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簡旭伸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副教授
曾任台北市長的馬英九總統,就在本刊發刊前兩天,適逢台北捷運信義線正式營運,竟然還只說出『捷運減少機車死傷』,卻不願意 (或者是無能力)面對,台灣多數偏鄉離島大眾運輸品質低落,才是許多民眾必須自我仰賴機車移動主因。對比監察院2009年「偏遠地區客運停駛問題」專案調查報告,清楚點出『「交通」係人民應享有之基本權,亦為憲法所保障之自由權』之下,一定程度上說明根深蒂固的台北看天下,從代表典型首都思維的馬總統捷運祝詞中,又再次得到證實。
而台北獨大與首都思維的空間展現,也就是台灣這幾年區域發展的M型現象。首都交通便利,就業方便,人才薈萃等,伴隨著是台北以外地區的產業外流、人口老化等矮化發展(underdevelopment)。但是,由一個歷史結構性來說的說,台北市發展的好,是奠基在台灣其他地區 (中南部、偏鄉離島等) 發展得不好。
例如,九零年代以來中央政府有錢,及容許台北市高額舉債上限,難怪台北得以有足夠經費進行捷運、鐵路地下化、基隆河整治、信義區開發等建設。台北基礎設施完備,是產業升級與都市發展形成正向循環的重要關鍵。然而,輪到台北以外地方進行建設時,不但中央已經財政拮据,更因為地方舉債上限太低無法自保,結果就是基礎設施無能改善,產業轉型失靈,自主稅收不足等變成惡性循環。
如此一來一往當然形成台北首都發展獨大,以及其與台北以外地區差距越來越大。中南部與偏鄉離島發展遲緩 (如文化部龍應台部長的茄萣家鄉),優秀人才自然往首都集中。台北源源不絕的豐沛人力資本,正是離鄉背井在台北打拼的中南部與偏鄉離島年輕學子。台北的人力資本利得 (human capital gain),就來自中南部與偏鄉離島地區的腦力外流 (brain drain) !換言之,台灣的區域不均衡發展,用批判政治經濟學的說法,就是作為首都的台北,「歷史地」 與 「空間地」剝削中南部與偏鄉離島等非台北區域。
很可惜,台灣大多數的政治人物,尤其是位處台北選任的政客,卻鮮少願意面對台北就是台灣區域失靈的結構性元兇。例如2012年財政部一開始公債法修正版本,原先是要降低台北舉債上限,果真就引來所有台北市府官員與立法委員一致開罵。最後在今年2013年修正通過公債法,台北市仍是最大贏家,其舉債上限仍是全國最高,其他直轄市卻無法比照,更遑論其他偏鄉離島縣市政府。這種心態,就是台北人擺明不願意犧牲小我,來根本性地改變那些制約在緩慢發展地區的結構性框架,只願意有閒空時對貧都窮縣施以小恩小惠 (如颱風期間台北對蘭嶼賑災)。
首都獨大以及從台北看天下的偏見思維,既不是一朝一夕形成,也當然就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中瓦解。台灣需要的是點滴革命,從結構面來說,政治哲學家Thomas Pogge「補償正義」提醒了我們需要倡議區域均衡立法工程。例如首都機能分散、有錢縣市與貧窮鄉鎮協作對口支援,甚至比照身心障礙就業基金差額補助費的概念,來「對堅持在首都設籍的投資案,課以『區域均衡費』,用在專款專用於改善其他落後區域基礎設施」等,加上再接再厲的財政收支劃分法 (與再有機會討論的公債法),共同修正來改善其他都縣與首都的財政能力。
再此,從微觀來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 Amartya Sen 發展即自由的觀點,則是提醒我們如何從人的自我能力角度,鼓勵更多企圖解決台灣區域均衡發展的社會企業 (social enterprises)。例如Teach for Taiwan,媒合台灣每年有龐大偏鄉弱勢孩童,以及眾多渴望自我磨練的都市大專畢業生。Teach for Taiwan企圖以行動讓每一個台灣的孩子都可以有一定的教育品質;也鼓勵剛踏入社會的新鮮人,藉由投入弱勢教學工作來建立對自己對社會影響力的信心。雖然剛在起步, 無疑地Teach for Taiwan 正在,也一定可以以自己的行動力倡議新的台灣區域均衡。我們需要更多類似Teach for Taiwan這樣的社會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