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八個臺灣能源轉型先驅者的故事》新書發表座談會 -【非核路上的能源轉型】2019/7/4 臺南午營咖啡
文/翁渝婷 中心助理研究員
風險中心已於6/21信義誠品舉辦第一場新書座談會,第二場座談會在臺南午營咖啡舉辦,主持人為記者背景出身的劉致昕店長。首先由本中心徐健銘博士生分析去年中心針對大眾的「能源感知問卷調查」結果,提出臺灣大眾自認關心能源政策,實際上卻不熟悉基本知識,且對相關資訊感到混亂,對能源的認知落差將導致政策與社會轉型的遲滯。
接著,本書作者群之一的梁曉昀助理研究員為大家介紹「屏東光采濕地」的故事案例,說明轉型並非一個人往前走一百步,而是需透過大家一起邁出那一小步。屏東縣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陳錦超理事長亦特別蒞臨現場,與大眾分享轉型路上的心路歷程。
第三位講者為地球公民基金會的主任李翰林,同時也是能源轉型白皮書籌備小組成員之一。從全國推動政策性改變的經歷,與來賓們分享地方政府推動轉型所遇到的困境,不僅是社會大眾,大多數的地方政府亦不熟悉能源議題,需透過正確的知識與訊息管道增強相關能力與素養。
最後,本中心趙家緯博士後研究員與參與者們分享,綠能發展已成趨勢,國際間開始促使企業必須承諾採用再生能源,因此國內各大企業的決心,將對於臺灣未來轉型與經濟發展相當重要。
《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八個臺灣能源轉型先驅者的故事》新書發表座談會 -【南風的下一章:台西村公民電廠與地方創生】2019/7/19 臺中哲學星期五
文/郭映庭 中心助理研究員
第四場的新書座談會首度移師中臺灣,由哲學星期五@臺中、春山出版與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臺大風險中心)共同主辦。本場次邀請臺大風險中心研究員、中國文化大學行政管理學系陳潁峯副教授擔任主持人,在開場時介紹了本書的催生初衷,並期許這些常民關心的故事素材,能讓讀者從中找到真實生活中的能源英雄,逐漸拼接出能源轉型的豐富圖像。
接著,撰寫本書公民電廠主題的臺大風險中心助理研究員高佩懃與許令儒,分別以偏鄉和城市公民電廠的案例分享為座談會引言。高佩懃從過往對臺灣人在能源認知上「既覺得遙遠,卻又期待找到議題突破口」的觀察談起,向與會者簡介了在能源轉型的架構下,「公民電廠」的角色與定義,並簡要的綜整公民電廠的三項要素,分別是(一)公民或社區參與的自願性;(二)對於電廠的社會與環境效益的重視,應高於經濟利益,且利益應和參與者共享;(三)成為分散式能源的節點,達成能源分配正義。此外,她也分享了在眾多公民電廠中,為何她會選擇偏鄉案例,以及採訪過程中所體會到的溝通瓶頸與心得。
許令儒則描述了她所記錄的另外兩個城市型案例。位於都市住商重劃區的三重峰景翠峰社區,因為基礎條件較為完善,在政府與廠商合作挹注資源下,建造出很好的智能社區示範場域,但限於計畫框架,住戶能自主的程度有限,與理想的公民電廠還有些距離。「新北市庶民發電學習社區合作社」則是蘆荻社區大學基於社區意識所成立之案例,憑著耕耘二十年的基礎,讓學員透過一次次的課程與聚會來主動構築起對能源的想像與認識,並積極實踐。她也期許,藉由大眾能源識字率提升,凝聚共同體的共識,就能邁出下一步行動。
主講者台西村綠能社區促進會許震唐總幹事則分享了,推廣公民電廠一路走來克服困難的甘苦談。許震唐以德國褐煤電廠附近的居民抵抗煤礦開採的故事開頭,講述發展綠能已非遙遠的國家政策,而是保衛家鄉不得不的選擇。實踐永續的地方創生,不能「先求有,再求好」,而是要提前做好完善的規劃,並找到在地參與的機制,加上主事者的身先士卒,社群才能有效連結。他也宣告台西村公民電廠的下一步──全數由村民參與投資的台西村公民電力公司近期終於登記成立。
座談會的尾聲,由陳潁峯副教授做結。他表示,公民的草根能量更勝於政治場域的角力,當公民缺乏關心土地或為其付出犧牲的意識,民主的實踐和操作也就難以找到施力點。因此,他也勉勵大家,主動認識能源議題,成為協助披荊斬棘的一份子。
相關連結
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
八個臺灣能源轉型先驅者的故事
★首部提出臺灣能源問題必備的框架與系統性思考
★八個先驅者案例,能源轉型下的未來生活
★一冊讓全國人民回歸理性、建立共同認知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