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2005-2009年間德國梅克爾第一任黑紅大聯合政府的能源政策,推出整合能源與氣候計畫和綠色復甦計畫,以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與全球金融海嘯,並呼應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推出的全球綠色新政計畫「全球綠色新政」(Global Green New Deal)(UNEP, 2009: 1)[註1]。
第二任2009-2013年時黑黃聯合政府則於2010年秋天,推出包括核電廠延役的2050能源概念計畫;然遇到2011年311日本福島核災後,該年夏天則加速2022年廢核的能源轉型計畫。這些能源政策呈現出德國將以高能源效率、低能源消耗與再生能源為主的能源經濟特色。2013年9月梅克爾再度連任後,和社民黨合組的第三任聯合政府,則加速低碳經濟的推動。
德國的能源政策除了與聯合國倡議的綠色新政、綠色經濟相連,更重要的是也含括歐盟能源政策中,重視公民參與和綠色成長意義的內容。如:2000年起,歐盟的「歐洲能源供應安全戰略綠皮書」,2001年的「互動決策」(Interactive Policy Making, IPM)機制,均加入吸納歐洲公民意見的內容與措施,使公民知曉並參與執委會的公開協商或行動等(European Commission, 2006)。2010年的「2020能源戰略」、2011年「邁向2050「低碳經濟路徑圖」與「2050能源路徑圖」,也都加入公民作為能源消費者,以政策利害關係人身份,參與決策過程並保障消費利益的內容。後者還將利害關係人細分出能源相關產業及服務業等的勞工、和投資者;並要補助能源使用的弱勢者,避免因無能源使用而墮入貧窮。
二、 梅克爾政府的能源政策的實施
本文透過能源消耗和經濟成長關係指數、溫室氣體排放狀況、再生能源消耗狀況、與提高能源效率與相關綠色產業等面向,來觀察德國以能源轉型為綠色經濟核心的實施狀況。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2015年3月出版的「2015德國永續發展環境與經濟指標報告」(Umweltökonomische Gesamtrechnungen: nachhaltige Entwicklung in Deutschland Indikatoren zu Umwelt und Ökonomie)(以下簡稱「2015永續發展指標報告」),鑒於能源對國民經濟生產力和其製造與使用上對環境造成的重大影響,因此能源製造與初級能源消費狀況、減碳與再生能源供需等資料,成為國家永續發展策略中的評量指標,分述如下:
(一) 能源消耗減少
圖1為「2015永續發展指標報告」中「德國能源製造與經濟成長的關係圖」,以1990年為基準年設為指數100來比較時,初始能源的消耗整體呈波段性下滑趨勢。梅克爾政府執政最初幾年位處高消耗時仍接近1990年100%的水準,然2012年時則達到90.7%的比例。2011年能源轉向政策施行後,預估初始能源消耗於2020年將達到1990年的77.2%、這將實現其2008-2020年之間減少初級能源消耗20%的目標;而2050年則預估僅有1990年48.2%的比例。相較於同一時段已經依購買力狀況調整的國民生產毛額指數(藍線),2005-2012年間呈現較高的成長趨勢,僅在2008-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最嚴重時下降,之後又緩步爬升,截至2014年國民生產毛額總值已經比1990年時高出36.9%,但初級能源消耗卻是逐漸減少約一成三的狀態(Statistisches Bundesamt, 2015: 5)。
圖1 1990-2050德國能源製造與經濟成長關係指數比
資料來源:Statistisches Bundesamt, 2015: 5.
(二) 溫室氣體轉化為碳排放之減量
根據京都議定書的規定:德國有義務於2008-2012年期間將其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的基準年降低21%,並追求於2020、2050年分別達到降低40%與80-95%的目標。藉由許多方法的努力,德國已經於2008-2012年達成原定減碳21%的目標(見圖2),2011年的降幅尤其驚人,達到年減2.9%,而僅有1990年時73.1%的水準,其中有58.8%的貢獻來自於工業部門,12.3%、7.2%、和21.7%則分別來自於服務業、農業與私宅所需量的減少(BMU, 2013: 8)。所以在梅克爾執政的2005-2013年8年間,國德國因應再生能源使用而減少的溫室氣體量於2012年達到145.5百萬噸,其中因實施再生能源法補貼電力而減少的溫室氣體量為81噸,達到55.7% (FMEn, 2013:6),減碳成效卓著。
圖2 1990-2050京都議定書六種溫室氣體以等量二氧化碳排放指數比
資料來源: Statistisches Bundesamt, 2015: 9.
(三) 再生能源供給消耗大幅增加
再生能源在運用過程中,可以持續不斷地補充,雖不一定完全無償,如:太陽光電、風力、潮汐一般,但必定是各地容易取得的能源。具有這天然及資源轉化過程中本身不產出廢料的特質,因此高比例使用再生能源,是檢視綠色經濟轉型生態成長的一項重要指標。
另一方面,再生能源的使用能降低能源進口依賴、減緩資源消耗、也可提高能源供應的安全性和促進能源效率與創新,因此德國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發展。
根據再生能源占最終能源消費比重(Anteil am Endenergieverbrauch)、和再生能源發電量占電力消費(Anteil am Brutto-Stromververbrauch)的比重和1990年數據相比形成的指數顯示:2020年德國再生能源應占整體最終淨能源消耗的18%,2050年的目標設定在60%;然實際上,2013年德國已達到12.0%比重(見圖3),仍須繼續努力。至於電力消費上2025年設定的再生能源發電比要達到至少40-45%;2013年時,實際已達到25.3%比重,而估計在最近五年的成長趨勢下,2020年時,估計在總體能源消耗和電力比重上將達成甚至會超越原訂目標(Statistisches Bundesamt, 2015: 10)。
圖3 1990-2050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的指數比
資料來源: Statistisches Bundesamt, 2015: 10.
德國實際的再生能源使用狀況如表1 所示:2005-2012年再生能源於最終能源使用的電力製造、暖氣熱能供應、生質燃料(Biogenic motor fuels)消耗上的成長,分別由10.1%升至22.9%、6.0%升至10.4%、6.9%升至12.6%。這使得再生能源在最終能源使用上由2005年的6.9%上升到2012年的12.6%,新增幅度近2倍(FMEn,2013:7)。比較其在最初能源消費的比例,亦由 5.3%成長至2014年的11.3%,漲幅達2倍多(FMEE,2015:5),其中以電力的增長幅度最多。換言之,在梅克爾執政的2005-2014年期間再生能源發電占電力使用的比例,在9年間成長約2.5倍。以2012年為例,再生能源消耗的形式中,水力占0.8%、風力占1.8%、太陽光電(Solar photovoltaic) 占1.1%、生質能(Biomass)[註2]占8.2%、其他再生能源約0.5%(FMEn, 2013: 2)。再生能源電力以陸上風力發電設施比例最多佔約33.3%比例,但2009年才出現的離岸風力設施的成長幅度迄2012年達18倍之多。暖氣供應則以使用生質能占多數約佔92.9% ; 生質電機燃料中則以生質柴油71.6%的比例最高(FMEn, 2013: 5, 12)。
表1 2005-2012年德國能源供應中再生能源之比例
再生能源消耗 | 1990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占電力生產比 | 3.1 | 10.1 | 11.6 | 14.3 | 15.1 | 16.4 | 17.1 | 20.5 | 22.9 |
占暖氣供應比 | 2.1 | 6 | 6.2 | 7.4 | 7.6 | 8.9 | 10.3 | 10.4 | 10.4 |
占生質燃料消耗比 | 0 | 3.7 | 6.3 | 7.4 | 6 | 5.4 | 5.6 | 5.5 | 5.5 |
占最後能源總消耗比 | 1.9 | 6.9 | 8 | 9.5 | 9.3 | 10.2 | 11.3 | 12.1 | 12.6 |
資料來源:FMEn, 2013: 7.
德國預計2012年起,每年以提高2.1%能源效率的方式,來達成2020年共提升20%能源效率、至2050年將達到提升50%的目標。能源的消耗以工業、運輸、私人建築、商業零售與服務業為主。運輸業則以移動性的交通工具如:電動車的推廣為能源效率提升的重點。工業與商業零售服務業的能源效率提升,則以公司為單位基礎,透過以下的市場機制來完成(BMU, 2012: 66-67, 193):1. 傳統能源密集產業能源效能製造過程的轉型、2. 跨應用程序的技術的運用 : 加強現存的工業輔助程序,如:電力驅動、壓縮空氣、泵、加熱、製冷在工商部門的運用。3. 公私建築物能源效提升:德國主要分成幾個能源領域來進行,分別為:(1)暖氣、空調與通風系統;(2)熱回收、餘熱利用;(3)監測工程;(4)隔熱;(5)冷卻和加熱系統。4.能源效能應用市場:鼓勵公司與消費者在電力消費時使用節能應用技術,而綠色資訊與傳訊科技(Green I(C)T)的發展,就是國內消費者最重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表現。
歐盟估計提升能源效率產業在德國至2025年將以每年4.5%的速度成長,在全球則會有3.9%的成長率(BMU, 2012: 67)。以2011年為例,屬 於提升能源效率的產業總值為980億歐元,德國這項產業的全球市佔率為14%;和含括再生能源在內的友善環境能源產業相比[註3],其更是廣泛地開發與運用。以2011年為例,有關能源效率提升產業在全球(7200億歐元)、或是在德國境內(980億歐元),其產值比友善環境能源產業在全球(3130億)、德國(710億歐元)的產值要高(BMU, 2012: 31-32),成為德國綠色科技產業產值最高者。
除了能源效能之外,德國在其他綠色科技和資源效能上也分別居世界領先地位,以2013年而言,其在六大領域的全球市佔率分別為(1) 20%:對環境友善的能源製造與獲取(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power generation and storage)、(2) 33%:能源效能(Energy efficiency)、(3) 12%:材料效能(Material efficiency)、(4) 14%:可持續性移動(Sustainable mobility)、(5) 4%:廢物管理與循環(Waste management and recycling)、(6) 15%:可持續性水資源管理(Sustainable water management)(BMU, 2014: 50),平均六領域的全球市占率為15%。展望2025年未來綠色科技和資源效能產業在全球市場的產值將從2013年的25,360億歐元,逐年以6.5%比例成長,至2025年達到53,850億歐元,屆時德國的市占率仍舊維持15%左右(BMU, 2014: 47-48)。
三、結論
梅克爾政府時期能源政策內容的特色,從方法上而言,兼具節流與開源的特質。兩者同時著手,才能雙管齊下,成效顯著。尤其重視節流的實施,透過提高能源效率、各種材料運作效率的提升、而運用在能源製造、儲存、配送與使用上。其涉及的領域從建築物、各種交通設施、電器設備來落實。開源部分,則強調發展再生能源,領域也從水力、風力(路上和離岸)、太陽光電,擴展到生質能、生質熱能和太陽熱能,其比重也將很快接近2020年20%和2050年達60%能源消耗為再生能源,以及2050年100%電力生產來自於再生能源的目標。化石能源則強調清潔能源技術和新興的碳攫取與封存技術,希望在減少能源消耗時,也促進排碳量減少。核能則在2005-2009年黑紅政府期間,持續著前一任政府的核電除役政策;但在金融海嘯後,面對經濟挑戰,則另訂配套措施將核能定位為轉型到再生能源時代的過渡能源,因此核電廠平均延役12年曾在2010年底立法完成,以徵收和燃料稅的方式,作為綠色氣候與能源基金的部分來源,來籌措研發再生能源與其他相關節能措施的資金。然因為2011年發生日本311福島核災,很快的反應民意步向非核家園的訴求,而有2011年的加速走向再生能源時代與非核時代的能源轉向政策。
德國的能源轉向政策,雖說直至2011年梅克爾政府才以其為能源政策之整體計畫之名來提出,但事實上最早起源於1998年的紅綠政府的能源政策主旨中,所以已經執行了約15年,才有目前德國能源生產整體走勢增加,德國的能源消耗卻持續降低,但其國民生產毛額依舊是成長的趨勢,反應「經濟成長與能源消耗成長」脫鉤的模式。更重要的是讓其能源結構轉變:表2中1990、2005、2013三年的初始能源結構中,化石能源、核能與再生能源的比重,在德國有著大量核煤和便宜的天然氣進口結構,使得化石能源的比重變化不大時,核能和再生能源的結構變化顯得很突出:以核能為例,呈現出11.2%:12.2%:7.7%,對照再生能源的1.3%:5.3%:12.1% 的差異。此種變化,反映在創新動力上,則為能源產業中:核能產業的沒落、綠色與環境科技產業的興起,甚至連結著相關的能源資訊與通訊服務業;就業結構上的榮枯也反映前項;至於研發科技的重點,德國傳統的機電、機械(包括汽車)、材料(鋼鐵)和能源相關領域結合的跨領域合作,使得德國傳統產業注入永續發展的活水,而多元能源+高效能設備+能源整合智慧資訊+智慧傳輸系統(EICT&S)的結構,將使得傳統產業得以新風貌、綠色環境核心性質的方式延續,並有機會讓德國以此結構為核心產業,而為德國未來維持全球競爭力的利器。
表2 2005-2013年德國初始消費能源總量與能源結構
能源類/年分 | 1990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總量(千兆焦耳) | 14905 | 14558 | 14837 | 14197 | 14380 | 13531 | 14217 | 13521 | 13447 | 13828 |
百分比例(%) | ||||||||||
化石燃料 | 87.5 | 82.7 | 81.8 | 81.9 | 81.3 | 80.7 | 79.7 | 80.6 | 80.4 | 81.2 |
核能 | 11.2 | 12.2 | 12.3 | 10.8 | 11.3 | 10.9 | 10.8 | 8.7 | 8.1 | 7.7 |
再生能源 | 1.3 | 5.3 | 6.3 | 7.8 | 7.9 | 8.9 | 10 | 11 | 12.1 | 12.1 |
進出口電力 | 0 | -0.2 | -0.5 | -0.5 | -0.6 | -0.4 | -0.4 | -0.2 | -0.6 | -0.9 |
說明: * 為統計至2014.August 04.之紀錄。
資料來源:BMWi, 2014: 4
前述呈現聯合國和歐盟「綠色經濟」三大面向發展架構中的(一)創新動力成長內容。(二)生態成長方面,德國在能源消耗、友善環境的再生能源發展和排碳量上都有長足的進步,這是對防治氣候變遷和改善生態環境重要的發展,而展現具體的生態關懷。
(三)參與的成長上,德國則在多數民眾具備高度環境意識、政府積極反映民意並扮演引領世界氣候與能源政策的角色期許下,引發了企業與投資人資金投入,四者的共同參與形成的沛然之流,已經促使製造能源這一影響國家發展的重要物資決定權,因再生能源擴及德國各適合生產能源之地方,使能源在地化,透過智慧電網連結的配輸系統,能源與電力價格透明,未來再配合歐洲能源市場的建立,將大大降低能源決策的集中程度,將有效促成能源政治的進一步開放與民主化發展。
德國此一以降低能源消耗+高經濟成長+永續環境維護的綠色經濟發展模式,現階段有著高電價和電網過多、計畫性多於市場性等問題;但若能順利實行,將使得這成為全球在資源有限,生態環境破壞嚴重,但人口不斷成長挑戰下,十分具有吸引力的生活模式;甚至由於決策過程中,能源資訊的公開透明化,有利於民意溝通,而使得能源決策體系更為扁平化,將裨益提升能源治理體系的民主參與度,進而促進公民社會的茁壯;而強力監督政府作為,增進政府施政效能,並落實責任政治,進而提高民眾對政府施政的信心。如此一來,能源產業轉型配合能源治理體系的轉型,將帶動民意政治、責任政治、政府效能的提升,全面提高德國民主政治的品質。綠色經濟因此還進一步擴增公民社會責任的意涵,而增進民主治理的內容。希冀未來成為歐盟、乃至於現今為高耗能、高能源依賴度國家(如我國)思考未來能源政策和經濟轉型時,一個具有競爭力的選項途徑,也助益各該國良善治理程度的提升。
註解
1.「全球綠色新政」計畫首先於2009年2-4月間,由數十位來自全球不同國家地區的專家所草擬,該年4月發佈;作為其與各類國際合作組織或機構,和專家合作所推行的「綠色經濟倡議」的組成部分。在該年9月「G20匹茲堡高峰會更新報告」裡的經濟復甦投資五重點中,前三項為:能源效能、再生能源和永續性的運輸系統的優先性,探究其屬性,皆與能源生產和運用有關,而為綠色經濟部門的重點項目,有助於減緩和適應氣候變遷,處理自然資源匱乏,並對失業或低度就業的人們創造20億個正式的工作機會。
2.生質能在此含括:太陽光熱、液態的生物能、沼氣、垃圾填埋氣、污水回收、生物燃料等。
3.德國友善環境的能源產業包括三大領域,一為:再生能源;二為環保型的化石燃料;三為能源與電力儲存技術(BMU, 2012: 26)。
參考資料
1. BMU (2012). Green Tech made in Germany 3.0: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Atlas for Germany. Retrieved May 05, 2013, from http://www.research-in-germany.de/dachportal/en/downloads/download-files/110822/green-tech-made-in-germany-3-0.pdf
2.BMU(2013).NachhaltigeEntwicklung in Deutschland - Indikatoren zu Umwelt und Ökonomie. Retrieved April 27, 2013, from https://www.destatis.de/DE/Publikationen/Thematisch/UmweltoekonomischeGesamtrechnungen/Umweltindikatoren/IndikatorenPDF_5850012.pdf;jsessionid=8DA08796C7EB8B34CC4335112D9E94D5.cae2?__blob=publicationFile
3. BMU (2014). Green Tech made in Germany 4.0: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Atlas for Germany. Retrieved March 17, 2013, from http://www.bmub.bund.de/fileadmin/Daten_BMU/Pools/Broschueren/greentech_atlas_4_0_en_bf.pdf
4. BMWi (2014). Zahlen und Fakten Energiedaten: nationale und internationale Entwicklung. Retrieved March 17, 2015, from http://www.bmwi.de/DE/Themen/Energie/Energiedaten-und-analysen/Energiedaten/gesamtausgabe,did=476134.html
5. European Commission (2006). Green Paper: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Retrieved April 06, 2013, from http://europa.eu/legislation_summaries/energy/european_energy_policy/l27062_en.htm
6. FMEn (Federal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ty) 2013.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nergysources in Germany 2012. Retrieved May 10, 2013, from http://www.erneuerbare-energien.de/fileadmin/Daten_EE/Dokumente__PDFs_/20130328_hgp_e_ppt_2012_fin_bf.pdf
7. FMEE (Federal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and Energy) 2015.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nergysources in Germany 2014. Retrieved March 17, 2015, from http://www.erneuerbare-energien.de/EE/Redaktion/DE/Downloads/development-of-renewable-energy-sources-in-germany-2014.pdf?__blob=publicationFile&v=6
8. Statistisches Bundesamt (2015). Umweltökonomische Gesamtrechnungen Nachhaltige Entwicklung in Deutschland Indikatoren- zu Umwelt und Ökonomie. Retrieved March 17, 2015, https://www.destatis.de/DE/Publikationen/Thematisch/UmweltoekonomischeGesamtrechnungen/Umweltindikatoren/IndikatorenPDF_5850012.pdf?__blob=publicationFile
9. UNEP (2009). Global Green New Deal: An Update for the G20 Pittsburgh Summit. Retrieved March 22, 2013, from http://www.unep.org/pdf/G20_policy_brief_Final.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