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弘任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
「養水種電」的災後重建與地方治理,讓屏東縣成為全台灣最顯著的綠能縣市,23.481MW裝置容量的太陽光電組裝配置到林邊鄉、佳冬鄉的魚塭與蓮霧園裡,架高的太陽光電板下棄養的魚塭成為滯洪池或生態養殖試驗點,光電屋簷下廢耕的蓮霧園也有少數轉成有機蔬菜栽培網室。屏東縣政府相當有創意,在八八風災隔年起即以「養水種電」為政策定位並命名,推動了綠能發電與國土復育的在地試驗。
「養水」是屏東縣府團隊執政以來一直列為首要政策的要務,屏東平原中部沿海地帶固然以黑珍珠蓮霧、石斑魚等技術密集的農漁作物打響名號,但超抽地下水的景象早已見怪不怪,尤其在冬季上游地下水補注不足的時期,出海口的魚塭產業特質,更是大量抽取海堤外淡水與海水混合層相對溫暖的地下水,讓優質農漁的產業榮景與地層下陷的環境危機不得不交織成「美麗與哀愁」的共生體。
林邊鄉受災魚塭裡的太陽光電場
做為一種超出日常臨界點的災難,八八風災讓「地層下陷區」的國土復育治理出現了契機。淤泥乾涸之後,許多魚塭與蓮霧園面臨難以復耕續養的狀態,加上相當高比例的魚塭並未取得養殖登記證,並非合法用水用電的養殖戶,這些情況讓災後以魚塭抵押貸款難上加難。從屏東縣府團隊的角度看來,臨界型的災難,固然帶來了災難治理的艱困課題,卻也提供了國土復育的可能契機。「讓土地休養生息」、「讓土地滯洪蓄水」,讓沒有養殖登記證的魚塭慢慢退場,但農漁退場卻需生計誘因來引導,「養水」跟「種電」於是連結為相互加乘的治理想像。
麟洛鄉中央畜牧場沼氣發電集氣設施
「養水種電」之初,以個別棄養魚塭為基礎的「浮動式太陽能」是原始想像,分散的魚塭上以PE浮動碼頭或管筏,承載著低角度向著太陽的太陽光電板。分散、滯洪、蓄水,在地師傅的地方知識與科技廠商的專家知識協商磨合後,萌生了最初的地景圖像,連結到屏東縣府「綠能工作小組」的國土與綠能治理規劃中。最初階段的「浮動式太陽能」構想,雖然僅止於五分地魚塭裡的幾個月試驗,但卻意外造就參與的箱網設施PE廠商等,轉型為國外浮動太陽能的協力廠商,形成了產業轉型與技術創新的成果。另一面,縣府「綠能工作小組」含括了縣長、機要秘書、城鄉發展處、農業處、環保處、研考處、地政處等跨單位任務編組,也從初始階段就投入「做中學」的跨業學習,儲備了下一階段大型光電廠商進場時的必要專業知識與地方知識,在「做中學」階段中,綠能小組成員開始熟悉太陽光電性質、光電轉換效率現況、成本趨勢等等,逐漸組裝出一套可能的「光電廠商條件要求」、「光電區位條件要求」、以及「地主居民條件要求」之規格來。
太陽光電、電解設施、低壓儲氫系統共構
正式階段各方行動者的協商過程中,原初有意進場的大規模光電廠商曾提出「買斷農地魚塭」做為進場條件,廠商設想以災後廢棄農漁用地全面轉為光電電廠用地。屏東縣府綠能工作小組,包含縣長在內的多位成員都是「環境保育」與「社區營造」的出身背景,縣長機要秘書即是延聘台灣東港溪保育協會總幹事。綠能工作小組在「養水種電」政策形成過程中,在與光電廠商、在地地主居民協商過程中,不斷萌生出「二次社造」的治理想像。換言之,養水種電政策正在形成中,綠能小組也正在其中重新調度新舊經驗並演變組裝出自身「二次社造」的治理能力。縣府綠能工作小組明確回絕「賣斷農漁土地」的要約,縱使賣斷土地看起來像是最即刻、最方便的災後因應措施。縣府綠能工作小組反而定出:光電廠商提供設施、發電躉購收入一定比例提撥國土復育基金、發電躉購收入按比例供作土地租金、廠商優先雇用地主居民維護光電面板等條件。同時,綠能小組密集與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召開跨部會協調會議,並與台灣電力公司協商餽線併聯區域等具體技術細節。「養水種電」完成了, 一個新的具備綠能治理能力的縣府團隊也完成了。這個帶著「二次社造」意涵的綠能治理團隊,現在能面對各種綠能項目,盤點並調度地方條件與地方知識,促成對廠商有技術創新意義、對居民或農漁牧業者有產業轉型意義、對縣府公務員有治理之挑戰與突破意義的綠能新課題。
亞太燃料電池與林邊鄉力佳養殖場合作試驗
最晚近的發展是,經縣府綠能小組協商在地民宿業者、超商、中油加油站協力參與之後,氫能燃料電池廠商已完成在恆春的燃料電池電動機車「低壓儲氫罐」交換系統之試驗,準備逐步邁向量產階段。同時,該燃料電池廠商也以一組工程師與一套電解設施,架設在林邊魚塭業者場地中,由太陽光電板提供電能電解水,氧氣打進魚塭活化池水,氫氣蒐集在低壓儲氫罐,以燃料電池模式提供機車或其他電器用電。綠能小組促成之下,豬隻養殖業者也已陸續跨入「沼氣發電」的試驗行列,養豬業者原初考量是降低豬糞尿污染以提升養豬形象與品質,在綠能小組引進學界沼氣之「生物脫硫」技術後,搭配業界最新厭氧設施規劃、最新外燃式發電機之組裝,養豬廢水淨化與沼氣發電的具體可行性也被帶出明確方向了。
屏東的綠能造縣,無論最在地一端的農漁牧業者,地方政府中的二次社造團隊與活化的公務員,或是最全球一端的光電、沼氣、燃料電池科技廠商,都被帶進來一起「做中學」,一起醞釀新的技術創新與社會創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