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舜薇 中心助理研究員
從臺北市中心搭車出發,行經台2線基金公路,不出一小時,就從盆地移動到海岸,外型仿若一隻大鯨魚的基隆嶼,隨著道路的動線,流暢地滑入視野。
「淡水油車口到三貂角,85公里的海岸線,蓋了三座核電廠。」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執行長郭慶霖這樣介紹。乍聽是客觀的描述,但對於從小在這片海岸成長的人而言,目睹日常環境漸漸因電廠建設而大幅變遷,感受想必大不同於偶而造訪的外地旅客。
隨車繼續往北行,從龜吼漁港、維納斯海岸、駱駝岩到國聖埔海灘,變化多端的地景上,寫著一段北臺灣的能源史。位處核一、核二廠之間的新北市金山區,以溫泉、地質奇觀和豐饒漁業著稱,1970年代末期以來因為核電廠進駐,地方發展和自然環境受到深刻影響。近年,隨著兩座核電廠陸續進入除役階段,加上綠能先行的能源轉型政策,刺激地方人士開始思考:再生能源能否滿足社區電力需求?綠能建設如何為偏鄉社區帶來新的發展可能性?
國境最北的公民電廠
2021年9月,金山「翡翠一號」公民電廠掛錶發電。11月底,我們跟著主要行動者實地走訪,一探能源轉型在偏鄉社區的實踐。聽聞這個一年有近半時間承受東北季風考驗、一點都不陽光的地方,要做 「太陽能發電」,我的第一反應是疑惑與好奇。
「這是國境最北的公民電廠,也是核電除役後周邊社區首個公民電廠。」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以下簡稱「綠盟」)秘書長崔愫欣說。言下之意,這是一座「社會意義」大於經濟效益的電廠。
圖1 新北市金山區翡翠一號公民電廠
資料來源:陽光伏特家提供。
三年多前,綠盟與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臺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開始計畫在核電廠周邊社區,找尋適合地點,建設公民電廠。除了推廣再生能源,也象徵逐漸告別大型、集中式的核電廠後,社區有能源自主的可能性。
然而,蓋一個電廠並非易事,空間、資金,是兩大難題。崔愫欣指出,一般民眾對屋頂太陽能的認識仍然有限,擔心若出租自家屋頂鋪設太陽能板,會影響房屋土地繼承權、轉移買賣等權益,在洽談過程中屢屢碰壁。此外,東北部海岸地區的有效日照率遜於中南部,影響太陽能發電效益與售電收益,難以提供經濟誘因,找到有意願的投資人參與。
圖2 公民電廠出資人與捐款者參訪電廠
資料來源: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提供。
推動團隊在貢寮、金山一帶透過社區說明會和人際網絡尋覓合作對象,最後是金山在地人郭慶霖,找到了有意願建置綠能的「皇后鎮森林露營園區」經營者,開啟合作契機。
期盼創造地方福祉、自給自足的露營區業者
什麼樣的企業會願意參與理想大於利益的事情呢?皇后鎮森林特助郭冠雄表示,2009年起,該公司計畫在金山展店,相中目前所在這片無電塔干擾景觀的山坡園區,但地主不願輕易出租。「他問我們,來這邊做生意,能否也為地方做一些事情?」前後花費了四年與地主討論,終於以行動取得首肯,租得這片園區。
皇后鎮森林承諾幫助在地就業,並邀請在國內推廣露營活動的國立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陳盛雄教授,以「休閒、環保、生態、綠能、公益」等五大理念,規劃園區,希望創造地方福祉。
圖3 皇后鎮森林露營園區特助郭冠雄解說太陽能即時發電資訊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拍攝。
其實,皇后鎮森林老闆,有一個「打造自給自足園區」的理想。董事長林憲君最初在三峽開業,觀察到偏鄉問題,包括人口老化外流、隔代教養、教育資源稀缺等,啟發對於企業實踐社會責任的想法。
「我們很強調在地就業,現在員工八成以上是萬金石居民,也有不少新住民。」除此之外,皇后鎮森林利用週間無旅客使用的園區空間,跟鄰近國小合作開設弱勢學童課輔班、掏腰包聘請代課老師,讓下課後沒有家長接送的學生到皇后鎮森林寫功課、學音樂、吃晚餐。
另外,他們還跟附近農民協商契作,保證收購在地生產的農產與蔬菜,供給園區餐廳使用,條件是不噴灑農藥。敦親睦鄰之外,希望盡量朝向友善環境的自給自足。
紮根數年,與社區建立起好關係,但五大理念中,唯獨「綠能」 一項,因為門檻過高,遲遲未能實踐。郭冠雄說,其實最初規劃金山園區時,就想要把園區建物屋頂拿來蓋太陽能板,還刻意設計斜屋頂、預埋地下管線準備,並陸續找過多家系統商來評估。但廠商認為北海岸的有效日照率平均2.4小時,距離能夠獲利的4.6小時有段距離,發電效益低,建置成本過高,不願意投資。
群眾募資與公益捐款並行的公民電廠
有空間、卻苦惱於不知如何實踐綠能想法的露營區業者,遇上想實驗社區能源的反核團體,兩者剛好一拍即合。於是2020年7月,「翡翠一號」透過綠能募資平台「陽光伏特家」展開公眾募資,形式結合公益捐款與小額投資,前者純粹捐款,後者可獲取售電收益。
崔愫欣說,「翡翠一號」的投資報酬率跟南部案場相比,低了約1%左右,並非一般投資者的首選,[註1] 因此相較於陽光伏特家多數案子都是「秒殺」賣完,本案在平台上歷經了一個多月才完成募資目標,最終總共有109位投資者、75位純捐款人參與,整體資金需300多萬,得以在皇后鎮森林園區的兩棟建物屋頂上,設置238片太陽能板,裝置容量總共83KW,2021年9月電廠建置完成,11月取得正式售電函,與台電簽訂二十年售電合約,發出的電全數躉售。
躉售收益除了出資者可依投資比例獲得分配,其他因公益捐款建置的太陽能板,其售電收益,將全數捐給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用於能源教育、核電監督等公共或公益性事務。
資料來源:陽光伏特家網站。[註2]
既然園區想要「自給自足」,產生的電力為何不自發自用?主要原因是現行電價太低,加上露營園區一般週末才有遊客,平日白天的用電量很少,若不躉售,則發出的電力也用不到,因此以再生能源躉售價格賣給台電,創造綠電收益再回饋給公益事務,相對而言能創造更大效益。
在北部海岸地區做太陽能發電,除了有效日照時數較少,還有其他技術挑戰。例如因為距離海岸僅兩公里,太陽能板的金屬支架易鏽蝕,需使用「鋁擠型支架」,當金屬生鏽而產生氧化鋁時,可以包覆鋼構,不會脆化。另外,太陽能板角度也需考量此地的東北季風因素,以承受風壓。
「翡翠一號」營運才剛起步不久,若要完整評估發電效益,需要經過四季氣候的完整發電週期,也就是至少一年,才能歸納分析,否則在數據不足的狀況下,僅能進行預估,整體效益還有待觀察。
公民電廠象徵「從犧牲者到建立支持體系」
不論是推估或者實際收益,「翡翠一號」目前尚不足以達成「能源自主」,或者完全支持社區公益的目標。但對於反核團體和地方人士而言,這個設立於核電廠社區的公民電廠,最重要的是作為轉型的象徵意義,產生刺激反思、教育的效果,讓因核電廠建設而犧牲的社區,有機會扭轉為一個支持的體系。
例如做為地主的皇后鎮森林,按售電收益可獲取屋頂租金。依據陽光伏特家推估,以售電收益的4%計算,一個月的租金回饋約為兩千多元,用於課輔班等社區公益事務。雖然不多,但也算是一筆補貼和助益。事實上,目前吸引多數屋主出租屋頂裝設太陽能板的誘因並非經濟收益,而是隔熱,因為太陽能板降溫效果遠優於其他隔熱材質。
「支持」的基礎,或許更多是來自生產再生能源的地方脈絡與特殊意義 。「課輔班教室屋頂就是太陽能板,也有電視牆展示即時發電資訊,來這裡上課的學童,就可以獲得再生能源教育,也可以實際體會能源生產其實離人們很近,而且真實運轉。」郭冠雄說。林憲君也強調:「我們做電廠的重點真的不是錢,而是要做社會企業的事情。」
郭慶霖則期許,電廠的投資人與捐款者可以經常「回娘家」,藉由每年一度辦理能源小旅行,回到皇后鎮森林「探望」太陽能板,驗收發電成果。在他們的口中,電廠彷彿是具備生命的有機體,與所在地的自然環境、建築、人深刻互動。
回到一開始對於這個電廠的定義:「這是國境最北的公民電廠,也是核電除役後周邊社區首個公民電廠。」一個有地方特色(就算先天條件不良)、有歷史脈絡(反核的負面經驗)的社區電廠,能否扭轉大型基礎設施過去對於地方發展的負面意義,直接參與「地方感」的形塑?未來也許會看到更多有趣的故事。
[1] 為鼓勵北部案場設置,能源局訂定北部地區(苗栗以北、宜蘭、花蓮)躉售費率可加成15%。不過綜合發電效益,投資報酬率仍會略低於中南部案場。參考自經濟部能源局(2022)。〈中華民國一百十一年度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及其計算公式〉。2022/2/16檢索。
[2] 陽光伏特家「翡翠一號」專案計畫網頁。2022/2/18檢索。
參考文獻
- 王舜薇,2021/11/20。北海岸翡翠一號公民電廠實地參訪與訪談,崔愫欣、郭慶霖、郭冠雄、林憲君。翡翠一號公民電廠(新北市金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