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勁萱 中心助理研究員
旭康漁電共生專案計畫為台灣環境規劃協會接受旭康公司,所進行提案階段「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的第三方評估。台灣環境規劃協會針對「環境面」及「社會面」進行在地的調查訪談及衝擊評估,其中訪談對象涵括在地居民、養殖業者、旅遊業者及專家的意見諮詢。為實際落實環社檢核機制,除了強調生態與環境層面的重要性,更需重視在地民眾的看法,並讓居民參與進來。因此,協會在2020年12月21日下午三點於居民平日聚會的場所七股海寮龍海宮前,舉辦「旭康七股下山子寮漁電共生專案計畫在地意見蒐集會」,藉此機會期望能向在地居民說明此漁電共生專案計畫內容,同時也希望聆聽和彙整在地居民的想法和建議。
圖一 龍海宮前廣場舉辦在地意見蒐集會(作者自行拍攝)
衝突與質疑:在地居民的意見訴說
各方不同位置的行動者皆在會議中表達想法。在地社區居民代表七股區龍山里里長王文財認為「光電板距離社區太近了」;而海寮社區居民,同時也是養殖旅遊業者的林明德於會中對光電板的回收機制、清洗和汙染等情況提出質疑,並也認為開發及施工過程無可避免的帶來對環境的污染、噪音和交通的阻礙,經歷的種種都會影響生活。
圖二 海寮社區居民林明德發言
除了海寮社區的居民外,關心漁電共生議題的利害關係人也在這個會議中凝聚,並表達對於此專案計畫的意見與提問。同為七股養殖漁民、水產養殖產銷班第11班班長楊惠欽,從水試所的漁電共生實驗結果數據,提出對漁電共生計畫可能性的質疑,並認為目前的AI智慧養殖技術所監測的數據誤差很大,強調「在地的老漁民並非不長進不採用AI人工智慧養殖,而是成本太高、效果不好的緣故」。
圖三 七股水產養殖產銷班第11班班長楊惠欽,針對水試所實驗數據提出質疑
台南市議員陳昆和亦到場表達看法。首先,他認為種電會找上最沒有競爭力的土地,如不好養殖或是價格便宜的土地種電。正因光電板的進入造成光電業者與漁民產生土地競逐的關係,使得漁民的生計和權益受到威脅。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秘書長戴子堯表達,對於「案場距離社區太近」的問題,應透過生態保留區和綠籬的設計,除了兼顧在地生活品質,也可以讓居民與案場有互動的機會。此外,戴子堯秘書長亦針對案場設施結構上的問題提出看法,內容包含「塭堤的寬度是否足夠建造光電板?加固土方的取得為何?以及光電設施支架不採取打樁而是採用筏式水泥塊設計,是否有結構不足的質疑?」。最後,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劉如意研究員基於在地居民針對水質和產量的質疑,故提問「關於水質和環境的監測,業者將會如何進行?以及案場是否有規劃做環境和生態的監測工作?並會提供多少比例的收益來進行監測工作?」
圖四 台南市議員陳昆和到場表達意見
建議與承諾的交會:在地居民的公民參與行動
針對上述的意見及提問,彙整後為五大提問:首先是如何處理「光電板和社區距離太近」的問題,其次為「光電板施工過程及光電板建置後清洗、汙染和回收」的問題,第三則為「漁電共生的可行性和漁民權益」的提問,第四為「案場施工結構」的提問,最後問題為「水質及環境監測工作的執行」。
雖然針對里長提出光電板距離社區太近的問題,旭康公司雖然沒有直接回應,但針對提問人戴子堯秘書長針對綠籬的建議,業者泓德能源表示之前的案場經驗也需要設置綠籬,並且會提供幾種方式與鄉親討論。針對光電板建置前後的影響和質疑,泓德能源表示會將影響降到最低,像是因為案場避免打樁的工程,故可以降低噪音和震動的問題。另外對於清洗的問題,泓德能源歡迎在地鄉親成立監督委員會,無論是監督或是參與洗板的工作,一同來監督他們是不是真的用清水清洗。
第三個提問對於漁電共生的可行性和漁民的權益問題,並非特指旭康漁電共生計畫內容,更多是普遍性對於漁電共生的疑問。但不可避免地這應是政府單位、光電業者以及參與其中的各方利害關係人皆必須面對和回應的問題,也可以看出漁電共生牽涉複雜的利害關係,都在這個場域中交會。針對第四個問題施工結構的提問,泓德能源和旭康漁業回應規劃是按照原本的地形,土方在案場內取得。此外,因採用不打樁的方式,所以設計規範亦須結構技師審核。最後針對監測工作,旭康公司承諾會委託第三方無論是學校或是協會進行20年監測,同時會將數據上傳雲端,並承諾可以公開監測報告。海寮社區居民林明德追問,希望不只是丟給學校或協會第三方監測,亦要有在地居民的參與,接續此意見旭康公司當場回應,正因監測也必須要有監測人員,所以或許能直接雇用在地居民進行監測。
圖五 泓德能源科技大地工程處李永清副總經理回應提問
圖六 旭康漁業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黃國良報告案場規劃
由台灣環境規劃協會舉辦的在地意見蒐集會,各方行動者都能在這個場合中表達對漁電共生及案場本身的看法。其中仍舊無法避免要處理光電一直以來面臨的疑慮,包含光電案場距離社區太近、漁電共生的可行性、漁民權益及面對光電設施的質疑等。台灣環境規劃協會陳郁屏秘書長說明,「協會不是業者也非顧問公司,因為是NGO的角色,希望可以聆聽在地意見,了解在地狀況。因協會主張的環境與社會檢核是在提案之前就應要完成,如果透過環社檢核發現有不能做的狀況,案場就有機會不通過,這是很重要過去沒有的機制。」正因為環社檢核機制過去沒有參考立基,同時需要參與者的建議和看法,在進行過程一併溝通討論、記錄和完善。對於案件和議題的提問和監督,皆是持續進行和動態經歷的過程。
圖七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陳郁屏秘書長說明及回應
在地的意見蒐集會彙集了近40名參與者,卻也深感可惜發言者多為在地頭人或是長期關注議題的專家學者,會議上無法彰顯出其他在地居民及漁民們的想法。即便如此,透過這場意見蒐集會開啟漁電共生環社檢核機制的在地居民溝通以及公民參與討論,會議彙集各方行動者的意見,並進一步思考公民參與和溝通機制的建立何以能更加完善。溝通機制的反思,除了在於能有效地溝通對於光電設施的質疑,亦是能建立更友善、更加開放的場域。健全的溝通制度設計期望可以不排除任何意見,並能使所有參與者的意見都能被訴說及納入考量,最終真正落實公民參與的精神。
各方行動者的行動與凝視──側記旭康漁電共生專案計畫在地意見蒐集會
影片提供:台灣環境規劃協會
相關資料參考:旭康環社檢核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