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02:夏日炎炎,還在為備轉容量率低而緊張嗎?

文/許令儒 中心助理研究員、卞中佩 中心博士後研究員;監製/趙家緯 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夏日炎炎,還在為「備轉容量率低=缺電」而緊張嗎?雖然台灣綜合研究院民調顯示,若可確保供電穩定,支持非核家園的比例達到72%(台灣綜合研究院 2019)。不過依據工研院調查,臺灣民眾憂心缺電的比例從2015年52%提升至2017年的70%(工業技術研究院 2018)。

 

2019年6月備轉容量率

 

  從去年開始,台電及經濟部陸續表示2019年供電無虞,由於輸電線路完工升級、大修機組歸隊、新機組上線等因素,今年將達成每日備轉容量超過10%的目標,今年六月進入炎熱的夏季,比起2018年6月每天都低於10%,今年6月只有一天低於10%,而七月目前僅有7月16日低於10%。雖然備轉容量能維持10%,整體供電也還算充裕,但缺電的焦慮仍然瀰漫臺灣。

 

什麼是備轉容量?備轉容量與缺電的關係是什麼?

  簡單來說,備轉容量是為因應臨時特殊情況而預先多準備的發電容量。但備轉容量高低與停限電沒有絕對關係,因為停限電的因素很多,可能是因發電端供電不足、需求端用電量太高、或輸配電過程流通不暢導致。例如2017年815大停電是因為中油包商人為疏失誤觸切斷供氣來源導致,又如2017年7月29日尼莎颱風過境花蓮和平電廠輸電鐵塔倒塌導致限電危機。

  當備轉容量低,的確有較高的機率造成停限電,但備轉容量高,仍會因為電網故障、人為疏失、用電遽增等原因,造成停限電。只要一停限電就認為是因備轉容量率低、供電不足造成缺電所以要加蓋電廠,是對於電力系統運作的錯誤認知。

  事實上,台電的統計顯示,每年家戶停電由發電端引起的時數占比很少,例如2018年家戶停電平均約為16.187分鐘,因發電端造成的僅有0.18分鐘(台灣電力公司 2019)。

 

台灣近年備轉容量趨勢

 

  但目前的備轉容量率統計無法正確反應真實的備轉容量,現行台電的統計方式是,只要一天有一個瞬間的備轉容量低於6%,就將整天視為供電警戒(橘燈),所以備轉容量率看起來特別緊張的2017年,有104天的備轉容量率小於6%,但臺大風險中心計算後發現,2017年備轉容量率只有99小時低於6%,僅占全年時間的1.13%。就如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指出:「台灣的問題主要在尖峰時間,1年8000多個小時,只有不到200小時的負載較高,各方共同努力,問題就比較容易解決。我希望以正面思維,協助找出解方。」(中國時報 2018;自由時報 2019)

 

為了1%的尖峰用電時間,可以怎麼做?

  許多人認為必須多蓋發電機組增加系統供電量,但,就像我們不必為了每年幾天長假暴增的車潮,而去圈地加蓋多條高速公路,既勞民傷財又沒效率,而是運用各種交通疏導措施來分流、節流避免大塞車。電力也是如此,為了1%時間,除了從供給端增加容量以外,在輸電端及使用端的改革才是更聰明又有效率的作法。

 

智慧電網

 

所以為了那1%時間,臺灣已經做了什麼聰明又有效率的事情?還需要做什麼?

  首先,臺灣已經開始採用需求面管理,2018年8月1日的尖載日,實施高壓大用戶需量反應措施抑低用電104萬瓩,對備轉容量率貢獻2.87%(台灣電力公司 2019),但比起南韓僅僅實施兩年在2015年即達4.1%,更遑論西澳洲電網能高達13.5% (林美真 2017),臺灣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除了已經開始實施的需求面管理,臺灣得在供電、輸電、用電端進行全盤改革,有很多的事情能做。第一,住商小用戶參與需量反應,依據台電統計,2015年低壓用電於電力消費量之占比為30%,但尖峰負載占比達51.63%,要做好尖峰管理,為數眾多的住宅與小商家仍是重點,特別是應就其空調改善加以著手(趙家緯 2018),並且加裝智慧電錶更好地掌握用電資訊。

  第二,臺灣要建立良好的「夏季尖峰供需展望與檢討機制」,應仿效日韓,於每年進入夏季前,提出夏季尖峰供需展望,依據各類型用戶,事前規劃適當的尖峰抑制手段。並於夏季結束後,針對該年度的尖峰供需策略提出檢討,並且強化跨部會的投入及中央地方充分合作,共同因應熱島效應、建築節能、村里長動員、住商節電、設備汰換等節電治理措施,只要事前完整規劃以及資料透明下,讓各方遵循遊戲規則,將可降低社會紛擾及缺電焦慮(趙家緯 2018)。

  第三,導入虛擬電廠制度,儲存備轉容量在民間,搭配智慧電網、再生能源、儲能設施的積極推動,未來各區的虛擬電廠將扮演重要的地方供電平衡角色,這些改革到位後,電廠、電網及用電都因為具有高度的彈性而能應變各種不同的臨時特殊情況,要用高備轉容量來備戰的情境將不復存在,夏天時也不會因備轉容量燈號的改變而焦慮了(趙家緯、顏東白 2019;顏東白 2019)。

  總之,能源改革包括對於電力系統設計與運作的重新思考,由於未來供電、輸電、配電都因為再生能源的發展、智慧電網的建置、虛擬電廠的廣佈而有不同的運作模式,能以各種「彈性」的方式應對各種突如其來的特殊情況,可跳脫過去想到限電、缺電就直接與「供電」及「備轉容量」掛上等號的直覺反應模式。面對用電量極大的炎炎夏日,建立「效率優先」的夏季尖峰戰略,就能擺脫夏日缺電焦慮!

 

參考文獻

  1. 台灣綜合研究院,2019,《能源政策民意調查報告》。
  2. 工業技術研究院,2018,《節能環境建構與知識服務應用研究計畫》。
  3. 台灣電力公司,2019,《台灣電力公司107年統計年報》。
  4. 中國時報,2018,〈工研院院長劉文雄 診斷台灣用電!搞定尖峰200小時 缺電迎刃而解〉,10/15。
  5. 自由時報,2019,〈星期專訪》工研院院長劉文雄︰1年較高用電負載約200小時 占比不到3% 解決離尖峰失衡 沒缺電問題〉, 6/10。
  6. 台灣電力公司,2019,《台灣電力公司107年節約用電及減碳成果》
  7. 林美真,2017,〈需量反應簡介〉。
  8. 趙家緯,2018, 〈建構「效率優先」的夏月尖峰戰略,國立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2018/6/28。
  9. 趙家緯、顏東白,2019,〈 打造新電力系統—彈性且永續的轉型展望〉,國立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2019/2/25。
  10. 顏東白,2019,〈虛擬電廠到底如何運作的?〉,Medium,2019/6/19。

 

創用 CC 授權條款
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本文歡迎媒體及相關平台轉載,惟請遵守引用原則:
1.姓名標示 2.非商業性 3.禁止改作。註明文章來源轉載自台大風險中心,以及附上資料來源並連結本文。
若僅引用部分資料和數據,務必在上架前與我們確認相關內容,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與我們聯繫。

※商業用途轉載,請與本中心連絡,謝謝。※

Copyright © 2018.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Risk Society and Policy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