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時間:2018/11/5(一)09:30~12:00(09:00開始報到)
二、 地點:臺灣大學社科院頤賢館108室
三、 主辦單位: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四、 論壇說明:
2018年10月21日普悠瑪出軌震驚全臺。我們原先認為往花東相對安全的「鐵道運輸」,卻出現如此重大的死亡事故。緊接著的流感疫苗變質、稍早的8月南臺灣水災、2017年蝶戀花遊覽車事故、復興航空空難(南港、澎湖)、八仙塵爆、芬普尼雞蛋、大統劣質油..…風險在我們的身邊,每過一段時間就引爆風險未爆彈,動搖生活中的基本安全認知。
勞工過勞、管理不當、施工設計不良、極端氣候、過度業績壓力、公司文化陋習、農藥濫用、黑心廠商…..造成風險的原因五花八門。弔詭的是,風險管理的科技進步了,技術專家對風險治理卻也只能搖頭興嘆,並沒有因為監視器、感測器、即時回報、模擬測量等技術而解決;出事之後,政府檢討、懲罰、取締,重複的危機事故與原因仍然無間道般的反覆發生。原因在於上述所有浩劫的源頭是「系統風險(systemic risk)」。
對這些「系統風險」層出不窮的災難,臺灣百姓只能逆來順受,還是有機會活得「更安心、更安全、更安穩」?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當前我們所面對的是「系統風險」,造成風險的原因複雜且交纏,其因果關係「非線性」而「隨機性」。例如上述提到的各種災難事件,其實很多都是勞工過勞導致的人為疏失;傳統風險管理架構與程序,首先會將風險或災害事件做分類,將「勞工過勞」歸屬於勞動部來處理,出事則成立委員會。鐵路出事成立「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食品出事成立「食品安全辦公室」。但各行各業的勞工過勞,運輸是交通部、餐飲是內政部、科技業是經濟部、學研是教育部,這些各部會管轄的社會過勞普遍現象,難道要各成立一個委員會或辦公室?針對特定領域問題召集的專家委員會,難道就能保證日後安全? 更遑論「勞工過勞」背後有其政府決策、管制、風險文化、風險溝通與資源配置錯誤等問題,這樣的根本問題,直指系統風險需要新的治理系統來處理。
由此可見,既有的政府部門分工、專家系統與政策規劃期程,皆難以有效處理系統風險 —「與其想辦法維持既有體制的穩定,不如著手藉由轉型治理」來改變。治理轉型是對於實踐、政策與思維的深遠改變,而有的長期、多面向與根本的改革過程。上述這樣的改革工程,需要社會各界共謀意見,因此邀請媒體先進、民眾、學者與各界關心此議題的朋友,一起來討論「面對臺灣系統風險災難,應怎樣才能有所改變」。
五、出席專家:
詹長權院長 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兼院長
周桂田所長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張學孔教授 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
臺灣大學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主任
張國暉教授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執行長
洪文玲教授 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
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理事長
六、檔案下載:
七、活動報名:
※本活動因故無法進行時(含人力不可抗拒之因素),主辦單位保有修改、變更或暫停本活動之 權利,如有未盡事宜,悉依主辦單位相關規定或解釋辦理,一切更動將以活動官網公告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