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渝婷 中心助理研究員
面臨氣候變遷的風險,我們迫切需要改變能源的使用習慣,並轉型至低碳社會才能有效降低風險。但「能源革命」的發動要依靠不同面向的行動者作為先鋒,將能源轉型落實到日常生活之中,因此本次國立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風險中心)特別走訪全臺,挖掘出八個能源轉型故事,集結成《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八個臺灣能源轉型先驅者的故事》,轉譯及傳遞民眾認為艱深、遙遠的能源議題,並由春山出版及臺大風險中心共同主辦,於6/21信義誠品舉辦第一場新書座談會。
上半場,由春山出版總編莊瑞琳開場說明,本書最重要的兩個亮點,即是與大眾溝通、分享學術成果。除此之外,有別於以往風險中心的專書,這次主要撰寫者為中心年輕的助理研究員,書中透過青年與親民的視角,介紹臺灣在地先驅者的故事案例。本次書籍的兩個青年作者-臺大風險中心助理研究員陳喬琪及高佩懃,亦上臺為來賓引言。陳喬琪說明了近年臺灣的能源議題緊扣著政治因素,時常有焦點被模糊的情形,讓我們在面臨需要急迫轉型至低碳社會時,對於經常髮夾彎的政策更顯無所適從。因此,本書分別從「空氣汙染」的跨界力量、「公民電廠」的社區能源自主、「產業節能」的企業創新模式、「地方治理」的政策設計,共四大主軸,引介出這些默默耕耘的先驅者們,是以何種方式突破現行的困境。高佩懃則針對公民電廠的偏鄉與城市,以兩種不同的生活型態出發,探討發展公民電廠的可能性,以及它與生活的關係。其實公民電廠的形式相當多元,可能是電力公司、合作社、一棟大樓等等,參與的規模也有大有小。例如,彰化台西村從人口老化與環境汙染的困境中,看到綠能或許是一條不再仰賴會帶來汙染的企業的重生之路,新北市庶民發電學習社區合作社則是透過會員們的網絡,牽起發展公民電廠的可能。
圖1、風險中心助理研究員陳喬琪
圖2、風險中心助理研究員高佩懃
下半場,由風險中心周桂田主任擔任主持人,並特別邀請到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黃正忠董事總經理、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黃淑德理事主席、本中心張國暉執行長擔任與談人。黃正忠董事總經理分享提升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永續的經驗,認為面臨全球社會風險威脅,我們需要「轉型」尋求「活路」。在有限的環境資源下,不能再增加額外的碳排量,若仍不改變高碳的經濟思維、持續浪費,我們是否能忍受未來日常生活的所有電力、汽機車燃油的使用都將減半與減少?目前臺灣的水、電、油都低於市場應有的價格,黃總經理呼籲社會大眾「低碳沒有白吃的午餐」!黃淑德理事主席接續分享發展公民電廠的行動案例,當夏天我們想盡辦法對抗太陽時,他們則是與太陽共存。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多在偏鄉地區、商業銀行已抽離的部落建立電廠。其實,合作社(co-operatives)在臺灣往往不被認識,它的概念為不論出資多少,皆一人一票,不同於商業利益,而是共同渴望的實現。目前公民電廠面臨到的問題,主要是屋頂太難找、偏鄉地區建築通常沒執照。而融資上,銀行資助通常僅給予高樓大廈。若有合法的屋頂建造太陽能板,20年的投資是可以回本。張國暉執行長則為大家說明,自90年代全球遇到許多頑強問題。尤其是西方國家,面臨如氣候變遷、地球暖化等難以處理的議題,因此除了跨領域研究,亦需要跨國合作。目前能源使用化石燃料的比例居高不下,全球約70%、臺灣約84%左右,若我們依然由中央單位建立電廠,忽略來自民間的企業與社區的倡議,我們將無法轉型。為邁向低碳社會,發展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臺灣能源政策於1998年開始(京都議定書)就已從經濟唯一思維,轉到保護環境與生態為主。但我們於轉型上似乎轉歪了,原因多為我們在核能與再生能源互相爭論不休,難以取得決策平衡與共識。
最後,風險中心周桂田主任總結,臺灣談轉型已20年,不論是近期的太陽花運動、香港反送中,皆是年輕人提出訴求、提出想要的未來,專家及政府系統受到挑戰,就像是本次活動的主題。在能源轉型與能源正義下,「能源就是生活、能源就是民主」,沒有人是局外人、大家都是當事人。
圖3、座談會主持人及與談人
圖4、活動與談人大合照
相關連結
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
八個臺灣能源轉型先驅者的故事
★首部提出臺灣能源問題必備的框架與系統性思考
★八個先驅者案例,能源轉型下的未來生活
★一冊讓全國人民回歸理性、建立共同認知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