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林怡均 兼任助理研究員、卞中佩 博士後研究員、黃農喬 兼任研究助理、趙家緯 博士後研究員
一、守住升溫1.5℃-制定科學基礎減量目標的標竿企業在哪裡:
(互動地圖)
圖1 全球參與科學基礎減量目標的企業家數
資料來源:SBTi(2020a),2020/5/25查詢。
表1 全球已承諾/在執行科學基礎減量目標的企業家數列舉
註:持手機/平板觀看者請橫向觀看
行業別[註1] | 承諾將要制定SBT的企業家數 | 正在執行SBT的企業家數 | 總數(已承諾+在執行) | 參與企業列舉 |
---|---|---|---|---|
石油與天然氣探勘/製造業 | 3 |
2°C目標:0 well-bellow 2°C:0 1.5°C目標:0 |
3 | 美國斯倫貝謝油田服務公司、法國液化天然氣CGP PRIMAGAZ、比利時天然氣傳輸系統營運商FLUXYS |
化學品製造業 | 14 |
2°C目標:3 well-bellow 2°C:3 1.5°C目標:1 |
21 | 日本住友化學、荷蘭帝斯曼、美國國際香精香料公司 |
基本金屬開採與製造業(鐵、鋁、其他金屬) | 6 |
2°C目標:3 well-bellow 2°C:0 1.5°C目標:1 |
10 | 印度馬辛德拉-三洋(Mahindra-Sanyo)特殊鋼、芬蘭奧托昆普(Outokumpu Oyj) |
營建材料業 | 7 |
2°C目標:4 well-bellow 2°C:2 1.5°C目標:0 |
13 | 德國海德堡水泥、印度水泥Shree、紐西蘭弗莱徹建築公司 |
半導體及其設備製造業 | 2 |
2°C目標:1 well-bellow 2°C:2 1.5°C目標:0 |
5 | 美國超微半導體(AMD)、日本京瓷株式會社、日本斯克林集團(SCREEN Holdings) |
科技硬體與設備製造業 | 15 |
2°C目標:9 well-bellow 2°C:6 1.5°C目標:5 |
35 | 台灣光寶科技、台灣台達電子、美國戴爾科技(Dell)、瑞典愛立信集團(Ericsson)、日本電氣(NEC) |
電力設施及能源相關生產傳輸業 | 20 |
2°C目標:10 well-bellow 2°C:6 1.5°C目標:0 |
36 | 丹麥沃旭(Ørsted)、義大利國家電力公司(Enel S.P.A)、香港港燈電力投資公司(HKEI) |
食品及飲料 製造業 | 32 |
2°C目標:20 well-bellow 2°C:9 1.5°C目標:11 |
72 | 美國瑪氏食品(Mars)、瑞士巧克力商Barry Callebaut、日本三得利株式會社(Suntory) |
零售業 | 27 |
2°C目標:8 well-bellow 2°C:7 1.5°C目標:11 |
53 | 日本丸井集團(Marui Group)、瑞典時裝公司H&M、美國服飾零售業GAP、英國馬莎百貨 |
不動產業 | 21 |
2°C目標:8 well-bellow 2°C:8 1.5°C目標:11 |
48 | 日本三菱地所、澳洲星獅地產(FRASERS PROPERTY AUSTRALIA)、美國波士頓地產 |
資料來源:SBTi(2020a),2020/5/31查詢。
- 為響應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於2018年底所提出的《地球暖化1.5°C》特別報告,全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公開承諾制定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cience Based Targets, SBT)以減緩氣候變遷,避免其對經濟與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截至2020年5月30日,全球已有879家企業參與科學基礎減量目標組織的倡議(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其中有377家企業所訂定的目標經SBTi審查通過,以美國企業最多(75家),其次為日本(70家),第三為英國(35家)(圖1);若從行業別來看,則以食品及飲料製造業最多(40家),其次為不動產業(27家),第三為零售業(26家)(表1)。全球總計有121家企業正在執行最具企圖心的1.5°C氣候目標,台灣參與SBTi的企業以科技業為主,食品、不動產及零售業尚未有業者加入,也還沒有企業提出具企圖心的1.5°C氣候目標(SBTi, 2020a)。
- 新冠肺炎大流行衝擊全球經濟活動,各國政府紛紛祭出紓困措施、研擬下一波的振興方案,期盼恢復疫情前的經濟榮景。但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所長兼執行長,Andrew Steer博士指出:「如果在花費了10-20兆美元的公共資金,我們只是重回到跟以前一樣不平等、脆弱且高碳的經濟體,那將是場悲劇。」趕在各國政府提出具體的振興方案規劃之前,155家跨國企業(總市值超過2.4兆美元,員工總數超過500萬人)於5月20日公開聲明其仍會致力於氣候目標、打造具韌性的零碳經濟,呼籲各國政府在執行經濟援助與振興方案時,應納入氣候科學,將「迅速且公正公平地從灰色經濟轉型至綠色經濟」列為優先任務,與企業一同努力邁向2050年淨零排放的未來(SBTi, 2020b)。而在德國、法國、西班牙、英國等國家,亦有不少來自各行各業的企業領袖發起綠色振興倡議,要求該國政府提出的經濟振興方案應具備韌性及兼容性,幫助世界更好地應對氣候變遷(Stiftung 2° Grad, 2020; Entreprises pour l'Environnement, 2020; GECV, 2020; Corporate Leaders Groups, 2020)。
- 2020年5月27日,歐盟執委會提出7500億歐元的振興方案,以「不傷害原則」作為投資原則,將四分之一的預算投入氣候行動,包含:增進再生能源計畫及潔淨氫能方案、投資永續交通基礎設施(如鐵路、自行車道、電動車及充電柱等)、啟動大規模的建物翻修,同時,大幅增加公正轉型基金以支持勞工技能再培訓、協助中小企業創造經濟機會、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等(European Commission, 2020)。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相信新冠肺炎將為歐洲帶來重建機會,其指出:「科學家遲早會研發出可對抗新冠肺炎的疫苗,然而,氣候變遷沒有疫苗可解,這就是為何歐洲現在就必須投資在潔淨的未來,而非因循舊習。」(WEF, 2020)
- 截至2020年5月30日,台灣共有8家企業參與SBTi,分別為台達電子、光寶科技、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富邦金控、元大金控、台灣水泥以及飛宏科技。前面四家業者所訂定的減碳目標已由SBTi審核通過,進入執行階段,而後面四家業者則是承諾將制定,確切目標與減量措施尚在評估中(SBTi, 2020a)。[註2]
二、我國製造部門第一期(2016-2020年)溫室氣體減量成果暨前三十大溫室氣體排放源:
- 根據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以下簡稱溫管法),我國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為:「205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降為2005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百分之五十以下。」而溫管法第一期(2016-2020年)的目標為:相較2005年,我國2020年的排放量減少2%,減量責任由製造、住商、能源、運輸、農業、環境等六大部門共同承擔。製造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長年以來居所有部門之冠,其2018年的排放量約佔總體排放量的52%,約154.57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MtCO2e)。而該部門第一期的溫室氣體排放目標為:「2016-2020年的五年累計排放量為741.543 MtCO2e,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為146.544 MtCO2e(較2005年增加3%,較2015年減0.83%),碳密集度較2005年下降43%。」(經濟部,2018)。
- 根據經濟部(2019)以及經濟部工業局(2020)的資料評估,製造部門可望達到第一期溫室氣體減量目標,減量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於低碳燃料轉換,2018年製造部門的煤使用量已較2005年下降20%,燃料油使用量更大幅下降74%,相對地,天然氣使用量則上升228%,電力使用量上升36%。此外,改善製程及汰換設備以提升能源效率、推動產品高值化、整合區域能資源、推廣綠電使用等,亦是近年製造部門的減排措施重點。然因企業數量持續成長、投資規模擴大、產能持續擴增,因此大幅抵銷了減碳成果。
- 如從行業別觀察,製造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來源前三名分別為化學原材料製造業、基本金屬工業(鋼鐵業)以及電子業;而若進一步從企業別細看,可發現我國前三十大溫室氣體排放企業的排放量,合計佔製造部門排放量約87%(表2與表3),其中更有超過半數的企業2015-2018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依然為上升趨勢(環保署,2020a)。顯示製造部門後續的減碳措施如果還是優化既有方案來輔導企業,恐將難達到2025、2030年,乃至我國2050年的長期減碳目標,遑論國際上標竿企業積極追求的2°C與1.5°C目標。
- 若要破除製造部門的減碳瓶頸,政府需嚴正看待氣候危機,將各行其是的能源、減碳、產業、循環經濟等政策工具與配套措施進行整合,方能將減碳效益最大化。故首要之務為改革化石燃料補貼、推動能源稅或碳稅,讓外部成本內部化以反映能源真實成本,如此方能加速既有的汽電共生廠煤改氣、同時強化各產業在節能技術與相關設備的投資誘因(台大風險中心,2019)。其次,是根據不同產業別來設計該產業別之減碳策略、能源效率規範及獎勵措施。針對石化業、鋼鐵業(高爐煉鋼)等較難以電氣化的重工業,應及早評估綠氫生產及氫能相關基礎建設帶動低碳生產的可能性與必要性,同時,加速循環經濟以帶動整體物質效率提升(包含一次性用品使用管制、積極回收利用鋼材及塑料等),並擴大低碳製程/技術的研發創新獎勵及人才培育措施。在電子業方面,經濟部能源局雖持續實施「800kW以上能源大用戶年均節電1%」規範,然若未能提升管制強度、建構中小企業節能意識與能力、擴大用電大戶綠電使用義務,將難以達到減碳與能源轉型目標。
- 經濟部能源局於2019年修訂「能源用戶訂定節約能源目標及執行計畫規定」,自2020年起,能源用戶(企業)可以將節約熱能措施依規定轉換為節電效益計算節電量;企業所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供自用之電量亦可認列為節電量(能源局,2019)。此新增規範將大幅影響企業節能規劃及效益,需進一步研究方能了解此規範對台灣企業節能效益與綠能使用的長期影響。
- 我國下一階段(2021-2025年)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為:2025年排放量較2005年減量10%。為邀請各界人士就溫室氣體減量方案提供相關建議,環保署已於於2020年五月中旬啟動「氣候公民對話平台」,以參考各項建議,將其納入至下一階段各部門的溫室氣體減量行動方案(環保署,2020b)。
表2 我國製造部門2018年前三十大溫室氣體排放企業(含外購電力排放):第1名至第15名[註3]
↗:表示上升;↘:表示下降; ─:表示持平;↗↘:表示先升後降的波動
註:持手機/平板觀看者請橫向觀看
名次 |
公司名稱 |
產業別[註4] |
溫室氣體排放量佔 |
2015-2018年 |
所屬集團/母公司 |
---|---|---|---|---|---|
1 |
台塑石化 |
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 |
18.6% |
↘ |
台塑 |
2 |
中國鋼鐵 |
基本金屬製造業 |
14.4% |
↗ |
中鋼 |
3 |
中龍鋼鐵 |
基本金屬製造業 |
6.6% |
↗ |
中鋼 |
4 |
台化 |
化學原材料製造業 |
5.9% |
↘ |
台塑 |
5 |
台灣塑膠 |
化學原材料製造業 |
5.3% |
↘ |
台塑 |
6 |
台灣中油 |
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 |
5.2% |
↘ |
經濟部 |
7 |
台積電 |
電子零組件製造業 |
5.0% |
↗ |
台積電 |
8 |
南亞塑膠 |
化學原材料製造業 |
4.0% |
↘ |
台塑 |
9 |
台灣水泥 |
非金屬礦物製品 |
2.9% |
↘ |
台泥 |
10 |
群創光電 |
電子零組件製造業 |
2.1% |
↗ |
鴻海 |
11 |
長春石化 |
化學原材料製造業 |
2.0% |
↗ |
長春 |
12 |
亞洲水泥 |
非金屬礦物製品 |
2.0% |
↘ |
遠東 |
13 |
友達光電 |
電子零組件製造業 |
1.8% |
↗ |
明基友達 |
14 |
中石化 |
化學原材料製造業 |
1.4% |
↗ |
威京 |
15 |
大連化工 |
化學原材料製造業 |
1.1% |
↗ |
長春 |
資料來源:環保署(2019, 2020a, 2020b)、台灣經濟新報TEJ資料庫,本研究整理。
表3 我國製造部門2018年前三十大溫室氣體排放企業(含外購電力排放):第16名至第30名
↗:表示上升;↘:表示下降; ─:表示持平;↗↘:表示先升後降的波動
註:持手機/平板觀看者請橫向觀看
名次 |
公司名稱 |
產業別 |
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工業部門之比例 |
2015-2018年 排放量變化趨勢 |
所屬集團/ 母公司 |
16 |
電子零組件製造業 |
1.0% |
↗ |
聯電 |
|
17 |
化學原材料製造業 |
0.9% |
↘ |
長春 |
|
18 |
正隆 |
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 |
0.9% |
↘ |
正隆 |
19 |
台灣美光晶圓 |
電子零組件製造業 |
0.8% |
↗ |
(美商)美光 |
20 |
東和鋼鐵 |
基本金屬製造業 |
0.6% |
↗ |
東和鋼鐵 |
21 |
中華紙漿[註6] |
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 |
0.5% |
─ |
永豐餘 |
22 |
世界先進 |
電子零組件製造業 |
0.5% |
↗ |
台積電 |
23 |
豐興鋼鐵 |
基本金屬製造業 |
0.5% |
─ |
豐興鋼鐵 |
24 |
永豐餘工業造紙 |
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 |
0.5% |
↗ |
永豐餘 |
25 |
奇美實業 |
化學原材料製造業 |
0.5% |
↗ |
奇美 |
26 |
化學原材料製造業 |
0.5% |
↗ |
遠東 |
|
27 |
燁聯鋼鐵 |
基本金屬製造業 |
0.5% |
↗ |
義聯 |
28 |
台灣玻璃 |
非金屬礦物製品製造業 |
0.5% |
↗↘ |
台玻 |
29 |
國喬石化 |
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 |
0.5% |
↘ |
中信 |
30 |
中華映管[註7] |
電子零組件製造業 |
0.5% |
↘ |
大同 |
資料來源:環保署(2019, 2020a, 2020b)、台灣經濟新報TEJ資料庫(2020),本研究整理。
三、2015年-2018年臺灣十大溫室氣體排放企業之減排趨勢:
圖2 2015年-2018年台灣十大溫室氣體排放企業之溫室氣體排放量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環保署(2019, 2020a),本研究整理。
- 「國家溫室氣體登錄平台」收錄台灣各大企業所轄台灣工廠各年度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資料顯示:2018年,台灣前十大企業溫室氣體排放企業的排放總量約1.07億公噸,約占當年度全國總溫室氣體排放量的36.2%(環保署,2020a, 2020b)。除了群創光電自2017年起擠下原排名第10的亞泥以外,2015至2018年這四年來,前九名的溫室氣體排放源皆未有明顯變動。台塑石化、中國鋼鐵穩居前兩名;中龍鋼鐵、台灣化纖輪流佔據第三或第四;台灣塑膠穩坐第五、台灣中油常居第6,而第7名台積電的溫室氣體放放量若持續增長,未來恐將爬升至第五;南亞塑膠、台泥目前穩居第八、第九;長春石化雖不在前十大之列,然而其溫室氣體排放近年來持續增長,未來有可能衝上第10名,取代群創光電。
- 相較2015年,2018年製造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成長3.3%,由1.50億公噸增長至1.55億公噸。溫室氣體排放成長率、以及製造部門溫室氣體增長貢獻的最大來源皆為台積電(年均成長率= 11.7%,增長貢獻度=44.8%),主要原因在於新廠擴建與產能提升增加電力使用。政府雖於2016年起推動能源轉型,改革《電業法》及《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等法規及相關配套發展再生能源,然短期內台灣電力市場上尚無法供應足夠綠電予有心購買綠電(及其憑證)的企業。因此台積電現階段是以投入研發創新來降低製程(範疇一)溫室氣體排放量,在海外購買再生能源、憑證及碳權,並同時視台灣再生能源建置情況,逐年增加綠電購買量,以期落實「全公司20% 用電量為再生能源」的長期目標(台積電,2019)。
- 2015-2018年,台灣化纖、台泥的溫室氣體年均削減率達3%以上(分別為4.8%、3.0%),且台灣化纖為製造部門溫室氣體削減貢獻的最大來源(削減貢獻度=29.2%)。2017、2018年台化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幅下降的主因為:旗下彰化廠的汽電燃煤鍋爐操作許可自2016年9月被彰化縣政府駁回後,廠區鍋爐停止運轉因此生產亦隨之停工。2017年8月彰化廠轉型為觀光工廠,成立「台塑生醫健康悠活館」,[註8]因此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幅減少。台泥則是因旗下花蓮廠在2016、2018年運轉天數大幅減少,以及2007年起即早投入節能行動顯現成效。台泥也是台灣傳統產業中第一家承諾將制定SBT的企業(台灣水泥,2019)。
四、企業獲利與碳排脫鉤了嗎? 2015-2018年臺灣十大溫室氣體排放企業之排放量與獲利變化:
圖3 2015年-2018年台灣十大溫室氣體排放企業之營業毛利成長率與碳排成長率[註9]
資料來源:環保署(2019, 2020a)、台灣經濟新報TEJ資料庫(2020),本研究整理。
請點選 > 切換至下一家公司,查看其營業毛利與溫室氣體排放量變化
圖4 2013年-2018年台灣前十大溫室氣體排放企業之營業毛利與溫室氣體排放量(石化業)[註10]
資料來源:環保署(2017, 2019, 2020a)、台灣經濟新報TEJ資料庫(2020),本研究整理。
請點選 > 切換至下一家公司,查看其營業毛利與溫室氣體排放量變化
圖5 2013年-2018年台灣前十大溫室氣體排放企業之營業毛利與溫室氣體排放量(非石化業)
資料來源:環保署(2017, 2019, 2020a)、台灣經濟新報TEJ資料庫(2020),本研究整理。
- 圖3、4、5顯示:相較於鋼鐵業及電子業,我國前十大溫室氣體排放企業中的石化業業者,其獲利與碳排大多在2015、2016年開始顯現脫鉤趨勢。然因目前資料累積僅六年,且目前僅計算台灣工廠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未將企業海外設廠的溫室氣體排放變化趨勢納入綜合考量(目前生產石化業基本原料的高耗能輕油裂解廠在國內難以擴建,故國內部分業者已前往中國、美國投資設廠,最快可於2019、2020年投產)。綜上所述,現階段的研究成果在詮釋上有其侷限性。因此本研究未來會持續追蹤各企業的營業毛利、溫室氣體排放量(可能納入企業海外工廠),以了解是否有碳洩漏(Carbon Leakage)之虞,各企業又是否確實回應全球氣候變遷風險、規劃中長期的減碳目標、執行減碳策略,實踐其企業社會責任。
- 中油、台塑石化為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生產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等基本原料,以供應國內中下游業者製造塑膠原料、橡膠原料與人纖原料等。因生產上述基本原料的原物料是以輕油為主,相較於中下游業者更容易受到國際原油價格波動以及全球經濟景氣影響。2018上半年全球景氣回溫,石化產品需求提升促使石化業溫室氣體排放量成長,而下半年受中美貿易戰影響,全球景氣展望趨於保守,又逢原油價格崩跌,與成品油價差縮小,因此台塑、中油2018年的毛利與減排表現都不如2017年。
- 鋼鐵業與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皆屬於大宗原材料製造業,容易受到全球景氣影響產品需求及獲利。2015年,中鋼、中龍等鋼鐵業者面臨中國鋼品傾銷以及全球鋼品市場需求不振,毛利大幅下降,直至2016-2017年全球景氣逐漸回溫,毛利才逐步回升,2018年受中美貿易戰影響,鋼品市場價量齊揚。因此中鋼、中龍2018年的毛利皆較2015年成長,也帶動溫室氣體排放量上升。整體而言,傳統的高爐煉鋼企業相較電弧爐煉鋼業、科技業更難實現獲利與碳排脫鉤,若要大幅降低其碳排放量,需大量投入經費進行研發創新,採用突破性低碳技術生產鋼鐵(例如以再生電力製氫,再以氫氣作為鋼鐵冶煉的還原劑來取代煤碳),或者轉換為電弧爐煉鋼製程、或導入碳捕捉與封存/再利用技術(CCS/CCU)等。
- 本研究參考Randers (2012)文獻,整理台灣十大溫室氣體排放企業之年毛利成長與碳排成長數據。本研究的企業營業毛利係採計該企業之合併財報,溫室氣體則僅計算其台灣工廠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然因資料有限故成果有其侷限(目前各公司所揭露之碳排量,且經第三方驗證者,多始於2013年之後,資料完整度有限)。
- 如欲進一步了解全球綠色振興措施,請至台大風險中心官網的「新冠肺炎」專區閱讀相關文章。如欲閱讀去年度的氣候行動追追追I,請點此連結。如欲瞭解台灣耗能產業(石化、鋼鐵、水泥業)與全球標竿企業的低碳轉型進程差異,請鎖定下一期的台大風險中心電子報。
註解:
(1) 行業別是依GRI Business Activity Groups作分類
(2) 本文的互動地圖原始取自SBTi官網,擷取時間為2020/5/25,當時全球參與SBT的企業總計有892家,而減碳目標通過SBTi審核的企業有374家。然2020/5/30,SBT更新其資料,參與SBT的企業減為879家,而減碳目標通過SBTi審核的企業增加至377家。造成變動的主要原因有二:(1). 承諾SBT的企業未於規定期限內提出具體的減碳目標及措施給SBTi(或是雖提出但未通過SBTi審核),因此該企業資料被SBTi刪除。(2). 新的企業簽署承諾制定SBT或承諾SBT的企業提出具體的減碳目標及措施給SBTi,且經審核通過。台灣參與制定SBT的企業在2020/5/25為9家,2020/5/30減為8家。
(3) 本文提及的前三十大溫室氣體排放企業以及前十大排放企業之溫室氣體計算,乃是依據〈國家溫室氣體登錄平台〉公布的各企業轄下之台灣廠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加總(範疇一與範疇二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加總。範疇一係指直接溫室氣體排放,針對直接來自於組織所擁有或控制的排放源;範疇二為能源間接排放源,係指來自於輸入電力、熱或蒸汽而造成間接之溫室氣體排放。因上述統計已包含範疇二(外購電力)排放資料,因此十大溫室氣體排放企業排名剔除電力供應業(如:台電、麥寮汽電、和平電廠等),避免重複計算)。因化石燃料燃燒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年排放量未達2.5萬公噸CO2e之工廠、辦公室等毋需登錄,故本文所統計的排放量會略低於各企業於CSR報告書公布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4) 依主計總處第10次修訂之行業標準分類(中類架構分類)。本表中的化學原材料製造業全名應為:化學原材料、肥料、氮化合物、塑橡膠原料及人造纖維製造業,在此簡稱為化學原材料製造業。
(5) 台灣美光晶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華亞科於2016年合併,因此此列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變化僅比較台灣美光晶圓公司2017、2018年的變化。
(6) 中華紙漿股份有限公司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是由其旗下之久堂廠、台東廠與花蓮廠的排放量加總計算之。
(7) 中華映管股份有限公司已於2019年9月宣布破產。
(8) 相關新聞請參照:https://www.eventsinfocus.org/node/1034;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126660
(9) 泡泡圖面積係以2018年第十名之溫室氣體排放量為1單位作繪圖基準。因此群創光電圓面積為1單位,而台塑石化因當年度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群創的9.1倍,因此圓面積大小亦為群創的9.1倍。
(10) 本研究中所提的石化業包含石化業上游(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以及中下游(化學原材料製造業)。
參考資料:
- 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台大風險中心)(2019)。〈鉅變臺灣:啟動長期能源轉型全文報告〉。
- 台積電(2019)。〈2018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
- 台灣水泥(2019)。〈2018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
- 台灣經濟新報TEJ資料庫(2020)。2020/05/18檢索。
- 能源局(2019)。〈能源用戶訂定節約能源目標及執行計畫規定〉。2020/06/04檢索。
- 經濟部(2018)。〈製造部門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行動方案(第一期階段) 核定本〉。
- 經濟部(2019)。〈製造部門溫室氣體執行排放管制成果報告〉。
- 經濟部工業局(2020)。〈製造部門溫室氣體減量執行策略討論會議簡報〉。
- 環保署(2017)。〈溫室氣體排放量(申報)〉。2017/08/15檢索。
- 環保署(2019)。〈溫室氣體排放量(申報)〉。2019/05/27檢索。
- 環保署(2020a)。〈國家溫室氣體登錄平台〉。2020/05/18檢索。
- 環保署(2020b)。〈氣候公民對話平台-製造部門〉。2020/06/01檢索。
- Corporate Leaders Groups (2020). Retrieval Date: 2020/05/31.
- Entreprises pour l'Environnement (2020). "PUTTING THE ENVIRONMENT AT THE CORE OF A COLLECTIVE REBOUND." Retrieval Date: 2020/05/31.
- European Commission(2020). Retrieval Date: 2020/05/31.
- Grupo Español de Crecimiento Verde (GECV) (2020)."EL GECV URGE UNA RECUPERACIÓN ECONÓMICA VERDE." Retrieval Date: 2020/05/31.
- Randers, J. (2012).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per unit of value added ("GEVA") - A corporate guide to voluntary climate action." Energy policy 48, 46-55.
-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 (2020a). Retrieval Date: 2020/05/31.
-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 (2020b). "Over 150 global corporations urge world leaders for net-zero recovery from COVID-19." Retrieval Date: 2020/05/31.
- Stiftung 2° Grad (2020). "Business Statement for crisis management and a sustainable future." Retrieval Date: 2020/05/31.
- World Economic Forum (WEF)(2020). "Ursula von der Leyen: 'We must not hold onto yesterday's economy as we rebuild." Retrieval Date: 2020/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