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中心能源資訊組整理
一、 「2013年-2015年台灣石化業十大溫室氣體排放源之排放量趨勢分析」
圖1 2013年-2015年 台灣石化業十大溫室氣體排放源之排放量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環保署(2017)、上述石化業各公司2013年-2016年各年度CSR報告書、遠東新世紀股份有限公司2013-2015年股東會年報
- 背景說明:
- 石化業是指以石油或天然氣為主要原料,製造化學品的產業,其製成品稱為石化產品。本研究中的石化業統計範疇包含:行政院主計總處第10次行業別分類下的18中類(化學原材料、肥料、氮化合物、塑橡膠原料及人造纖維製造業)、19中類(其他化學製品製造業)以及22中類(塑膠製品製造業),其中的化學原材料製造業以及電子業為我國工業部門的前二大能源消費產業。
- 台灣中油跨兩大產業(18中類的石油化工原料製造業、以及17中類的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然因難以區分純來自石油化工原料製造業的營收數字,故台灣中油的碳排量與營收數字採總和計算,即以該公司的總碳排與總營收為資料來源;同理,南亞塑膠亦包含部分非石化業之數據(南亞塑膠錦興廠為「未分類其他非金屬礦物製品製造業」),然因難以將錦興廠之營收與公司整體營收分離,故南亞塑膠的碳排量與營收採該公司台灣廠的總碳排與母公司總營收為依據。
- 圖1說明:
- 台灣石化業主要碳排來源為台塑集團(台塑石化、台灣化學纖維、台灣塑膠、南亞塑膠)、其次為長春集團(長春石油化學、大連化工、長春人造樹脂)、以及台灣中油、中石化、與遠東新世紀股份有限公司。以上十家公司2015年總溫室氣體排放量約7,153萬公噸,占當年度工業部門排放量的57%、全國總排放量的28%(能源局,2017)。
- 長春石油化學未公開其2013年碳排數據、大連化工與長春人造樹脂未公開其2013年、2014年碳排數據,故圖1-圖3僅能揭示其部分數據。
- 分析2013年-2015年石化業十大溫室氣體排放源之年複合成長率,可發現:南亞塑膠、長春石油化學、遠東新世紀之碳排量持續成長,遠高於2013年-2015年工業部門碳排年複合成長率為:-1.08%。
圖2 2013年-2015年台灣石化業十大溫室氣體排放源之碳密集度
資料來源:環保署(2017)、上述石化業各公司2013年-2016年各年度CSR報告書以及2013年-2015年各年度財務報告書
- 圖2說明:
- 台灣中油以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為主要業務,其次為化學原材料製造;遠東新世紀則以人造纖維製造為營收來源。故兩家公司的碳密集度較台塑集團、長春集團(以化學材料與化學製品製造業為主)相對低。
- 2015年度各公司碳密集度(碳排/營收)大幅度上升的原因為:2015年國際原油價格崩跌,故當年度的石化產品價格同步下滑,因此石化產業各公司當年度營收普遍下降(毛利未必下降,如:台塑石化、台灣塑膠、南亞塑膠2015年的毛利遠高於2013、2014年毛利),又以石化產業上游端的公司(如:台塑石化、台灣化學纖維、台灣中油)受影響較大。
圖3 2013年-2015年台灣石化業十大溫室氣體排放源之營收成長率與碳排成長率
資料來源:環保署(2017)、上述石化業各公司2013年-2016年各年度CSR報告書以及2013年-2015年各年度財務報告書
- 圖3說明:
- 因大連化工與長春人造樹脂未公開其2013、2014年碳排資料,無法計算其年複合成長率,故大連化工與長春人造樹脂的泡泡圖無法於圖3中呈現(長春石油化學則改使用2015年碳排成長率繪製)。
- 因2015年國際原油價格崩跌,故石化產業各公司當年度營收普遍下降(毛利未必下降),因此各公司之營收成長率與碳排成長率的泡泡圖多落在第三象限,僅長春石油化學表現相對較佳。然因資料數據僅三年,尚需累積更多年期數據,方能判別各公司之減碳長期表現的優劣。
二、 「2013年-2015年台灣鋼鐵業十大溫室氣體排放源之排放量趨勢分析」
圖4 2013年-2015年台灣鋼鐵業十大溫室氣體排放源之排放量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環保署(2017)、上述鋼鐵業各公司2013年-2016年各年度CSR報告書以及2013年-2015年各年度財務報告書
- 背景與圖4說明:
- 本研究中的鋼鐵業統計範疇採行政院主計總處第10次行業別分類下的24中類(基本金屬製造業),我國基本金屬製造業以鋼鐵冶鍊業、鋼鐵軋延及擠型業為大宗。鋼鐵業產出之爐石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一貫作業煉鋼之高爐石(BF),是優良的建築材料,多用於重大工程或耐震材;另一類為吹氧煉鋼產製的轉爐石(BOF),廣用於道路鋪設;最後一類為電弧爐煉鋼(EAF),以廢鋼鐵為主原料進行二次煉鋼產製電爐石,電弧爐煉鋼廠多生產特殊合金鋼材或不鏽鋼等。
- 台灣鋼鐵業主要碳排來源為中鋼集團(中國鋼鐵、中龍鋼鐵)、其次為豐興、東和、燁聯、協勝發、慶欣欣、華新麗華、中鴻(中鋼集團之關係企業)、以及威致鋼鐵。十家公司2015年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約3,456萬公噸,占當年度工業部門排放量的25%、全國總排放量的12%。
- 國內中鋼與中龍公司以BF/BOF煉鋼為主,其他煉鋼廠則以EAF電弧爐煉鋼為主,前者製程需使用較大量的煤炭,因此中鋼與中龍的碳排量會遠高於第三名-第十名。電弧爐煉鋼廠中,又以豐興、協勝發、華新麗華、中鴻鋼鐵的減碳表現較其他公司差,排放量年複合成長率亦高於2013年-2015年工業部門的成長率:-1.08%。
圖5 2013年-2015年台灣鋼鐵業十大溫室氣體排放源之碳密集度
資料來源:環保署(2017)、上述鋼鐵業各公司2013年-2016年各年度CSR報告書以及2013年-2015年各年度財務報告書
- 圖5說明:
- 因未有公開資料揭示慶欣欣鋼鐵廠營收額,故圖5缺乏慶欣欣碳密集度。
- 2015年度中鋼、中龍碳密集度(碳排/營收)大幅上升的原因為:2015年全球粗鋼產能過剩、市場需求疲軟、以及中國大陸巨量出口鋼材壓低亞洲鋼價,導致當年度營收大幅下降,因此碳密集度大幅上升。
- 全球對廢鋼的需求自2014年起開始下降、又逢2015年起中國低價鋼鐵傾銷且台灣鋼鐵市場需求不興,因此國內電弧爐鋼鐵廠(第三名至第十名)2015年營收與毛利亦普遍下降,僅製造高端鋼鐵或特殊鋼材的公司(如:華新麗華)受影響較小。
圖6 2013年-2015年台灣鋼鐵業十大溫室氣體排放源之營收成長率與碳排成長率
資料來源:環保署(2017)、上述鋼鐵業各公司2013年-2016年各年度CSR報告書以及2013年-2015年各年度財務報告書
- 圖6說明:
- 因未有公開資料揭示慶欣欣鋼鐵廠營收額,故圖6缺乏慶欣欣營收成長率與碳排成長率泡泡圖。
- 因2015年全球鋼鐵需求下降(包含粗鋼與廢鋼)、中國大陸低價鋼材大幅出口壓低價格(且預計持續下去)、國內營造業亦不興,以上因素皆導致當年度各公司營收普遍下降,因此各公司之營收成長率與碳排成長率泡泡圖多落在第三象限,僅華新麗華表現相對較佳,此也突顯出在面臨全球鋼鐵市場不樂觀的情況下,電弧爐廠生產特殊合金鋼材的競爭優勢。近年因電爐煉鋼加上其他精煉技術的發展進步,因此電弧爐廠已可以生產過往無法生產的板、捲類高級碳鋼。
- 因目前累積資料數據僅三年,尚更多年期數據方可比較各公司在減碳表現的優劣。
三、 「2013年-2015年台灣電子業十大溫室氣體排放源之排放量趨勢分析」
圖7 2013年-2015年 台灣電子業十大溫室氣體排放源之排放量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環保署(2017)
- 背景與圖7說明:
- 本研究中的電子業統計範疇採行政院主計總處第10次行業別分類下的26中類(電子零組件製造業),涵蓋半導體、被動電子元件、印刷電路板、光電材料及元件等電子零組件製造之行業。電子業以及石化業中的化學材料製造業是我國工業部門的前二大能源消費產業,尤其電子業能源消費持續成長,近五年的能源消費年增率約3%。
- 台灣電子業主要碳排來源為台積電、群創、友達、聯電、華映、華亞科、世界先進、力晶、旺宏及台灣美光記憶體股份有限公司。十家公司2015年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約1,623萬公噸,占當年度工業部門排放量的12%、全國總排放量的6%。
- 若進一步分析電子業十大溫室氣體排放源排放量的年複合成長率,可發現:除了群創光電、華映、旺宏電子,其他電子業者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皆為正成長,尤其以台積電、世界先進、台灣美光等公司溫室氣體成長幅度最大。遠高於2013年-2015年工業部門排放量年複合成長率:-1.08%。
圖8 2013年-2015年台灣電子業十大溫室氣體排放源之碳密集度
資料來源:環保署(2017)、上述電子業各公司2013年-2015年各年度財務報告書
- 圖8說明:
- 因無法取得台灣美光2013-2015年營收數字,故圖8未附上台灣美光碳密集度變化趨勢。
- 群創、友達、華映為液晶面板及其組件製造為主要業務,其他公司則以積體電路製造(晶圓代工)為主要業務。碳密集度表現最佳的公司為台積電,華映、世界先進、旺宏則尚待改善。
- 如近一步分析上述十家公司碳密集度年複合成長率,則以台積電、聯電、力晶表現最佳,碳密集度每年下降超過3%,華映則尚待改善。
圖9 2013年-2015年台灣電子業十大溫室氣體排放源之營收成長率與碳排成長率
資料來源:環保署(2017)、上述電子業各公司2013年-2015年各年度財務報告書
- 圖9說明:
- 因無法取得台灣美光2013-2015年營收數字,故圖9未附上台灣美光營收成長率與碳排成長率泡泡圖。
- 相較石化業與鋼鐵業近年發展空間受全球市場影響而起伏劇烈,2013-2015年電子業表現相對穩定,友達、群創2015年營收雖下降但毛利成長,故電子業多數公司處於公司利潤成長且碳排放量也成長的趨勢。
- 如綜合考量電子業十大溫室氣體排放源之總排放量、碳密集度、營收成長與碳排成長率,表現較佳的公司為:台積電、群創及力晶。
- 因目前累積資料數據僅三年,尚需更多年期數據方可比較各公司在減碳表現的優劣。
四、 綜合評析:
- 全球氣候變遷越趨劇烈的當下,不僅世界各國政府對高耗能、高排碳產業的管制政策漸趨嚴格,大型國際金融投資機構亦關切各公司氣候風險與減碳表現,全球最大的主權基金-挪威政府養老基金之倫理監察單位更建議將高碳排公司列入撤資觀察名單。因此,高耗能與高碳排的公司勢必得儘速調整其企業策略,擬定長期減碳目標、實踐減碳策略,建立競爭利基。
- IPCC(2014)與IEA(2017)皆指出:提升能源效率、碳排效率、物質效率為最佳之減碳策略。尤其以能源效率可帶來最大的減碳貢獻度。減碳策略的研擬,短中期可以製程整合、設備汰舊換新、轉換低碳燃料與進料(例如:以燃氣鍋爐取代燃煤鍋爐),降低關鍵製程能耗與碳排;中長期則以整體的資源效率提升作規劃(含製程副產品、廢品、廢熱,以及產業下游之終端產品處理與再利用)。IPCC(2014)指出提升資源效率(物質效率)不僅可降低原物料成本、減少廢棄物棄置量,更可帶動企業自身碳排量以及整體工業部門之碳排量的下降,然物質效率提升所帶來的貢獻度卻往往被忽略。
- 碳捕捉與再利用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Utilisation,以下簡稱為CCU)亦可大幅降低碳排量。以石化業為例,IEA(2017)指出:因氨與甲醇之核心製程即須將大量的CO2分離而出,而目前碳捕捉搭配氨與甲醇製程以生產高純度CO2的技術已成熟,若能將捕捉到的CO2再次利用、轉生產其他有機化學物將更具經濟綜效,該技術於今年亞洲石化會議亦已展開相關討論。
- 雖然以上三大耗能產業下的主要溫室氣體排放源曾於其各年度的社會企業責任報告書提出減碳措施(未上市櫃公司除外),但國際碳揭露計畫 (CDP, 2016a)指出:制定內部碳價格(internal carbon price)並應用至經營決策中,為企業因應減碳的關鍵機制。依據CDP調查,台灣共有友達、台達電子、達方電子、精成科技、旺宏電子、揚昇照明、臻鼎科技控股公司等七家廠商表示已應用內部碳價格(internal carbon price)於其商業決策之中,台積電與中鋼則預計在未來兩年內制定與採行內部碳價格,本研究中的其他公司目前均未採行內部碳價格措施。此外,台灣塑膠、南亞塑膠、台灣化學纖維則是未回應CDP碳揭露計畫的邀請(CDP, 2016b),由此顯示我國目前以電子業在碳揭露與碳績效的表現較石化業、鋼鐵業積極。
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說明:
- 本研究主要整理自政府資料開放平台-環保署公布之溫室氣體排放量(申報)。如遇2013、2014年度該公司排放資料缺漏,則以該公司於公開資訊觀測站揭露之溫室氣體排放及減量資訊、或該公司該年度CSR報告書為作輔助修正。
- 本研究參考Randers (2012)文獻,整理台灣耗能產業(石化業、鋼鐵業、電子業)的主要溫室氣體排放源,及其碳排成長與營收成長數據,期望找出該產業中的碳績效標竿者(top performer)。然因資料有限故成果有其侷限(目前各公司所揭露之經第三方驗證的碳排量,多始於2013年之後,碳排資料完整度有限)。未來將持續累積與追蹤各公司碳排與營收資料,以了解各公司是否實質回應全球氣候變遷風險、擬定長期減碳目標與策略,實踐其企業社會責任。
- 各產業各年度公司溫室氣體排總量為境內(台灣廠)之加總,未包含該公司境外廠(如:中國大陸廠、美國廠)之排放量。以上年排放量包含範疇一與範疇二的溫室氣體,範疇一係指直接溫室氣體排放,針對直接來自於組織所擁有或控制的排放源;範疇二為能源間接排放源,係指來自於輸入電力、熱或蒸汽而造成間接之溫室氣體排放
- 碳密集度計算方式:以 2013-2015年各公司各年度之境內碳排總量,除以2013-2015年該公司該年度之營業收入,而得2013年-2015年該公司之碳密集度。該公司之年度營收係採計母公司營收、排除子公司營收(即:採用個體財報,非合併財報),以釐清母公司轄下台灣各廠碳排量與母公司營收之間的相關性,排除子公司(尤其是境外公司碳排或營收)之影響。
- 本研究採用營業收入而非營業毛利,係因部分公司2015年受全球原物料價格或市場需求影響,2015年營業毛利為負值,導致碳密集度年度變化有失真之虞,且負值無法計算其年複合成長率(CAGR) 繪製圖3以瞭解其與碳排成長率的關係,故本研究改採公司營業收入。營收成長率亦是反映該產業與公司成長前景的財務績效指標之一,然若該年度關鍵原物料大幅上漲或下降,將連動影響該產業上游端公司的產品售價與營收,此情況下之營收成長或下降並非公司實質之成長或衰退,此時須再輔以公司的毛利率、營業利益率、或淨利率,並追蹤其長期表現方能知曉該公司的實質成長狀況。
- 泡泡圖面積係以該產業2015年第十名碳排公司之碳排量為1單位作製圖基準。舉例而言,圖3石化業泡泡圖中,遠東新世紀圓面積為1,台塑石化圓面積為39.4(因2015年台塑石化碳排量約為遠東新世紀碳排量39.4倍)。
參考資料:
- 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2016a). "Embedding a carbon price into business strategy"
- 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2016b). "Out of the starting blocks. Tracking progress on corporate climate action"
- IEA (2017).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2017: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 IPCC (2014). Climate Change 2014: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Part A: Global and Sectoral Aspects, 10. Key economic sectors and service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Randers, J. (2012).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per unit of value added ("GEVA")—A corporate guide to voluntary climate action. Energy policy, 48, 46-55.
- 環保署(2017)。〈溫室氣體排放量(申報)〉。
- 能源局(2017)。〈我國燃料燃燒二氧化碳排放統計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