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詩婷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
「淨零排放」成為國際關鍵字的這兩年,許多國家、企業紛紛做出宣示,全球許多城市層級、地方層級政府也已站上關鍵行動者的位置,將淨零納入地方治理的重要議題。然而,淨零轉型究竟能否成為一場社會轉型,政策又能否透過民間多元社群的動員,落地成為日常生活的實踐?關鍵之一,就在於氣候與能源治理在地方紮根的深度。
長期以來,臺灣的地方政府缺乏完善的氣候與能源治理機制,無論法規、專責單位、跨局處整合及民間參與模式等,都在過去幾年才開始陸續建立,這使得相關政策缺乏多元的社會溝通、也缺乏從在地出發的願景思考。有鑑於此,由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和其他多個民間組織組成了「能源轉型推動聯盟」(以下簡稱能轉盟),並自2015年至今,針對縣市的能源與氣候治理進行過三次評比,在今年甫結束的評比中,我們整理出目前全國已有12個縣市設下地方層級的淨零目標,並開始逐步制定相應的自治條例與地方淨零路徑,如大力發展太陽能的「陽光電城」臺南市,也是其中之一。
臺南光電發展的成績與挑戰
臺南市在2012年就率先全國通過了低碳城市自治條例,且是第一個規定800KW以上用電大戶須履行綠電責任的地方政府,近年更成為全國大力推動再生能源的縣市之一,根據臺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簡稱:經發局)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的統計,臺南市太陽光電同意備案共1萬0292件,備案容量3.5GW,預估年發電量達45.3億度,成果為全國第一。
日照豐沛、坐擁大面積漁業養殖用地和工業區屋頂的臺南,這幾年在漁電共生專區,地面光電、工業廠房屋頂光電的發展實績,占了絕大多數的裝置容量比重。臺南市能在四年內,從1GW增加至3.5GW,除了地理、產業條件優勢外,也有賴於跨局處的行政整合,包括透過「光電聯審制度」加速行政流程、提升案件核准效率;以及透過跨局處聯合進駐成立的「臺南市政府綠能科技產業推動中心」進行再生能源案場資訊整合、鏈結產官學資源、推動在地綠能科技產業發展。
在用電大戶的綠電責任上,臺南市政府在2012年就領先全臺透過《臺南市低碳城市自治條例》規範用電契約容量800KW以上用電戶需設置10%太陽光電,根據經發局在此次能轉盟評比提供的資料,目前已有606家完成備案,執行率達93.66%,總設置容量超過151MW。此外,臺南市也參與經濟部提出的「綠能屋頂全民參與計畫」(綠屋計畫),以此為平台進行在地營運商遴選與屋頂媒合,同時另編列市府預算補助屋頂光電,以年度總金額2000萬元的經費,鼓勵農業設施、畜禽舍、中小企業與社區民眾於屋頂裝設光電,不過推動的速度與進程,就比地面型慢許多。以綠屋計畫來說,根據經發局提供的資料,截至 2022年4月6日止完成併聯戶數僅有89戶。
以上這些做法雖展現出臺南這幾年在光電發展上的積極,但也凸現了臺南的創能政策偏重在光電裝置量的提升,且策略上較強調產業端的發展與大規模地面型光電的建置。其他諸如具有公共意義與教育性質的公民電廠、結合社會福利的公益案場模式、微電網的佈建等,則少見明確規劃。而持續升溫中的七股漁電共生爭議,更凸顯臺南市政府光電政策明顯以「短期衝量」為導向,缺乏整體空間規劃、漁業產業轉型配套,且社會溝通嚴重不足。這樣的制度性缺陷,問題不只出自臺南市政府,當然也源自於中央缺乏綠能國土空間部門計畫、尚未與地方建立一套相互協調及對接的機制。
社會溝通是轉型過程的關鍵
衝得快、走得前面,就勢必會先經歷先行者需面對的磨合和挑戰,漁電共生在臺灣、在全球的發展,都仍在初期階段,包括如何落實生態保育、保障養殖漁民權益、與漁業發展及在地社區共榮,皆為尚待摸索釐清的課題,相關機制仍未完備,然而七股這幾年已身處開發壓力襲來的進行式,根據臺南市政府於2022年四月統計之數據,七股已有1,148公頃地面光電案場的備案申請,占七股全區土地面積的十分之一,裝置容量潛力合計上看1GW,已占2025年國家光電目標20GW的20分之1,且面積持續增加中,如此龐大的開發壓力,引起在地居民與青年對七股未來發展的憂慮,要求應有總量管制。
對比在案件審核、綠能產業推動的跨局處整合效率,臺南市政府在光電爭議的預防與溝通協調上,就相對缺少行政資源的投入,而僅被動扮演案件申請審查的角色,並未擔負更明確引導業者,以及主動協調漁民、地主、社區及業者間的溝通、爭議協調,建立跨局處單一窗口來提供諮詢等地方政府應負起的責任。
在地方法制上,雖有《臺南市太陽光電設施設置監督管理辦法》,但內容主要參照中央法規既有框架,針對地面光電的景觀、植栽、緩衝帶,以及籌設、擴建、施工及營運的管理訂定規範,然而內容多為大原則、較不明確的建議,對廠商而言強制性質較低,也未因地制宜針對臺南在地光電議題提出規範,譬如室內漁電共生案場之環境與社會衝擊評估與因應做法。除此之外,此辦法也缺乏對社會溝通的要求,包括業者提出案件申請前,應該於所在村里召開說明會,以及在案件審查過程就應納入外部的地方社區與產業代表、生態保育團體與相關學者,而非完工後才進行現地查核,才有助於在政策前端就做到社會溝通,減少爭議的發生。
從能源轉型到淨零轉型
臺南市地面型光電所遇到的挑戰絕非個案,從能源轉型更擴大到全面的淨零轉型過程,類似課題諸如納入多元利害關係人的決策模式、土地空間使用競合、地方產業轉型、基層工作權保障、地方生態、觀光與社區發展願景等,都勢必是全國各地接下來在推動淨零轉型時無可迴避,且將持續經歷的核心議題。
圖1:臺南2050淨零路徑。
資料來源:臺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臺南市政府預計在明年啟動將《臺南市低碳城市自治條例》修訂為《臺南市淨零永續自治條例》的修法程序,並已在今年(2022年)六月發布「2050臺南淨零路徑計畫」,面向包含能源、建築、運輸、循環經濟,核心策略則包括建築耗能改善、多元發展綠能、打造智慧城市、強化民眾及企業參與等,然而這些策略目前卻未必完整對應到具體的中長期階段目標,也尚未看到針對臺南市這幾年在推動能源轉型所遇到的在地挑戰,包括未對公正轉型、工業用電需求持續高漲等議題提出因應,以及針對不同利害相關人規劃前期社會溝通。
在明年臺南市啟動修法期程前,我們期待看到無論在淨零路徑、策略擬定與修法方向上,都能廣納更多民間力量、進行多元且深入的社會溝通,包括應讓各類工商農漁產業、在地社區、專家學者、青年等,對於臺南淨零政策的意見、對於淨零未來的願景想像,都能回饋至政策制定的過程。且在臺南能源治理行政資源相對充足、具綠能產業聚落規模、有豐沛的人文與在地社區營造經驗等優勢條件下,從能源轉型到淨零轉型的下一步,應有潛力發展出更具前瞻性,並扣合整體在地願景想像的策略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