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鉅變新視界電子報編輯室
序言:全球環境變遷下的社會科學
ISSC(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Council,國際社會科學理事會)於2013年出版了此報告,全球環境變遷下,由於人類活動所引起的氣候變遷,與生產/消費活動息息相關,現在,需要創新的政策來引導社會轉型。
全球環境變遷不僅重創了環境,也惡化了人類社會、經濟以及政治上的危機,愈加嚴重的貧窮及不平等,導致全球經歷了從未體驗過的社會脆弱性(vulnerabilities)。
此報告主題的目的,主要是促使不同領域的自然科學家與社會科學家能有更緊密的合作,並同時納入多方面的利害關係人。
社會科學研究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社會生態學(socio-ecological)和人與自然系統(coupled human-natural systems)間的動態複雜過程,並解釋全球/在地的時間與空間如何展開,從過去、現在一直到未來。
此報告主要呈現的五大目標
- 發展全球環境變遷及永續性(sustainability)的社會科學框架
- 展示某些社會科學才能呈現的特點,把不同(跨)學科/領域的觀點納入考量,並從不同的區域視角出發
- 探索/評估社會科學知識能夠如何以政策行動來改變當今危機
- 在國家、區域及跨國層級上,影響研究計畫、科學政策及補助
- 動員社會科學社群更積極地參與、領導並整合全球變遷及可持續的相關議題
全球環境變遷的複雜性與急迫性以及社會轉型
新型態社會轉型的知識生產,強調開放式的資訊與知識系統,其能夠在特定的社會生態脈絡下,促進學習合作並解決問題,迎接具體的挑戰。
來自各領域的專家必須被動員,科學家與非學術知識持有者合作,一同設計、補充,最後生產出新型態的知識(co-produce、co-design、co-implement),以如此的方式進行新型態知識的產出,開放的知識系統是科學民主化的實踐場域,且能夠藉由網路空間和新科技來促進激盪的過程。
社會科學在全球環境變遷研究中的現況
社會科學在學科界線明顯的已開發國家中,有著較為成熟的研究表現,而跨學科研究藉由資金的贊助也慢慢在增加。像是日本,在福島核災過後,日本越來越重視跨學科的合作,因為單一學科的思考方式,已然無法解決現代社會所產生的複雜問題,在已開發國家之外,跨學科的研究合作雖然依舊很少,但廣納在地民眾、非學術人員和利害關係人的參與式做法,卻在拉丁美洲及非洲行之有年,北方的研究人員也能從南方的政策參與模式中學習。
科技改變及社會轉型的允諾
社會科學可以幫助經濟學者、工程師、化學家和各種科學專業者及政策制訂者,一同腦力激盪並整合資訊、溝通想法,使得鑲嵌在不同觀點中的風險與機會都能夠一道被鑑識,使得決策視環境脈絡彈性變化,幫忙生產更具社會強健性的新型態知識,在產業及公民間建造更有效率的溝通管道,以及更為利害關係人的政策制訂模式。
當全球的氣候和環境變遷改變了整個社會,迫使人類必須面對難以相信的人為災難,為了尋找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此報告本身便作為一種動員,一個召集各學科專家、不同部門以及全世界跨領域合作的起點,並期許未來能有更多的整合型計畫,納入更多參與者一同設計解決方案。
![]() |
![]() |
![]() |
![]() |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