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變新視界電子報編輯室 余宣佑紀錄
11月27日晚間七點鐘,本中心於台大農業陳列館的新洞咖啡廳,舉辦第一場「鉅變新視界」沙龍對談活動,由本中心周桂田主任主持,前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現任中研院經研所蕭代基教授與台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社工系王麗容教授對談,現場還有許多重要來賓蒞臨,有沙龍贊助人百略醫學林金源董事長,文化大學陳穎峰助理教授、Needs Radio全球華語廣播網的兩位主持人,陳瑋與徐靜慧小姐,還有許多台大的學長姐、學弟妹們。今日,有社會、經濟、政治、企業家、大眾傳播媒體等各種不同學科背景、不同理念的人士齊聚一堂,希望能夠透過不同學科基礎,針對重大社會議題,提出深入且多元觀點。
永續發展與永續轉型
首先,蕭代基教授引言,說明如何在追求永續發展的前提下,兼具世代正義與環境正義。四十餘年來,各國推動永續發展並不成功,失敗原因有三,第一是環境資源的限制,能源價格自2004年以來價格急遽上升,並在2008年造成全球金融與經濟危機。過去,新興國家透過能源消耗及環境破壞,生產廉價商品出口以美國為首的消費國,換取消費國印製的國債,維繫新興國家經濟成長率。這種仰賴廉價能源及破壞環境的成長模式,在國際能源價格高漲情勢下,已達到發展的極限,並直接造成永續發展二個限制,氣候變遷問題。現在,氣候變遷問題已成為世界各國政府所面對最嚴重的風險問題,如果我們無法在社會經濟結構中,明確回應並減緩氣候變遷風險的壓力,那麼極端氣候問題必定日益加劇,進而影響到我們的生存環境。第三,目前研究發展的邊際效益日益遞減,邊際成本卻逐漸遞增。蕭老師提出數據,證明已開發國家投入研究的成本效益,投入資源越來越多,邊際效益卻越來越低,因此透過研發來解決永續發展、產業轉型問題,越來越困難了。因此,在這三個限制之下,如何追求永續發展,從不永續的社會轉型至永續的社會經濟系統,最終達成永續轉型?蕭老師拋磚引玉,提出幾個進行中的研究思考與方向。
首先,政府應將氣候變遷挑戰視為產業轉型契機,將首要的風險問題,作為調整整體社會經濟結構向上提升的機會,而不是消極逃避。目前,政府採行科學管理模式進行環境議題風險管理,但是科學管理模式的缺陷,已經造成政府失靈與市場失靈的問題。在政府失靈方面,蕭老師認為應該以四種方向處理這些問題。一、尋找最終替代能源。二、外部成本與效益的內部化。三、財產權方面應該清楚的界定、受到保障,並且可自由的移轉。四、促使利害關係人以合作代替對抗的四種模式來處理。也就是基於資源自治、公民參與的方式來處理這個問題。
蕭老師認為,透過管理組織的調整,將地方環境資源管理組織的設計原則加以修改,修改為單一資源管理,並由權責相關者以權益相符原則的進行設計。其次,代議制度明顯出現漏洞,也就是「後代沒有投票權、沒有代議士」的世代剝奪問題,因此長期議題,在政府決策中是被忽視的。最後,蕭老師提到一個他正在發展中的概念,也就是如何透過資本方法處理永續發展的問題。在傳統資本方法,也就是自然、社會、人力、人造四大資本之外,再新增一個制度資本,以整合五大資本的方式,管理並增進經濟資產的組合,使總資本存量及整合價值不會隨時間減少。
接下來,我們第二位沙龍的引言人,王麗容教授針對目前台灣世界最低生育率的少子化問題,提出十分精闢的概念與想法,深入探討這個嚴重的問題。
婚育現象、性別差異與福利國家的關係
目前,台灣已經是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國家,初婚年齡方面,一年年的往後延,這個現象與先進國家的遲婚趨勢差不多,但是為何台灣生育率特別低?顯見遲婚並非低生育率的主要原因。王老師針對這個部分,提出三個分析架構加以解釋,一、個人感受到的國家政策與結果。二、個人感受到的可控制程度。三、個人感受到的社會規範。首先,一般認為,婦女就業是造成不願意生育的原因。但是從先進國家的婦女就業率數據來看,西方婦女就業率高的國家,生育率未必低,顯見女性就業並非低生育率的影響原因,而應該從其他國家政策對婦女生育的支持度來分析觀察。女性在生育之後,如果國家及社會並未加以支持,而造成許多附加成本,會導致女性不願意生育。觀察其他國家,兩性越平等的國家,生育率都是逐年上升,顯見重點應該是在國家與社會是否給生育婦女足夠的支援。其次,從婚後花在家庭內務的工作時間數據來觀察,生育率越高的國家,婚後花在家庭內務的時間越低,而生育率最低的東亞國家,花在家庭內務的時間則是越高,可見家事工作也是影響生育率的一個因素。以新加坡為例,雙薪家庭會聘請鐘點女傭,協助家事的處理,因此如何協助雙薪家庭處理家事,也是一個重要的部分。第三,許多生育率較高的國家,政府都有提供良好的托育政策,協助職業婦女扶養小孩,並建構完善的職場兩性平等政策,都是提高生育率的作法。
在世界各國女性初婚年齡與初育年齡的數據來看,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在許多西方先進國家(奧地利、德國、比利時、瑞典、芬蘭、丹麥、挪威、荷蘭、英國、法國),初育年齡都比初婚年來要來得低,可見這些國家的社會價值,並不排斥女性未婚生子,並且能夠提供足夠的社會支持,而國家也有針對早媽制度(early motherhood policy)建構出支援非婚生子女的醫療模型。
接著,王老師從Ajzen的計畫行為理論概念切入,Ajzen提出,一、社會與經濟結構對大家庭不是很友善。二、工作與家庭衝突。三、社會規範是一隻看不見的手。四、育兒時間和機會成本會影響婚育行為。五、文化規範和婚育有相關性。六、育兒成本是重要因子。從這個角度出發,王老師進行電話訪談和焦點團體專訪。發現,一、台灣人普遍遵循著戀愛、結婚、生育三部曲,顯見台灣的結婚和生育是有直接相關性的,結婚是為了生育,社會規範並不支持非婚生子女。二、男性不結婚是因為社會規範認為養家的經濟壓力是男性該承受的,因此男性會因為經濟壓力而不願意結婚。三、男性認為不適合找條件高過於自己的女性,社會上認為男性要下娶,女性要上嫁的觀念根深蒂固。四、女性會因為不願意跟公婆同住,不願意侍奉公婆,因而不願意結婚。五、大家公認房價太高,無法解決居住問題,是不願意成家的原因。六、職場托兒、托嬰等托育政策的完善也很重要。
王老師建議,要解決少子化問題。一、應該建立對生育友善支持的社會福利制度。二、應該減緩婚育上的社會規範壓力,例如經濟壓力及求學問題,男性成家後養家育兒的經濟壓力,女性則是不願讓婚姻影響到求學進度。另外,經濟壓力又牽涉到購屋房價等居住正義問題,因此居住正義問題也是遲婚、少子的影響因素之一。最後,在結論時,王教授也提到了五個S,社會覺醒、社會責任、社會行動、社會創新、永續發展。為我國解決社會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觀點與視野。
兩位引言人引言結束後,本沙龍的贊助者百略醫學公司林金源董事長,從充滿利益大眾、汲取產官學概念與作法的角度出發,針對現今資本主義大量生產模式所造成的食品風險問題,提出他的行動改革想法。他認為資本主義結構下的商品生產結構,造成資本家、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矛盾性。資本家與生產者為了增加獲利壓低生產成本,但同時也降低了商品的品質,造成消費者權益的損害,近幾年來的食品安全事件,造成了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信任結構的崩解,要解決資本主義生產架構下的困境,他認為要追求社會的創新,並提出產用合一的概念來加以解決。產用合一也就是以合作社的方式募集資本,結合眾人之力、組成管理階層,收購市面上劣質廠商的生產設備,自行生產,自行管理,可以避免資本主義結構下的食品生產問題。另外,在文化大學擔任助理教授的陳穎峰老師,也提出個人的觀點,他認為代議制度原本就已經遇到很大的問題,所以我們不能夠事事仰賴政府,而應該由民眾本身的自覺做起,來推動政府的改變。
本次沙龍,也是風險社會與政策中心舉辦的第一場沙龍活動,就在許多參與者熱烈的討論之中結束了。本中心在12月18日,將舉辦一場食品安全論壇,地點是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R300會議廳,12月19日也將會繼續在同一地點,台灣大學農業陳列館新洞咖啡館舉辦第二場的沙龍活動,網站上即可報名,歡迎大家的參與指教。
活動紀實:
Error
Joomla Gallery makes it better. Balboo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