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瑞庚 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周世瑀 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2015年聯合國通過「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設定17項永續發展目標。一如各國面對全球尺度的鉅變挑戰以及國內尺度的社會轉型需求,行政院也於2019年7月正式通過「臺灣永續發展目標」。為探索國內永續發展目標及其路徑,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風險中心)於2019年10月23日舉辦「想像2050-落實永續發展目標的關鍵轉型行動」論壇,並由全球永續發展研究的先驅者Nebojsa Nakicenovic教授在梁國樹國際會議廳分享他的研究成果。
圖一、周桂田教授開場致詞
當日活動首先由風險中心總計畫主持人周桂田教授開場致詞。旋即由享譽世界的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 IIASA)Nebojsa Nakicenovic教授發表專題演講。嗣後,再由臺大理學院院長暨大氣科學系吳俊傑特聘教授以及台灣大哥大(以下簡稱台哥大)公關暨品牌管理處社會責任部周亞璇女士分別就學界和業界觀點與談。
Nakicenovic教授目前為IIASA的資深客座研究員,於2008年至2018年8月並擔任IIASA副主席兼執行長,主要研究領域包含科技革新、經濟發展下與氣候變遷互動的長期態樣分析,特別是針對能源、運輸與資通訊技術的發展。Nakicenovic教授並為能源、氣候變遷情境模擬領域的專家,自1999年開始即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成員(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也是第三次至第五次評估報告、排放情境特別報告(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s Scenarios, SRES)的主要作者。
IIASA協同永續發展策略聯盟(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斯德哥爾摩韌性研究中心(Stockholm Resilience Centre)等知名永續科學研究團隊於2015年發起「2050世界願景」(The World in 2050, TWI2050)研究計畫,旨在以前瞻觀點強化政策研究,協助推動SDGs。該計畫在2018年和2019年分別發布關鍵報告《落實永續發展目標的關鍵轉型》(《Transformations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下稱《2018年報告》)、《數位革命與永續發展:機會與挑戰》(《The Digital Revolu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下稱《2019年報告》)。這兩份報告正為Nakicenovic教授與其同事共同研究的成果。由於TWI2050計畫深具國際影響力,此一計畫亦為風險中心執行中的「臺灣2050前瞻轉型研究計畫」重要參照。
周教授開場致詞時指出,東亞的中國、日本、韓國、臺灣等國皆是高碳排國家。臺灣由於缺乏天然資源,高度依賴能源進口。隨著工業部門的成長,臺灣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亦隨之惡化。周教授呼籲,我們必須改變成長掛帥的思維以面對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空污治理轉型的挑戰,因為前述三者猶如三螺旋結構(triple helix)相互纏繞。此外,面對褐色經濟的現況,政府在治理時,不僅應積極面對來自國際綠色公約的垂直壓力,在國內也必須處理公眾期望走向能源民主和公民參與的水平壓力。
相對於產業界所謂的「五缺」訴求(即缺乏水、電、土地、勞工、人才等問題),周桂田教授認為,系統性停滯的威脅(threat of systemic stagnation)才是臺灣走向永續轉型必須克服的挑戰,這包括了治理轉型停滯(stagnation of governance transformation)、工業轉型停滯(stagnation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社會轉型停滯(stagnation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他主張,臺灣在面臨第四次工業革命諸如3D列印、先進材料、自動駕駛、物聯網等技術所帶來的變革時,必須結合政府和公民力量推動轉型。
周教授指陳,推動能源轉型的關鍵在於建構各界對轉型與永續發展的願景。風險中心為此特別參照了德國全球變遷諮詢委員會(German Advisory Council on Global Change)和TWI2050的跨領域研究。中心團隊在歷經三年研究後推出針對臺灣未來發展路徑的報告《鉅變臺灣:啟動長期能源轉型》(Taiwan in Transformation: Initiating a Long-Term Energy Transition, TWiT),以啟動社會對話。
圖二、Nebojsa Nakicenovic教授分享研究成果
Nakicenovic於其專題報告中首先呼應周桂田教授對轉型的觀點,隨即介紹TWI2050兩份重要報告的研究成果。Nakicenovic認為,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已經取得四大成果,分別為:(1)平均餘命在百年間增加一倍;(2)不僅飢餓人口下降,更有十億人營養過剩;(3)因民主國家間互不交戰,死於戰爭和暴力的人數已少於死於自殺的人數;(4)人人都有行動電話。然而人類活動亦將地球從地質年代的「全新世」(Holocene)推進到「人類世」(Anthropocene),後者係指人類不僅是氣候變遷的主要推手,而其活動對地球九大系統的破壞中,已經使其中四項超過地球限度。由於17項SDGs經緯錯綜,TWI2050遂於分析後將之重整為具備操作性的六大轉型領域,並從該領域中鑑別出投資順序和管制挑戰,以期公、私部門和公民社會能從核心轉型之基礎,扣連17項SDGs。
Nakicenovic說明,2018年報告歸納出達成SDGs所需要的六大核心轉型領域,分別為:(1)強化人力資源能力(2)循環經濟、(3)能源轉型、(4)永續食農與生態保育、(5)智慧城市、(6)永續導向的數位化革命。首先,強化人力資源能力係指經由改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和醫療從而提升人力資本、平均餘命、人口結構。此外,人力轉型應與終結貧窮和減少不平等並行。
第二項轉型-循環經濟-則是著眼於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此一面向包括了在消費端減少對資源的消耗,進而影響供應鏈端,並藉由循環經濟走向永續。如此一來,社會方得以「更簡約卻更有效益」(do more with less)的方式消費和生產。
第三面向-能源轉型-是指追求能源系統的去碳化時,也使人人皆有乾淨能源可用。此一目標與會員國在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巴黎協定》的目標息息相關,也就是全球均溫上升幅度應控制在與前工業時代相比,最多2℃內,同時應盡力將全球升溫控制在低於1.5℃。為因應此一挑戰,提升能源效率以及再生能源占比、運用碳捕捉等技術皆為達成去碳轉型的重要部分。Nakicenovic並以類比於摩爾定律(Moore’s law)觀念推廣碳定律(carbon law)觀念。摩爾定律是指積體電路上所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莫2.5年增加一倍。碳定律則是強調每隔十年全球碳排放量應減量一半,方有可能挽回氣候變遷。Nakicenovic強調,技術發展及其應用對去碳化至關重要,他以能源技術公司Net Power正於德州La Porte一地測試天然氣電廠不排放二氧化碳說明此事。該公司以純氧於燃燒室內使用天然氣,並以燃燒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高溫、高壓帶動渦輪發電機。此外,Google X積極發展高空風力發電的例子也顯示,引進新技術會對能源產業帶來重大影響。
第四領域-永續食農與生態保育-是指達成人人皆有清潔飲水可用,並努力維持生物圈和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換言之,世界人口成長必然有其食物飲水需要,然而人類應以提高農業生產力、減少浪費、降低肉類消費等方法減少食物系統對環境的影響。Nakicenovic並以美國攝影師Peter Menzel在《飢餓星球:世界各國吃些什麼》(Hungry Planet: What the World Eats)的二幅照片對比一個德國家庭和一個查德家庭在一週內的食物、食品、飲水用量,藉此喚起現場來賓對平衡飲食系統與生物圈的認識。
第五面向-智慧城市-則視城市為面對氣候變遷挑戰的轉型行動據點。由於2050年時,全球將有2/3人口居住於城市,如何在城市藉由智慧基礎建設、資訊系統、技術創新減少碳足跡、回應SDGs就成了重要課題。
最後一項-永續導向的數位革命-則著重具有破壞性創新性質的技術所帶來的變革,如虛擬實境、擴增實境、3D列印、物聯網、人工智慧、機器人學、大數據、量子電腦、區塊鏈等技術。TWI2050計畫於《2018年報告》明確指出,科學、技術、創新應該用以實現SDGs(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s, STI for SDGs),以及數位技術發展有助於永續轉型。Nakicenovic 以手機為例指出,積體電路技術的進展對社會產生極大影響。
舉例來說,早年的無線通訊設備如Motorola率先發展出的黑金鋼相當笨重。由於IC技術快速進展,智慧型手機的功能已經整合了以往的電視、收音機、相機、計算機、隨身聽、通訊、串流、下載、羅盤、地圖等等的功能於一身。此外,智慧型手機待機時只使用2.5瓦特的電力,使用時耗電量則大約為5瓦特,這與過去林林總總的產品耗電量和排碳量的總合相較,數位科技在增加能源效率和減少碳排以及資源消耗,都更有效益。值得注意的是,依據世界銀行數據,不論是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以下簡稱經合組織)會員國和非會員國,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等數位科技擴散的速度,往往比基本科技(如衛生設施擴散)的速度更快。在非經合組織國家,要耗費52年一般人方能普及使用廁所,但相較之下,手機的普及卻只要11年,兩者對比鮮明。這也彰顯了若能妥適地以數位服務搭配實體服務,便可以更有效地促進永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儘管IC技術帶來巨大改變,《2030永續發展議程》和《巴黎協定》對於以數位革命促進社會經濟轉型卻幾乎未有著墨。為此,TWI2050計畫特別於《2019年報告》分析數位革命和永續發展的關係,以及結合兩者所帶來的機會與挑戰。Nakicenovic以人工智慧為例說明此一科技可能帶來失業、自動武器擴散等問題。然而數位技術不僅僅是破壞式創新,其應用也有助於循環經濟、更能增益能源、運輸、產業等領域的去碳,故而此一運用可將人類世帶往朝向永續發展的數位人類世,並為人類文明帶來量子躍進/巨大突破(a quantum leap for civilization)。因為2030距今只剩下十年,故而Nakicenovic 呼籲,若要解決過往人類活動超越地球限度的問題,從全球到地方都必須提出結合科學、技術、創新的路線,以治理建立具有責任感的知識社會,並以此邁向數位時代的永續轉型。
圖三、與談人吳俊傑院長
吳俊傑院長首先強調「科技進展與永續發展的衝突及平衡」。他認為科技一方面有助於永續發展,但也可能與其衝突。例如含鉛汽油(四乙鉛)不僅能解決爆震,還可以增加引擎動力。然而,燃燒四乙鉛對兒童的神經系統傷害尤甚。再例如冷卻劑使用氟氯碳化物會造成嚴重的臭氧層破洞。故而落實永續發展目標是一個解決「科技進展與永續發展的衝突及平衡」的途徑,因為該等目標能同時處理經濟發展、地球環境生態和社會公平正義等議題,並引導人類走上永續發展的道路。
談到氣候變遷,吳院長提到氣候變遷應該包含三個循環和彼此關聯的部分,首先是氣候變遷科學,接著為衝擊和調適,最後是減緩全球暖化。若以臺灣為分析尺度,氣候變遷的影響反映於極端氣候,近年最顯著的現象就是南臺灣旱澇交替的天然災害。去年,多個颱風非常罕見地同時出現在太平洋。北美則是哈維颶風對德州造成災害。今年又有多力安颶風造成中美和美國嚴重災情。由於氣候變遷造成的災害頻度增加,災害管理也因此更為重要。災害管理除了事發後的緊急應變,培養社會的「韌性(resiliance)」(即減緩傷害、妥適因應、迅速復原的能力)也是當前的重要任務。
圖四、與談人周亞璇經理
周亞璇經理則是分享台哥大為了落實企業社會責任,在永續發展目標上所做的努力。她表示,早在2014年台哥大就訂出2020年應達成的永續發展目標。2017年提前完成後,該公司在當年底就啟動「2030永續策略地圖」,訂出長達十年的目標。她認為,科技介入可以改善全球的雨量、食物、財富分配的不均,但是科技也猶如雙面刃。例如台哥大的大數據中心相當耗能,因此如何善用綠能就是重要的課題。除此之外,該公司也以綠能眾籌模式,發起全國第一個由大型企業贊助推廣的「種福電綠能公益計畫」。該計畫係以群眾募資,由台哥大號召二十幾家供應商共同為公益團體建造綠電,發揮企業社會責任。台哥大在2019年也獲得國際企業責任評比機構ISS-oekom和RobecoSAM的肯定。
圖五、現場討論情況踴躍
兩位與談人發言後,現場來賓旋即踴躍地參與討論。在第一輪提問中,來賓提出若臺灣走上能源轉型將會遭遇提高發展代價的問題。此時,永續政策應如何顧及更多較為弱勢的族群?又該如何平衡代價提高的問題?我們又該如何以數位化解決城鄉差距、各國發展差距以及貧富差距問題?
Nakicenovic教授回答,能源轉型一開始的代價可能比較高,此時必須留意公平性問題,以利於轉型代價的公平負擔。日後一旦技術普及了,公平就容易達成。吳院長則補充,永續發展中的循環經濟,不僅可以減少廢棄物,有助於綠色製造,也可以一定程度有助於就業。因此轉型雖然有其代價,但是也創造新的經濟利益。
Nakicenovic教授並提及,一般而言,都市人口會有更高的能源需求。不過,前幾年的全球能源評估卻顯示,北方國家城市的能源效率相對比較好,都市碳足跡也比較低,反觀南方國家的碳足跡相對比較高。Nakicenovic認為,都市化對人類發展有其問題必須克服,但是只要能走向永續發展,都市化對環境造成的負擔並不見得比較大。大都市其實可以有更好的規劃來完成永續發展目標,這也是南方國家城市應積極面對與改善之事。
關於數位落差、城鄉差距的問題,Nakicenovic教授主張,數位化發展可以使更多基礎建設達成各種SDGs。此外,數位化發展能夠超越城鄉與貧富差距,這不僅僅只是環境能藉由監測和管理的數位化得到改善,也包括環境以外的SDGs,包括教育權都可能從網路普及得到保障。
Nakicenovic並提出他對數位人類世的觀點。依其所見,戰後經濟復甦期到冷戰的1970至1980年代,人類方向還未完全確定。但當代社會所面臨的公平、正義、尊嚴的問題,也使我們面臨新的價值與信念必須轉變的時刻。他所稱的「數位人類世」包括以逐漸穩定的價值信念,讓人類有所依循地發展。例如許多國家仍然補貼化石能源,但此類違反環境與經濟公平與正義的措施,應予廢除。
周經理則回應關於數位化的問題,她認為,在數位化時代,網路隱私相對重要。其實電信業者已意識到這類問題。企業也注意到追求營利之時,應重視永續發展。此外,政府的規範也有助於企業走向永續發展,例如一年用電5,000萬度以上的大戶應承諾使用再生能源。周經理也表示,雖然台哥大的大數據中心本身已經是綠建築並努力達成智慧節能,但是目前臺灣綠能生產不足,企業想買,市場上卻買不到,這方面有待大家努力克服。
第二輪提問時,臺北市代表提出新北在兩個月前剛發表全臺灣第一份永續發展目標報告,其後應如何進一步落實永續發展目標?此外,亦有來賓提問,國家追求經濟成長必須建立於大量物質消費,當國家不可能接受「負成長」時,整個社會又該如何轉型?
Nakicenovic教授答道,GDP成長,是一種依賴物質消費的成長,但人類對於成長應該重新定義。如果工業革命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造成對物質消費成長的高度依賴,那麼未來的數位人類世,就必須擺脫對物質消費的依賴,並以減碳、降低物質消費,循環經濟或其他方式達到成長。關於地方政府應如何達成永續發展目標,Nakicenovic教授指出,不管全球還是地區,都應以更多的科學研究深入瞭解全球尺度和在地尺度的問題為何,方能使科學和技術的應用變得更容易。
周桂田教授指出,風險中心研究顯示,社會和企業都積極地希望接上全球永續發展目標的架構,但臺灣再生能源發電量不足,政府腳步也不夠快,此時永續發展目標和治理的結合就變得格外重要。他再於總結時期許風險中心能於國內推動轉型理念,對外則是努力連結全球知識網絡。他同時感謝現場來賓參與「想像2050」活動,以共同設計(co-design)、共同生產(co-produce)、共同傳遞(co-deliver)的精神,彰顯以未來趨勢結合SDGs轉型路徑之重要主題。
主持人開場:周桂田教授
專題演講︰內博伊沙•納奇斯諾維奇教授
貴賓與談1︰吳俊傑特聘教授
貴賓與談2︰周亞璇經理
綜合討論
Error
Joomla Gallery makes it better. Balboo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