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沛為 臺大風險中心實習生、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
從核電爭議到空汙解方,臺灣的能源議題攸關所有人的日常生活,卻在主流社會往往缺乏理性討論。不可否認的是,「能源」需要普羅大眾更多的關注與參與,才有機會達成系統性的永續轉型。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風險中心)出版的《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八個臺灣能源轉型先驅者的故事》,便以橋接常民與能源議題之間的距離為出發點,望藉由八個「由下而上」實踐能源轉型的範例故事,強調能源與日常生活的不可分離性,做為臺灣社會未來能理性討論的出發點。風險中心於7/18在新北市蘆荻社區大學(以下簡稱蘆荻社大)共同主辦這場,以公民電廠主題的【不華麗的轉身-庶民發電X能源自主】新書座談會,和大眾積極對話,場面熱烈。
本場座談會由蘆荻社大社區中心莊妙慈執行長主持,她在開場時說明蘆荻社大如何從四年前的「新北市節電參與式預算」,與學員一同認識、觀察、理解臺灣的能源議題,並於今年(2019)三月在新北市經濟發展局「區域能源自主計畫」的資源支持下,擴大能源社群,並正式成立新北市第一個、全國第二個發電合作社─新北市庶民發電學習社區合作社(以下簡稱庶民發電合作社)。參與撰寫的兩位風險中心助理研究員許令儒與陳喬琪則個別針對全書章節規劃,以及地方政府在能源轉型中的角色,為座談會引言。
圖1、蘆荻社區大學社區中心莊妙慈主任
許令儒依序說明書中「空氣汙染」、「公民電廠」、「產業節能創新」以及「地方治理」等四大主軸的故事中,如何展現出環境知情權、公民發電自主權、工商業節電和地方政府政策執行等不同面向。她也強調空汙與能源相關議題並非許多人所想像的如此簡單,不能只歸咎於單一原因(如火力發電)更不能僅尋求唯一解方(如使用核電),需公民更深入而廣泛地參與,如本書所描述先驅者們的各種實踐。
陳喬琪則接續地方政府政策實行的主軸,說明國際的氣候行動逐漸從以國家政策為主要焦點,轉而過渡到與地方接軌的趨勢。她以新北市前副市長葉惠青所主導的綠能發展政策,以及能源專責單位─綠色產業科的前股長莊秀雲的故事為例,揭露出地方政府如何透過與社區大學、市民、店家等不同參與者的合作與互動中,建立在地紋理脈絡、促進草根民主意識、規劃出貼近民眾之政策,和鼓勵民間投資公共建設的重要性,以及其他地方政府在稀少資源下仍能效傚之處。陳喬琪也強調,能源轉型就是社會轉型,推動的同時,自然也要促進地方政府與民眾的合作,由下而上地挑動地方政府最細微的治理神經,方能設計出好的能源政策。
圖2、風險中心助理研究員許令儒
圖3、風險中心助理研究員陳喬琪
座談會下半場,主持人莊妙慈撥放了蘆荻社大一系列有關能源與水電課程的短片,描述了來自各行各業的學員,如何從對自家電費單一無所知的門外漢,慢慢了解臺灣的電力組成與能源轉型方向,在參訪風能、太陽光電及核能電廠的「能源之旅」時,成為主動「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熱血青年。不少在座的參與者們看到影片中的自己,也激動的表示,一路走來物超所值,這些知識與反思深切地改變了自己對能源、環境的想像。
接著,由風險中心研究員、中國文化大學行政管理學系陳潁峯副教授,與風險中心趙家緯博士後研究員擔任與談人。陳潁峯提到,根據自己觀察永和社區大學節電參與式預算的經驗,以及對蘆荻社區大學與庶民發電合作社的認識,臺灣能源發展長期因台電壟斷、地方政府缺乏相關局處等因素,一直沒有太多公民參與空間,然而匯集各行各業共同精進,並回饋社區的社區大學,卻是接軌能源轉型技術與社會的重要管道。他也重申,能源轉型不只侷限於技術面,也需要根本性的改變公民意識能源認知,而社區大學在此過程中便有舉足輕重的角色。
趙家緯則說明本書的寫作動機,整理並結合臺灣過去能源政策的脈絡、現正發生且較少受主流媒體關注的能源轉型故事,以及對未來政策發展的期待。其中,蘆荻社大就是個讓民眾對能源轉型有感,將新技術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的成功案例。唯臺灣社會接下來要思考的是,制度面如何協助公民在參與的過程中,突破資金、場地、行政、以及電力市場由台電壟斷等瓶頸,打造出更好的轉型環境。趙家緯提出了幾個方案,例如建立綠能憑證的公民加成,提升公民電廠發出每度電時的價值,而非只是將其用於回售台電或抵換燃煤或核能電廠的發電量,藉此刺激廠商更積極推動公民的綠電合作。另外,他也提到了現有融資貸款制度延伸至公民電廠發展的可能性。
交流討論中,莊妙慈補充說明,庶民發電合作社的成立目的是為了建立長期、穩定的組織以維繫這有共同目標的社群,若是以社區管理委員會這種非正式組織的形式推動,許多計畫很可能因人事頻繁異動而難以走得長遠。此外,合作社也規劃了入股金額新台幣2萬5千元的上限,避免完全仰賴社群中較多資本的個人,以發揚合作社廣納群眾的精神。
在場許多庶民發電合作社的成員也都分享參與能源議題的心路歷程,合作社的李鴻源監事就以近日臺南麵店加收冷氣費的爭議麵店加收冷氣費的爭議為例,突顯了一般大眾建立能源意識的重要性。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位學員提出了「由奢入儉難」的比喻,呼籲大家應該以少許的犧牲,例如嘗試將室內設定在「雖非最舒適但能接受」的溫度,為環境生態盡一分力。另一位與會者則談到了自己參與社區的水電義診、參訪綠屋頂、學習燈具更換,並從投入太陽能課程的過程中,獲得很高的成就感。如同這群努力學習、奮不懈怠的能源鬥士,眾多能源議題或許看似繁複、遙遠,但在轉型的路上,沒有任何人是局外人。
圖4、風險中心研究員、文化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陳潁峯
圖5、風險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趙家緯
圖6、當天活動合影
相關連結
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
八個臺灣能源轉型先驅者的故事
★首部提出臺灣能源問題必備的框架與系統性思考
★八個先驅者案例,能源轉型下的未來生活
★一冊讓全國人民回歸理性、建立共同認知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