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金源 百略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近年來社會創業家現象在全世界各地都有極大的成長,且逐漸蔚為主流(Harding, 2004)。由於人類社會與環境鉅變日益嚴重,社會問題層出不窮,歐、美各國都開始結合市場為基礎、創新構想與公益機構力量,來解決社會總總失衡的大問題。透過社會創新、社會企業與政府共生共存的方式,尋找在市場、公共政策與公民社會之交會處的新治理模式,有別於傳統的社福方案。社會創業家是具有遠見及願景導向的變革代理人與摧化者(Visionary change agents),旨在從事於一種打破既有舊模式的變革(pattern breaking change),致力於一些難解問題,例如:對貧富懸殊、世代衝突、氣候變遷、金融危機、飢餓、疾病與健康維護等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社會創業家精神(social entrepreneurship)不是只是一種概念,而是一個激起與引導社會變革、為失衡社會尋找解答並邁向願景與目標的奮鬥過程與不懈的堅持,往往會由一個團隊與組織來推動變革,社會創業家精神的展現往往是由許多不同的單位,例如:政府、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或學界等合力完成。歐洲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美國史丹佛大學社會創新中心,都是積極地研究這個能提出多元改善途徑、強化社會信任的重要新興機制。本期鉅變人物回應這個新興治理脈絡,介紹台灣的社會創業家自號「奇林」先生的百略醫學林金源董事長以及他所提出如何對抗健保破產、教育崩壞、氣候變遷、過度消費、生產過剩、貧富懸殊等等時代問題,並且以「人的發展是目的、以資本與社會企業為工具、找出社區動力來引發與推動變革」的新價值與策略構想,作為社會創新、另類治理的新典範。(編者按)
氣候變遷帶來全球氣候的極端表現、因次級房貸與衍生性金融商品所帶來的金融海嘯、乃至於日本強震所帶來的福島核災,這些複雜體系失靈所引發的複合性災難,讓我們看見現代資本主義文明的脆弱與極限。不禁讓我們質疑西方社會不斷在物質面追求發展與成長、促成人性無止境貪婪的典範是否已面臨即將崩塌的命運?
我個人是生長在台灣,屬於戰後嬰兒潮前期的世代,有幸在台灣接受完整的教育栽培,並在三十年前創業成立百略醫學科技,現已是國內中等規模的上櫃企業,營業額為生技醫療類股第一位,在全球1000大醫療裝置類排名前180名。雖然企業每年為股東賺取豐厚報酬,忝稱業界經營楷模,但不敢以此為滿足,進一步常以「社會創業家」自許,期待有機會貢獻一己棉薄之力,協助台灣建構未來新社會的願景、並透過社會創新與公民治理達到永續發展的終極理想。
過去十年來我就觀察到現代資本主義的非可持續性,它所帶來的極端氣候、極端貧富懸殊的經濟,政治、社會的發展正醞釀著可怕的極端世代衝突與社會價值及信任崩潰的重大危機。過去五六十年來台灣在現代性發展的過程中,社會經歷了憧憬年代、奮鬥追求年代、奢華浪費年代。最近這十來年台灣進入了後現代多元、異化、紛擾的後現代解構年代,整個社會有如一個環環相扣的複雜系統,卻找不到出路,若無法轉型超越,恐難以避免地走向崩解衰落之路。個人因此開始思索如何建構未來社會的願景、策略、行動方案並以此為人生下半場的目標。
「我們為何不改變?要怎麼做才能讓整體改變?Shift the whole?」廿世紀盛行學科專業分工的知識創造方式太過於片斷、窄視且往往不能實際運用,也讓我們整合性的覺知與思維發展極度落後。以企業發展與賺錢、累積資本為目的的資本主義邏輯成為整個人類社會的主流,也成為人們默認的共同目標,很少能共同面對環境與社會永續發展的社會責任,人類文明可能滅絕的憂慮經常被忽視或掩蓋。鑲嵌在分化制度與複雜系統中的人們如同小原子般感到孤立與極度無助,對於一己之力的人微言輕找不到出路,慨嘆單單我一個人做什麼有用呢?
過去兩年來我提出了一個「社會創新與永續發展」的構想與行動方案,是一個「以人的發展為目的、以社會企業與資本為工具,找出社區、社群的內在原動力」透過社會創新來達成台灣社會永續發展的構想與方案。社會企業的目的在於解決社會問題,如何喚起社會自我組織的新可能性,將社區、社群原有的內在動力找出來,促成一種由下而上集體認知的改變與社會運動,是這個方案與構想主要的內涵與目標,希望對於建構台灣未來的新社會與突破當前醫療、環境、教育、食安、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等排山倒海的諸多難題的現況有所幫助。
我所提出的策略方案是健保採「論人計酬」、環保與節能採「論人計碳」、教育採「論人計教」、食安問題採「產用合一」,走一條有別於資本主義不斷向外找尋資源、生產、消費、浪費與收刮等「向外追求」的路徑;這個行動方案主張「向內追求」的路徑,挑旺社區、社會原有的夢想,重新配置既有的資源,由社區公民教育機制著手,進行社區創新,協助社區居民、多元利害關係人創造公有財,所有權為公民所有,自發性地帶動不同的社區逐步由下而上的進化,形成一種新型態公民社會與治理模式,把對政府及資本家的依賴降至最低。由社會企業來提供與滿足上述公民基本需求的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並在現實世界應用落實、試驗社會的接受度。這個「社會創新與永續發展」行動方案我們已選擇了兩個社區、一個社群案例作為新治理型態的示範社區及社群(prototype)—分別處理碳權與健康權及消費者、生產者(勞動者)與資本家矛盾關係的議題,前者推動「以人計碳」、後者推動「以人計酬」,及產用合一,希望透過「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途徑,為當前全球暖化嚴重的環境議題與台灣健保面臨破產危機及食用油風暴造成的社會信任崩潰尋找另一條出路。「論人計酬、論人計碳、產用合一」都是運用類似的社區或社群治理模式,利用網際網路的穿透性,由社會企業、社區、社群居民、非營利組織與社區行政單位與當地大學合作共同推動。
在碳權議題上,我們與台北大學「全球變遷與永續科學研究中心」合作,在三峽中埔里社區協助並教導居民,組成碳權生產大隊,利用雲端技術與電子電表的資訊回饋,改變居民的生活習慣,一起節能減碳,減少能源的浪費。社區省下的能源與電費成為社區的公共財,再連結回資本市場,轉成能量,協助社區居民進一步擴大解決自己製造出來的問題。公有財的盈收80%歸社區居民所有,10%歸協助經營的社區經營團隊,10%歸提供技術與知識支援的企業。在這樣調和市場與非市場資源,以協助社區達到節能減碳使命的模式下,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成為創業家,大家共同結合起來來解決本來看似無解的問題。
在健康權的議題上,由於民國100年在二代健保法第44條已通過健保署為落實預防醫學應採家庭責任醫師制度並以「論人計酬」為支付模式。為推廣此一模式我們也在台北芝山社區,結合芝山診成立社會企業芝山生活家嚐試推動論人計酬制,鼓勵大家健康不生病,省下的看病吃藥的費用,集結起來投入資本市場,促使居民有動能自己組織起來照顧自己的健康,而省下的錢最後得到的共同利益又回到自己身上。透過這個公共財機制的設計,重新創造價值,讓每一個人向內追求自己原有的資源:減少浪費、主動注意健康。
這樣的機制協助社區居民自己自發性地去節能減碳與健康照顧,喚起他們的熱情與自發自動的原動力。最後使得整個社區的碳權與健康權發展都較其他社區先進,每一個人都成為一個PC (個人醫生personal doctor或地球醫生planet doctor),一起來承擔自己健康責任與地球生態的責任。
我所提出的「社會創新與永續發展」行動方案雖然只是諸多可能由下而上社區營造或合作社模式之一,但這個模式最大的創新,在於連結資本市場將節省下來的資源轉向並放大成更大的能量,來解決社會所面臨幾乎無法解決的重大危機。將節省的既有資源連結回貨幣與資本市場產生更大的動能,促使更多的社區居民產生加入碳權或健康權生產大隊的行列,轉化在資本主義價值下過多的資源浪費。這樣的社會創新與轉型若在示範社區上成功發展,未來也希望廣為複製到不同社區,轉化台灣社會朝向一個永續低碳與健康的社會。希望學術界也能放下各自學科、學門分化、窄化的發展,從做中學、從問題解決的角度,整合不同的知識資本、結合專業進一步來思索未來社會轉型方案並做好準備。本人也期待台灣大學風險社會政策與研究中心,在大整合時代中形成跨領域的知識平台,帶動台灣社會集體認知的轉變並產生集體的行動來共創美好家園,再造另一個台灣奇蹟。是幸!是幸!
林金源董事長小檔案:
學歷:
台中一中
國立海洋大學電子電機系學士
國立清華大學應用物理學碩士
經歷:
工研院電子所副研究員、台灣區醫療器材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創會副主任委員等
現任百略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公益信託吾哈進碧教育基金諮委會召集人
自號奇林
奇林先生部落格:http://kylin123.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