則要減少35%。這一方面需仰賴能源效率的提升,也就是生產一噸產品的耗能必須較今減少兩成,另一方面也需要削減全球針對鋼鐵、水泥等原物料的需求,削減幅度亦需達兩成。然而現行全球工業節能政策推動上,遭逢了三大阻礙,首先是鋼鐵、石化、水泥產業為國際競爭市場,許多國家為了維持產業的競爭力,在實施相關的管制作為或市場工具之時,往往給予這類高耗能產業豁免權。再者,此類產業的減量成本較高,水泥業每減少一噸碳的成本約為110美元以上,石化業則為265美元以上,目前碳價難以提供其減量誘因。最終,這類產業的工業設備壽齡可能長達四十年,業者難有意願改變設備、製程以提升能源效率。但國際上,目前則藉由強化產業自願能源績效評比、金融業檢視投資與放款組合的氣候風險、品牌商對於綠色供應鏈的要求以及智慧製造導入時的節能綜效,建構工業節能的有利發展環境。
若將視角回到臺灣,依據美國能源效率經濟委員會(The American Council for an Energy-Efficient Economy, ACEEE)兩年一度的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在25個受評比的國家中,臺灣雖在工業節能效率分項上與韓國並列第七,然而,臺灣卻在工業部門自願節能協議此項目上得到零分。而過往三年綜觀能源轉型政策之中,針對工業部門能源效率上,僅有新增「動力與公共設備汰舊換新補助」,並未有新增管制型作為。
其後,趙家緯提出兩項指標來觀察政府在工業節能政策上的實際成效。其一為工業用電量。從2015年迄今工業用電年均成長率為約2.2%,這與減碳目標原先規劃的成長率為0.8%有一定程度的落差。其二則是2018年石化原料需求量較2015年增加了2.3%,然而在減碳政策之下原定目標值為-1.1%。其接續分析臺灣在工業節能上的關鍵瓶頸,提出欠缺產業龍頭氣候典範、節能投資意願低以及企業在政策倡議上悖離能源轉型等三點。趙家緯指出國內十大排碳企業之中,並未有任何企業參與再生能源百分百(Renewable 100 percent, RE100,以下簡稱RE100)、能源生產力百分百(Energy Productivity 100, EP100)等國際能源轉型承諾,且只有臺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以下簡稱台積電)針對溫室氣體減量制定科學基礎目標,台積電和臺灣化學纖維公司兩企業採用內部碳定價(Internal Carbon Pricing, ICP)。且依據國際同業氣候績效評比,台塑在全球22家石化業者之中,名列最後一名,亞洲水泥的氣候績效上在全球13家水泥業中亦為墊底。而目前工業願意投入的節能投資項目,回收年限平均為2.63年,但節能成效較高的措施多在4年以上。最後,目前許多企業在國際上氣候評比時,均會提出積極的承諾,如王文淵先生擔任董事長的臺灣化學纖維公司既於國際碳揭露計畫評比問卷中,強調已在廠區設置太陽光電,但由王文淵擔任理事長的工業總會,則於新近發表白皮書要求政府應降低再生能源和天然氣發電比例,更反對《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中要求用電大戶必須參與設置綠電設備。相較於國際上推動綠能和工業節能,工總和產業界卻一再聲稱能源轉型只會徒增成本,兩者的對照十分明顯。
若要推動轉型,趙家緯以工研院發展的2050能源情境模擬器以及國際物質效率提升研究進行估算,指出2050年時工業部門整體能源消費量可較2018年減少10%以上,在此則結合經濟誘因與管制工具,提出了加嚴能源效率管制、導入創新去碳化製程、發揮循環經濟綜效,以及企業能源績效揭露等四大核心措施,並據此提出低度目標、中度目標和高度目標的行動方案。就低度目標而言,必須強化電子業、石化業與鋼鐵業之節能暨綠電使用義務、公開能源大用戶能耗與排碳相關資訊等。中度目標,則是推動企業簽訂具效力的自願性長期能效協議,發揮數位與循環經濟的節能綜效。高度目標上,具體行動方案包括2030年前全面導入數位化能源效率策略(Digital Energy Efficiency ),2025年起需研擬未來導入CCS/CCU 的各階段目標與輔導措施。
趙家緯更強調當前立刻應採行工業節能優先具體行動,就是針對「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研擬能源管理機制,包括產業篩選標準、強化能源使用評估制度的透明性及參與度,以及將能源轉型承諾作為提供產業低利貸款與租金優惠的必備條件,方可有效確保台商回流潮不再只是重蹈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的傳統典範。
在趙家緯以宏觀角度報告工業節能的政策組合建議後,台達電的王茂榮顧問則以微觀角度分享工業節能的經驗。王茂榮指出,1986年4月26日車諾比核災當時,他正好在德國受訓,半年後才能回臺灣,由於核災所帶來的心理衝擊及警訊,促使他在返國後以推動工業節能為職志。王茂榮強調,節能成本小、效益大,與其花時間、大筆預算蓋電廠開源,倒不如節流,一做就立刻能有成效。他聲明,如果有企業公開宣示以節能30%為目標,他很樂意免費協助企業達成目標。依其所見,工業用電占全國用電量大約六成左右。工業若能落實節電30%,全國的總節電量就達成17%。工業節能對社會的總體效益包括了減降高污染燃煤電廠以及實現非核家園。
台達電在2009年時宣布要達成工業節能50%,當時業界普遍不看好,但是台達電僅以5年期間就達成目標。台達電的成功有兩個關鍵因素。首先要歸功於創辦人鄭崇華先生的決心。再者,台達電以ISO 50001 能源管理系統(ISO 5001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EMS)落實並改善能源管理。王茂榮以他在工研院服務20多年和為台達電效力的經驗分析,臺灣眾多企業要節電30%並不難,但企業界必須建置能源管理系統,並從資訊面、管理面和技術面分別入手。
首先從資訊面而言,若無法量測,就無法管理,所以企業第一步必須建立能源管理系統,蒐集數據,方能進一步分析能源使用和有效管理。例如系統顯示,錫爐部門在休假日發生用電量高達七千多度的異常狀態。原因在於操作員未遵守標準作業程序,提前啟動錫爐加熱,故而增加用電量和耗損錫料。解決方式就是加裝定時器,自動啟動錫爐,減少能源浪費、材料損耗。如此一來,不僅一年減少電費140萬元,今後每年都可以節省140萬元。
就管理面而言,業界應落實日常巡檢、異常管控、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PI)納管,管理重工和無效益的加工。例如有個電子廠裝了很多風機濾網機組(Fan Filter Units, FFU)。不過,經分析後發現過多的風機濾網機組只造成能耗損失,卻並未帶來效益。解決方式就是拆掉2,000多個風機過濾機組,再移至新建廠房使用,如此一來就節省了1400萬元的設備費。此外,每年更省下了700餘萬元電費。
關於技術面,王茂榮表示,企業可以透過能源管理系統搜尋節能機會點,這包括了(微幅)調整感測點與設定值,乃至於大修或更新設備。他並不認為要花大錢更換設備才能達成節能,因為整個系統若是不能達成運轉條件最佳化,即使是更新設備也可能發生設定不佳和高能耗,以致於無法達成節能效果。採用能源管理系統的花費並不高,效益卻很明顯。
王茂榮特別強調,臺灣電價便宜使得很多業者錯誤地認定,投資工業節能並不划算。但相對於投資在生產,獲利不僅受到景氣影響,又必須與同業競爭廝殺,投入節能,不僅本少利大,也能有效提升企業形象。他在與談結尾時一針見血地表明,要推動能源轉型,與其「以核養綠」,倒不如以「節能養綠」。若能透過節約能源達成停用核能,還可以進一步減少未來要面對的災害風險。
在王茂榮分享自身的工業節能經驗後,接著由綠色和平蔡篤慰主任分享製造業能源使用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及如何透過創能的方式,使用更清潔的能源,達到環境改善的目的。首先蔡篤慰先分析電子製造業的黑成本及外部環境健康衝擊,她指出,綠色和平在全球不僅推動環境保護項目,也推動永續發展項目和維護項目。今年9月發布的研究所揭露的臺灣電子業用電導致健康衝擊為綠色和平的關注之一。綠色和平研究顯示,過去15年,臺灣用電量增長32%,其中有75%的電力需求來自工業,52%則是來自電子業。此外,過去15年間,臺灣用電需求的成長中有高達16%源於半導體業龍頭臺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的貢獻。這裡可以看出,工業發展不僅帶來經濟成長、電力需求,在此同時也帶來了社會矛盾。
由於臺灣電力結構中火力發電占比高達85%,所以每多用一度電,就有我們不知道的污染在別處產生。快速成長的工業用電需求也是如此。工業用電不僅使民眾長期暴露於細懸浮微粒(PM2.5)、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污染物質中,此一環境外部成本更使民眾可能因肺癌、中風、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等病痛提早死亡。由於工業用電需求占了火力發電增長的70%,故而電子製造業若能投入工業節能和創能、使用再生能源,減少對火力發電的依賴,便可以緩解社會的矛盾。
依據綠色和平所做的電子製造業用電量分析、空氣污染模式模擬、健康風險評估模型,以及經濟影響評估的研究,電子業若能改用再生能源,全國每年將可以減少大約100個因暴露於污染而提早死亡案例。若將改用再生能源改善污染的效益,轉換成減少潛在的經濟損失,臺灣每年更可以省下高達91.34億元的健康成本。
綠色和平研究指出,以承諾要推動百分之百推動綠電的RE100聯盟為例,RE100的製造業及電子業使用百分之百的再生能源所需要的成本,大概是淨利潤的5-10%之間。綠色和平的研究顯示,臺灣電子業在該年度創造的整體營收為新台幣5.379兆,用利潤5%作爲再生能源投資金額之時,則可讓2030年時,台灣電子業用電量中來自再生能源的比例提升至近六成。這說明了電子業絕非沒有能力承擔企業社會責任,而是是否願意以節能、創能減少碳排、污染和減緩氣候變遷的問題。由於近期受到中美貿戰的衝擊,造成台商持續回流,電子業用電需求亦隨之增加,蔡篤慰嚴正呼籲臺灣電子業者必須面對其產業高度依賴火力發電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積極改用再生能源,以降低對民眾的健康風險和對環境的負擔。
此外,蔡篤慰也指出國家也要有適度的政策,例如推動綠色債券、碳稅及再生能源憑證制度,並開始鼓勵直接購買再生能源。
其他議程:
下午場議程二:趙家緯 博士後研究員
下午場議程二:王茂榮 節能顧問
下午場議程二:蔡篤慰 主任
Error
Joomla Gallery makes it better. Balboo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