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維婷 俄亥俄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
這篇文章想來談談經濟「不」安全感 (Economic (In)Security)。經濟不安全感是當代研究風險社會最重要的主題之一,其重要性在於,隨著現代社會隱含的結構性風險提高,經濟上的不安全感是人民受衝擊最直接的感受之一,不僅對個人、對家戶、甚至對社會都有深遠影響。
首先要回答的是,什麼是經濟不安全感?經濟不安全感是一個機率的概念,指個人或家戶因為某些突發狀況而落入貧窮的機率。一個人 (或家戶) 的經濟不安全感高低,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各種突發事件發生的機率;二是個人 (家戶) 可以自行吸收或對抗這些風險的能力。當突發事件發生的機率上升,又個人 (家戶) 對抗風險的能力降低時,個人 (家戶) 經濟不安全感的程度便上升。
就第一個因素而言,不可預期的突發狀況百百種,大至如氣爆、颱風、海嘯、地震…等天災,小至如公司倒閉、被裁員、職災、生病…等個人生命轉折都可稱之為「突發狀況」。這些突發狀況的共通點,是會造成個人或家戶收入在短時間內大幅下降,收入下降可能導因於 1)收入來源中斷(例如職災而無法工作) 或2)大幅度無預期的開銷 (例如慢性疾病導致的開銷)。當收入驟降至一個程度以致入不敷出,甚至落入貧窮線以下時,個人 (或家戶) 的經濟不安全感也就陡然上升。在風險社會中,社會結構愈形複雜、專業分工越細,個人無法掌握的「突發狀況」(或風險)越來越多,例如食品安全問題、個人資訊安全問題、環境安全問題…等。當公民暴露在多重的系統性風險中,自然增加了突發事件發生的機率 ,且由於現代社會的複雜性,一個突發事件的發生常會連帶引爆其他風險提高,災害的規模與破壞比從前(相較於傳統社會)來的更為深遠,使得處於社會中的個人(或家戶)被迫承受(相對於以往)較高的經濟不安全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時,雖然整個金融海嘯是由美國境內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閉所引起,但由於全球金融體系遠較以往更為緊密,以至於一場在從前可能是區域型規模的金融風暴,在不到一個月之內迅速擴展成全球型的金融危機。不僅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場都受到衝擊,任何與全球經濟體相連的產業 (像是出口商品) 都有市場萎縮的憂慮,連帶影響到各國境內消費市場與勞動市場的萎縮,很多公司行號因為獲利下降而被迫裁員。
在這場金融風暴中,不只是美國金融從業人員的工作前景黯淡、失業風險提高;由於全球市場體系的緊密相連,可能連在越南加工出口區生產線上的女工也因此丟了工作。這個例子足以說明為何在現今社會專業分工愈形複雜的同時,身處其中的個人所承擔的經濟風險(特別是失業風險)整體來說也相對升高。在一份以美國人如何經歷2008年金融海嘯的研究指出,有23%的美國家戶在2008年至2009年間,家戶總所得因為金融海嘯而縮水超過四分之一,有超過90% 的美國人的經濟不安全感都顯著提升。 更有甚者,如前所述,現今社會的風險常呈現「連環爆」的性質,在同一份針對美國社會進行的研究也指出,當一個家戶經歷失業或家戶總所得產生巨幅下降時,這些家戶會比其他沒有這樣經歷的家戶,有更高的機率去同時經歷其他可能造成所得損失的「突發事件」,例如擔憂食物與住家安全、罹患需要較高醫療經費的疾病、離婚…等。簡言之,當個人一旦落入經濟困境後,便很難從泥沼中爬出來。
前文提到,個人 (家戶) 的經濟不安全感提高其實取決於兩個因素。第二個因素是當個人 (家戶) 對抗風險的能力降低時,其經濟不安全感的程度會上升。如果固定住各種突發事件發生的機率,乍聽之下,似乎只要有一定的收入基礎,經濟不安全感便不會找上門。換句話說,經濟不安全感似乎是窮人家的事,不一定與社會上大多數的中產階級相關。
但事實是,在現今多重風險交織的社會裡,突發狀況發生的經濟衝擊,往往超出一個中產家庭所能自行承受的程度,更別提風險「連環爆」的特質。舊時個人自行規避風險的能力,在現代社會裡變得不再管用。以台灣一大部分屬於「薪貧一族」的中產階級為例,當每日辛勤工作都只能求溫飽時,何來能力去以一己之力對抗很多不屬於個人責任的系統性風險?
由於當代社會系統性風險的程度加劇,常超出一己所能負擔的範圍,且這些系統性風險對個人與家庭所造成的經濟不安全感,對整體社會也有深遠的影響,新的研究顯示,個人經濟不安全感會使公民們因為了三餐溫飽而疲於奔命,導致減少政治參與。 可以想見,當一個國家有為數眾多的公民因經濟不安全感而從公領域撤退時,並非一國之福。因此,當代國家的重要功能之一,即是介入風險市場,透過社會保險的概念,去重新分配不同群體間承擔風險的程度,目的即是希望透過風險的重分配來促進社會全體公民的福祉。
文獻來源:
- Hacker, J., Rehm, P., & Schlesinger, M. (2010). Standing on shaky ground: American’s Experiences with Economic Insecurity.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 Brooks, S. M. (2014). Insecure Democracy: Risk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Brazil.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76(04), 972–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