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分析/李佳蓉 永續金融數據專案經理
圖/劉恒 中心兼任助理
一、主要國家承諾/再執行科學基礎減量目標成長情況
- 全球尺度而言參與SBTi企業有大幅成長。到2021年4月19日為止,全球參與SBTi企業達到1346家,較去年同期成長456家,成長幅度達到51%(SBTi,2021)。
- 表一為區分地區SBTi參與情況,今年美國拜登政府重返《巴黎協定》,標誌著全球產業鍊將更快速的朝向綠色能源與碳中和邁進。全球今年1月至4月19日為止SBTi企業,參與企業高達成長34%,增加了339家。
- 洲際尺度,已參與或者已增加數,歐洲和歐盟都是相對領先的,亞洲地區主要來自日本和印度,而北美主要是美國。
圖一 SBTi 國家參與現況
資料來源:SBTi資料庫,研究團隊彙整。
圖二 主要國家參加家數與家數變化(2021年增加數)
資料來源:SBTi資料庫,研究團隊彙整。
二、臺灣前三十大溫室氣體排放源
- 綜覽2019年臺灣前三十大溫室氣體排放源可以發現,近四年其排放量改善甚微,僅-0.48%(如下表二)。
- 根據《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以下簡稱溫管法),我國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為:「205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降為2005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百分之五十以下。按溫管法第一期(2016-2020年)的目標為:相較2005年,我國2020年的排放量減少2%。但2020年主要因為疫情影響可能接近達標(目前官方統計數據尚未公布)。接下來臺灣將進入《溫管法》第二階段目標(草案)則是2025年需較基準年(2005年)減少10%。
- 以環保署目前公佈的2018年數據,溫室氣體部門別結構以製造部門為最大占比52.2%;燃料燃燒二氧化碳工業部門佔比為49.46%,都是六大部門中排名第一(環保署,2021a; 2021b)。
- 另外,2018年前三十大溫室氣體排放源133.21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MtCO2e),即全製造部門佔86.18%;由此可見製造業部門的貢獻相當顯著。然而,《溫管法》第二期階段管制目標(草案)中,製造部門減量目標較基準年(2005年)僅以-0.22%為目標(環保署,2021c)。顯現政府減量規劃和企業減量表現卻不夠積極,恐難達到2025、2030年減碳目標。
表二 臺灣前三十大溫室氣體排放源[註1]
↗:表示上升;↘:表示下降; ─:表示持平;↗↘:表示先升後降的波動
註:持手機/平板觀看者請橫向觀看
2019排名 |
公司名稱 |
主計處產業分類 |
排放量(MtCO2e) |
2016-2019 排放量變化 |
所屬集團 |
1 |
台塑化 |
1700 石油煤製品 |
27.52 |
-0.92% ↘ |
台塑集團 |
2 |
中鋼 |
241 鋼鐵製造業 |
21.56 |
-1.17% ↘ |
中鋼集團 |
3 |
中龍鋼鐵 |
241 鋼鐵製造業 |
9.04 |
-1.47% ↘ |
中鋼集團 |
4 |
台化 |
184 塑膠合成橡 |
8.33 |
-6.78% ↘ |
台塑集團 |
5 |
台塑 |
184 塑膠合成橡 |
7.92 |
0.01% ↗ |
台塑集團 |
6 |
中油 |
1700 石油煤製品 |
7.73 |
1.57% ↗ |
經濟部 |
7 |
台積電 |
2611 積體電路製 |
7.7 |
7% ↗ |
台積電集團 |
8 |
南亞 |
184 塑膠合成橡 |
5.87 |
-0.66% ↘ |
台塑集團 |
9 |
台泥 |
2331 水泥製造業 |
4.48 |
3.09% ↗ |
台泥集團 |
10 |
長春石化 |
184 塑膠合成橡 |
3.33 |
4.72% ↗ |
長春集團 |
11 |
亞泥 |
2331 水泥製造業 |
3.09 |
-3.3% ↘ |
遠東集團 |
12 |
群創 |
2641 液晶面板組 |
3.00 |
1.21% ↗ |
鴻海集團 |
13 |
友達 |
2641 液晶面板組 |
2.35 |
-2.54% ↘ |
明基友達集團 |
14 |
中石化 |
1850 人造纖維製 |
1.91 |
-0.15% ↘ |
威京集團 |
15 |
長春人造 |
1841 塑膠原料製 |
1.5 |
4.5% ↗ |
長春集團 |
16 |
聯電 |
2611 積體電路製 |
1.47 |
-2.83% ↘ |
聯電集團 |
17 |
台灣美光 |
2611 積體電路製 |
1.35 |
3.79% ↗ |
美商美光 |
18 |
正隆 |
1512 紙張製造業 |
1.34 |
-3.07% ↘ |
正隆集團 |
19 |
大連化工 |
184 塑膠合成橡 |
0.85 |
-18.31% ↘ |
長春集團 |
20 |
東和鋼鐵 |
241 鋼鐵製造業 |
0.8 |
6.35% ↗ |
東和鋼鐵集團 |
21 |
華紙 |
1511 紙漿製造業 |
0.78 |
-1.84% ↘ |
永豐餘集團 |
22 |
台玻 |
231 玻璃及製品 |
0.74 |
3.34% ↗ |
台玻集團 |
23 |
世界 |
2611 積體電路製 |
0.71 |
-0.25% ↘ |
台積電集團 |
24 |
豐興 |
241 鋼鐵製造業 |
0.71 |
-2.72% ↘ |
豐興鋼鐵集團 |
25 |
遠東新 |
1112 人造纖維紡 |
0.67 |
0.77% ↗ |
遠東集團 |
26 |
台灣美光記憶體 |
2611 積體電路製 |
0.65 |
15.42% ↗ |
美商美光 |
27 |
幸福 |
2331 水泥製造業 |
0.64 |
-2.44% ↘ |
幸福水泥集團 |
28 |
奇美實業 |
184 塑膠合成橡 |
0.64 |
-1.25% ↘ |
奇美集團 |
29 |
潤泰材 |
2331 水泥製造業 |
0.64 |
-4.77% ↘ |
潤泰集團 |
30 |
燁聯 |
241 鋼鐵製造業 |
0.60 |
-2.43% ↘ |
義聯集團 |
前三十大總計 |
127.92 |
-0.48% ↘ |
資料來源:環保署(2020)、臺灣經濟新報TEJ資料庫,研究團隊彙整。
- 分析2019佔全製造部門86.18%三十大溫室氣體排放源(表二),有7家為電子業,其餘23家為能源密集產業(與2019年相同);其中83%屬於廣義石化業(51.28%)、鋼鐵業(25.56%)、水泥業(6.93%)(圖三);其中塑膠業(屬於石化業)、鋼鐵業、水泥業為淨零排放大難轉型產業(Energy Transitions Commission, 2018)。[註2]
- 電子業雖然為碳排大宗(13.27%),但其溫室氣體密集度(Greenhouse gas intensity)低(即每增加一單位GDP所對應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較低),且主要碳排來自用電,因此可以透過改善電力排放係數及獲得極大改善;非屬能源密集產業,較少被列為國家淨零排放處理的產業項目。反觀臺灣前三十大溫室氣體排放源石化業、鋼鐵業、水泥業,製程本身就需要直接燃燒化石燃料,這是其不可避免之物理特性,僅能透過提高效率,並且將溫室氣體捕捉和再利用來達到淨零排放,技術門檻較高且需要更大的轉型誘因。
- 根據近期與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之共同研究(Candelaria Bergero et al., 2021),模擬在目前非核家園既定目標下,需要國內煉油減少50%、石油腦減產30%才能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誠然,各種臺灣淨零排放數據會有所差異,但目前政府的減碳目標,並沒有看到針對石化業、鋼鐵產業結構調整、低碳轉型的積極作為。
圖三 臺灣前三十大碳排產業類別分布
資料來源:環保署(2020),臺灣經濟新報TEJ資料庫,研究團隊彙整。
三、2016年至2019年臺灣十大溫室氣體排放企業之減排趨勢、企業GDP貢獻與獲利比較
- 根據下圖四可以見,2016年至2019年近四年前十大溫室氣體排放企業變動不大,成長率位居前三名為台積電(7%)、長春石化(4.72%)、台泥(3.09%)。如同去年本系列所預估,長春石化的成長取代了群創光電成為第十名。
- 值得注意的是,長春石化是臺灣特用化學、電子化學品主要供應商(林苑卿,2021),半導體、電動車、5G通訊所需的高值化石化產品。這和目前臺灣由半導體、電子產業領導GDP成長的結構有關,2020年半導體產值貢獻臺灣GDP(國民生產毛額)超過15%;自2012年起,臺灣半導體設備產值已連續8年正成長,預估去年半導體設備產值可望達新台幣650億元以上(楊舒晴,2021)。
圖四 2016-2019年 台灣十大溫室氣體排放原之溫室氣體排放量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環保署(2020),研究團隊彙整。
- 圖五則比較臺灣碳排的三大產業,彼此間的GDP貢獻[註3]。電子業雖然碳排不斷成長,但其溫室氣體密集度不斷在改善[註4]。到2019年,電子業每公斤二氧化碳排放可以生產133.9元,但鋼鐵業與石化業分別是11.1元和15.8元。
- 從圖五,三種產業碳排趨勢與趨勢線可以看到,電子業將持續增加每公斤碳排生產的GDP,也就是其溫室氣體密集度會愈來愈下降(變好),反觀石化與鋼鐵產業則呈現停滯。[註5]
- 石化業轉型,重點之一在於發展循環塑膠經濟,例如:重新審視從產品設計到產品最終處置系統整個塑膠價值鏈,確保塑膠生產商和用戶之間更好的協調,創造塑膠產品和處理流程,實現高質量的回收利用;以此減少60%的原生塑膠需求(Energy Transitions Commission, 2018)。另外必須採取「脫碳塑膠生產」:
- 儲存或使用中的碳捕集
- 轉換為低碳能源以產生熱量(例如生物質,沼氣或零碳氫),
- 直接的爐電氣化
- 較長時間的電化學過程
圖五 電子業、石化業與鋼鐵業碳生產力比較
資料來源:主計處、能源局;研究團隊彙整。
四、 全球石化、鋼鐵、電子業以及臺灣SBTi參與情況
- 石化、鋼鐵與電子業是臺灣企業減碳重點,因此特別追蹤全球這三類產業承諾情況。目前全球共有60家石化、鋼鐵和電子業參加SBTi。全球石化業有37家(如表四),其中歐洲佔了15家,亞洲也有15家,北美有4家。鋼鐵業有15家,歐洲有8家,亞洲、拉美各3家、非洲1家。
- 電子業部分包含半導體及其設備業、科技硬體與設備製造業和通訊業合併計算,全球有99家。亞洲40家最多、其次是歐洲36家和北美的19家。
表四 全球石化業SBTi參與現況
地區/國家 | 參與家數 | 已承諾 | 已訂目標 |
.北美 | 4 | 2 | 2 |
美國 | 4 | 2 | 2 |
.亞洲 | 15 | 11 | 4 |
中國 | 5 | 5 | |
日本 | 3 | 1 | 2 |
印尼 | 1 | 1 | |
印度 | 6 | 4 | 2 |
.拉美 | 2 | 1 | 1 |
巴西 | 1 | 1 | |
墨西哥 | 1 | 1 | |
.非洲 | 1 | 1 | |
奈及利亞 | 1 | 1 | |
.歐洲 | 15 | 8 | 7 |
丹麥 | 3 | 2 | 1 |
比利時 | 1 | 1 | |
西班牙 | 1 | 1 | |
法國 | 2 | 2 | |
英國(UK) | 2 | 2 | |
挪威 | 2 | 1 | 1 |
荷蘭 | 1 | 1 | |
瑞士 | 2 | 2 | |
德國 | 1 | 1 | |
.總計 | 37 | 23 | 14 |
資料來源:SBTi資料庫
表五 全球鋼鐵業SBTi參與現況
地區/國家 | 參與家數 | 已承諾 | 已訂目標 |
.亞洲 | 3 | 3 | |
印度 | 3 | 3 | |
.拉美 | 3 | 3 | |
巴西 | 2 | 2 | |
智利 | 1 | 1 | |
.非洲 | 1 | 1 | |
南非 | 1 | 1 | |
.歐洲 | 8 | 5 | 3 |
法國 | 2 | 1 | 1 |
芬蘭 | 1 | 1 | |
俄羅斯 | 1 | 1 | |
瑞典 | 1 | 1 | |
德國 | 3 | 3 | |
.總計 | 15 | 8 | 7 |
資料來源:SBTi資料庫
表六 全球電子業SBTi參與現況
地區/國家 | 參與家數 | 已承諾 | 已訂目標 |
.大洋洲 | 1 | 1 | |
澳洲 | 1 | 1 | |
.北美 | 19 | 9 | 10 |
加拿大 | 3 | 1 | 2 |
美國 | 16 | 8 | 8 |
.亞洲 | 40 | 20 | 20 |
中國 | 7 | 6 | 1 |
日本 | 17 | 3 | 14 |
印度 | 2 | 2 | |
沙烏地阿拉伯 | 1 | 1 | |
南韓 | 1 | 1 | |
香港 | 1 | 1 | |
新加坡 | 1 | 1 | |
臺灣 | 10 | 6 | 4 |
.拉美 | 2 | 1 | 1 |
烏拉圭 | 1 | 1 | |
墨西哥 | 1 | 1 | |
.非洲 | 1 | 1 | |
肯亞 | 1 | 1 | |
.歐洲 | 36 | 13 | 23 |
丹麥 | 1 | 1 | |
比利時 | 2 | 2 | |
匈牙利 | 1 | 1 | |
西班牙 | 4 | 1 | 3 |
法國 | 2 | 2 | |
芬蘭 | 2 | 2 | |
英國(UK) | 6 | 2 | 4 |
挪威 | 1 | 1 | |
荷蘭 | 2 | 1 | 1 |
奧地利 | 1 | 1 | |
愛爾蘭 | 2 | 2 | |
瑞士 | 4 | 2 | 2 |
瑞典 | 4 | 2 | 2 |
義大利 | 1 | 1 | |
德國 | 3 | 1 | 2 |
總計 | 99 | 44 | 55 |
資料來源:SBTi資料庫
- 臺灣、韓國與新加坡總共有31家加入SBTi。而臺灣總共有17家企業參與SBTi,領先韓國的6家和新加坡8家;其中電子業佔12家、其次為銀行業8家。臺灣、韓國與新加坡屬於能源密集或能源產業僅有5家,包括新加坡亞太資源集團(Asia Pacific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集團有造紙業)、勝科工業(Sembcorp Industries Limited,有電力事業)、康福德高運輸(ComfortDelGro Corporation Limited);臺灣則是台泥和亞泥。
- 值得注意的是,光是今年這三國就有9個企業加入;臺灣方面,有冠捷科技有限公司、鴻海精密工業、玉山金融控股公司、新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江生醫股份有限公司5個企業,是三國中最高的。
- 至於臺灣、韓國與新加坡的石化業和鋼鐵業都未能加入,而日本雖有128家加入SBTi,僅有3家石化業、運輸業3家以及電力業1家。由此可見,對東亞經濟已開發國家而言,能源密集產業碳中和或淨零排放相較於歐洲似乎更為困難。
表七 台灣、韓國、新加坡參與SBTi企業列表
註解:
(1) 本文提及的前三十大溫室氣體排放企業以及前十大排放企業之溫室氣體計算,乃是依據〈國家溫室氣體登錄平台〉公布的各企業轄下之台灣廠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加總(範疇一與範疇二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加總。範疇一係指直接溫室氣體排放,針對直接來自於組織所擁有或控制的排放源;範疇二為能源間接排放源,係指來自於輸入電力、熱或蒸汽而造成間接之溫室氣體排放。因上述統計已包含範疇二(外購電力)排放資料,因此十大溫室氣體排放企業排名剔除電力供應業(如:台電、麥寮汽電、和平電廠等),避免重複計算)。因化石燃料燃燒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年排放量未達2.5萬公噸CO2e之工廠、辦公室等毋需登錄,故本文所統計的排放量會略低於各企業於CSR報告書公布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2) Energy Transitions Commission, 2018定義四大難轉產業為塑膠業、鋼鐵業、水泥業與運輸業;其中運輸業未在臺灣三十大企業中。廣義石化業還包括煉油、化學材料製造業、塑膠製品製造業,不等於四大難轉產業中的塑膠業。
(3) GDP以目前主計處國內生產毛額_連鎖實質值(2016年為參考年)
(4) 為了方便說明,本統計其實採取的是溫室氣體密集度的倒數;即每公斤碳排所產生的GDP來凸顯經濟貢獻差異。
(5) 趨勢線採二次多項式趨勢線推估。
資料來源:
- Candelaria Bergero, Matthew Binsted, Chia-Wei Chao, Kuei-Tien Chou, Cheng-Cheng Wu, Yang Wei, Brinda Yarlagadda , Haewon C. McJeon (2021). “An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a low coal low nuclear future energy system for Taiwan.” ELSEVIER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100022:p.1-p.13.
- Climate Group EP100 (2020). Progress and Insights Report. USA: Climate Group EP 100.
- Emma Goring (2018). “Mission Possible: Reaching net-zero carbon emissions from harder-to-abate sectors by mid-century.” CMIA. Retrieval Date: 2021/04/20.
- Science Based Targets(2021). “Join the companies taking action.” SBTi. Retrieval Date: 2021/04/19.
- 行政院主計總處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21)。〈國內各業生產及平減指數-年/國內生產毛額_連鎖實質值(2016年為參考年)(新台幣百萬元)〉。 2020/4/29檢索。
- 林怡均、卞中佩、黃農喬、趙家緯(2020)。〈誰是減碳者-企業氣候行動追追追II〉。台大風險中心。檢索日期:2021/04/20。
- 林怡均。(2020)。〈氣候行動追追追III-台灣耗能產業與國際標竿的距離〉。台大風險中心。檢索日期:2021/04/20。
- 林苑卿(2021)。〈台積電、特斯拉都埋單!長春石化年砸百億元研發 超前部署「這3大產業」〉。今周刊 。檢索日期:2021.04.25。
- 楊舒晴(2021)。〈台灣半導體設備去年產值估逾650億元 連9年創高〉。中央社。檢索日期:2021.04.25。
- 劉哲良、敖家綱(2019)。〈臺灣碳生產力指標:生產導向及消費導向觀〉,《經濟前瞻 》182:109-115。
- 環保署(2021a)。〈2018年溫室氣體部門別結構為何〉。檢索日期:2021/04/20。
- 環保署(2021b)。〈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檢索日期:2021/04/19。
- 環保署(2021c)。〈環署公布溫室氣體第二期管制草案 製造部門較2005年減0.22%〉。檢索日期:2021/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