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更理解民眾對於能源轉型、政策工具的支持程度,臺大風險中心委託全國公信力民調公司,進行「2020 年能源轉型調查」電話調查。於2020 年4月6至10日間,以全台18歲以上的民眾為母體,共完成1,087份樣本。包含 785 份住宅電話,302份為行動電話。是近五年來首次納入手機樣本的能源議題民調,手機採樣更能觸及年輕受訪者。以95%信賴度估計,最大抽樣誤差不大於+-2.97%。現在邀請您,一起透過互動式民調釐清更多能源資訊吧!
"藍色"為2018年調查數據、"橘色"為2020年調查數據
與風險中心2018民調結果相比,顯示選擇「核能」為臺灣最主要發電方式的比例減少10.5%,認為是「燃煤」的比例則小幅減少1.8%。
實際2019年的發電結構顯示如下。
調查結果顯示,有近八成的受訪者同意政府推動能源轉型所提出的2025年綠能政策目標。
交叉分析結果發現,無論是泛藍或泛綠支持者在「2025綠能政策目標」的態度上,皆有較高的同意程度。目前政府推動能源轉型設定2025年能源發展政策目標,以「減煤、增氣、展綠、非核」為轉型路徑。尤其政府設立2025年達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的政策目標,期望達成太陽光電20GW設置目標,及離岸風電5.7GW。
結果顯示,若未來再生能源成本低於燃煤火力發電,並且成為穩定的能源之一時,受訪民眾會高度支持再生能源。
雖然從2018年發電量而論,整體太陽光電發電量成長有限,但仍舊依循規劃進程,且離岸風力及太陽光電後續成長曲線均會有所提升,臺灣達成再生能源目標並非不可能。除了再生能源發電量的提升外,也需搭配台灣電力系統的調整,包含電網彈性的需求,以因應再生能源電力輸出變化。
若臺灣未來不使用核電仍能確保供電穩定的情況下,有近六成受訪者表示不支持繼續使用核電。
根據結果發現有58.2%的受訪者在臺灣未來不使用核電仍能確保供電穩定的情況下,不支持使用核電。臺灣常在能源議題上陷入擁核與反核的思辨,但就安全、武器擴散與核廢料問題,是其作為減碳選項的限制因素,且後續核電除役也是一大挑戰。
關於將在2021年8月28日全國公投日舉辦的重啟核四公投投票意向,有 34.8%反對重啟核四,27.9%支持重啟核四,另有16.7%無意見或拒答。
臺灣從2000年的核四停建爭議,公民社會行動者在能源議題中的凝聚始終沒有缺席。能源轉型是長期過程,需提供足夠的知識背景給大眾,面對核能發展不同意見的交會,應納入公眾的溝通對話,並有透明及獨立的監督機制檢視制度。公民團體於核能議題的對抗與協作的過程,看見不同行動者相互影響,可建構強健的公民力量。
受訪者認為提升經濟成長應為臺灣政府當前最應優先的施政重點。而在推動能源轉型與未來經濟競爭影響之間的討論,本次調查顯示並不矛盾,民眾認為兩者是互補關係。超過七成的受訪者認為臺灣推動能源轉型對未來經濟競爭有正面的影響。
對照沃旭能源2017年的民調結果顯示,不論年齡、教育背景及居住國家,超過八成的全球受訪者都支持使用綠色能源。總體而論,超過七成的受訪者認為支持綠能可以推動經濟成長,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沃旭的民調結果與中心本次民調結果相符,皆認為推動能源轉型對經濟發展有正面影響。
在接受本次調查的受訪者中,有接近九成的受訪者支持「臺灣高排碳企業依碳排量收取稅費」
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永續發展趨勢,臺灣先後提出產業轉型方針,鼓勵整體結構朝向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產業發展。但臺灣"在"(刪除這個字)公有基金在氣候風險資訊揭露以及資金綠化上的作為仍相當不足,進而影響公眾的氣候認知、銀行對低碳創新產業的支持,並影響產業轉型進程。
本次接受調查的受訪者中,有接近六成的受訪者可接受因徵收碳稅調整油價。多數的受訪者可接受因徵收碳稅調整油價的作法,並以可接受上漲幅度超過3元者為最多。
由於疫情衝擊導致石油需求遽減,造成油價崩盤。為避免受到低油價影響,須以碳價將轉型拉回正軌。臺灣推動油電價格需反映外部成本,應將能源稅的討論納入政策議程之中,政府需面對能源價格問題,並藉由碳費反應外部成本,是能源轉型無可迴避的挑戰。
本次接受調查的受訪者中,較高比例認為首先應「投入輔導產業升級,降低環境污染」,以及「投入社會福利補貼或低收入戶補助等」。多數受訪者認為碳稅或能源稅應回饋的用途。
國際在能源稅推動上,重要基本原則就是不增加民眾的總賦稅負擔,國際研究亦指出稅收用途規劃會影響民眾的支持度。若以德國案例來看,政府為避免人民因碳稅提高電力及燃料價格,承諾予以民眾通勤補貼及減少再生能源附加費等,作為德國碳稅轉型提供誘因,並撐起調漲的空間。
本次接受調查的受訪者中,有近六成的受訪者願意支付較高的電價來支持再生能源。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的資料,2018年臺灣平均住宅電價為全球住宅電價第3低,工業電價平均是全球第5低。現行電價除了未能反映發電成本,更忽略空氣污染及碳排放等環境外部成本。雖然低廉的電價可以增加民眾與企業的可支配所得與利潤,但低廉電價亦削弱再生能源與節能服務產業的競爭力,且不利於民眾養成節約用電的習慣,對於臺灣長遠的低碳轉型路徑將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本次接受調查的受訪者中,有六成的受訪者接受因推動能源改革而調漲電價。多數受訪者可接受因推動能源改革而調整電價的作法,並可接受電價調整至2.7-3.0元者較多。
"藍色"為2018年調查數據、"橘色"為2020年調查數據
與2018年風險中心民調相比,2020年的結果有更多民眾願意將電價調高至3.1元。風險中心2019年出版TWiT報告認為除了應真實反應整體外部成本,並去除工業用電補貼並拉大電價級距;另一方面需要關注社會弱勢的經濟負擔情況,重視電價調整後衍生的能源貧窮議題。
本次調查的受訪者可接受提升電價的最主要原因,是為了「改善空氣品質」,其次依序分別為「降低臺灣碳排放」、「降低核災風險」、「提升節能誘因」,但仍有4%民眾表示即使這些情況下也不願提升電價。
外部成本內部化為推動能源轉型的基本要素。風險中心2018年民調結果,民眾願意提升電價的原因最多為「保護環境」,顯示在推動能源轉型過程中,需要可以反映外部成本的治理機制,重塑社會對政策的認同。於本次的調查中,「改善空氣品質」為受訪者表示最願意提升電價的原因,若臺灣電價充分反應空污與排碳等外部成本,且能源轉型政策能如實執行,可藉此重新調整能源系統與環境體制,並提升創新綠能與節能商業模式之市場競爭力。
在本次調查中,有八成的受訪者支持訂定臺商回臺投資能源效率審查制度,並承諾使用綠電。
因應臺商回流,經濟部調升2025年的供電需求預測,但面對臺商回流衍生的用電需求,行政部門卻僅以「加速用電取得」為原則,要求台電公司縮短用電計畫書作業時間。面對臺商回流用電需求,應採取積極手段,讓回流台商擺脫過去耗能式生產,讓臺灣製造業脫胎換骨。
在本次調查的受訪者中,有六成的受訪者支持對肺炎疫情紓困方案增加能源轉型要求的作法。
聯合國秘書長呼籲各國推動經濟復甦應將財政資源投資於綠色經濟上,基礎建設投資應考量氣候風險。而國際氣候智庫-氣候行動追蹤者研究顯示,雖然此次疫情可使全球排碳量降低4-11%左右,但若全球的經濟振興措施,只著眼於恢復常態,將使2030年的全球排碳量持續增長至560億公噸。唯有推動強力綠色振興措施,能讓全球化石燃料投資額度減少0.4%,增加綠色投資1.2%,方可使全球2030年的排碳量可在經濟復甦下,持續降至240-270億噸。
在本次調查的受訪者中,接近八成的受訪者支持政府在提供航空業紓困貸款時附帶減碳要求。
全球航空業占人為活動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比例為2-5%,由於預計未來航空碳排放將以每年3%急速增加,因此有些政府希望能限制飛行的排放量,無論是從航班、燃料或甚至減少餐點碳足跡上,都有賴各航空業者設定更積極的碳排減量目標;然而,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挾疫情衝擊全球航空業為由,暫緩2016年由國際民航組織(ICAO)通過的「國際航空業碳抵換及減量計畫」(CORSIA),應將目光聚焦於CORSIA的未來動態以避免修惡,讓飛航得以永續。
- 33.1%民眾認為臺灣最主要的發電方式是核能(解答為燃煤)
- 78.5%支持政府2025綠能政策目標
- 90.8%支持未來低價且穩定的再生能源
- 58.2%確保供電穩定下不支持繼續使用核電
- 73.1%認為臺灣推動能源轉型對未來經濟競爭有正面的影響
- 87.9%支持臺灣高排碳企業依碳排量收取稅費
- 56.7%接受因徵收碳稅調整油價
- 59.8%願意支付較高的電價來支持再生能源
- 62%接受因推動能源改革而調漲電價
- 82.1%支持訂定臺商回臺投資能源效率審查制度
- 59.8%支持對肺炎疫情紓困方案增加能源轉型要求的作法
- 77.2%支持政府在肺炎疫情時提供航空業紓困貸款需附帶減碳要求
依據本次調查,風險中心提出下列四點觀察:
1.能源轉型已成社會共識
本次調查顯示,對於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比例超過20%的政策,有78%的民眾支持。交叉分析也顯示,泛綠民眾有87%支持再生能源,泛藍民眾也有63%表示支持。此外,整體而言,民眾對臺灣能源轉型政策的評價提升,與2018年相比,民眾認為能源轉型政策較為公平也較有計畫性。
2.多元溝通管道方可強化公眾信任度
本次調查顯示,將近六成的民眾最信任專家學者,超過三成的民眾信任環保團體,只有不到三成的民眾信任政府部門,而政府部門更有超過三成的民眾不信任,民眾對於工商團體不信任度更超過四成。因此若需要提升公眾對於能源轉型政策的信任度,不能僅仰賴政府的單向宣傳,而是需要建立涵蓋專家學者、環保團體的多元溝通平台。
3.能源轉型願付價格提升
本次調查中,堅拒電價調整的民眾占比約在19%左右,而願意將電價調高3.1元以上(經濟部預估2025年電價在3.08元~3.39元)的民眾達到35%,相較2018年成長7%。而民眾更願意為了改善空污以及降低碳排放量支持電價提升。反映外部成本的重要機制則是推動能源稅或碳稅。本次民調結果顯示有88%的民眾支持對臺灣高排碳企業依碳排量收取稅費,亦有57%的民眾可接受因徵收碳稅導致油價上漲,且有34%的民眾可接受每公升油價漲幅達到3元,相當於每噸二氧化碳課徵1300元以上的碳稅,高於十年前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提出的每噸750元的稅額。
4.民眾支持具前瞻性的政策作為
針對「訂定臺商回臺投資能源效率審查制度」、「肺炎疫情紓困方案增加能源轉型要求」、「航空業肺炎疫情紓困方案增加減碳要求」等尚未納入政策議程的管制措施,均有六成以上民眾支持。由於階段性減碳目標達成,亟需治理創新。本調查顯示民眾支持此類前瞻性作為,故氣候與能源相關部會應擺脫行政窠臼,研擬更積極的管制措施。
基於臺灣公眾最新能源感知,以及國際氣候行動要求、臺商回流趨勢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近期國內外重要趨勢,風險中心提出下列三點政策建議,作為新一階段能源轉型政策參考:
1.建構長期能源轉型治理架構
民調結果顯示,提醒能源轉型已邁向主流,即便有不同的政黨傾向,也因為氣候變遷、世代正義等不同驅動因素,支持政府推動能源轉型政策。政府應盡速確立國家級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行動策略,包含由行政院設立氣候行動內閣;再由總統府邀集社會賢達組成行動委員會;並仿效愛爾蘭,召開氣候公民會議,厚實長期能源轉型政策的社會正當性,共同訂定更上位的「氣候變遷法」。
2.把握綠色振興契機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各國紛紛提出紓困方案或振興方案,各國際組織領導者如聯合國秘書長、國際貨幣基金主席、歐盟主席等也不斷呼籲投資綠色基礎設施,並要求企業提出長期減碳承諾,這應是各國規劃振興方案時應遵循的準則。政府應仿效國際做法,針對大排碳源提供的紓困方案,納入減碳要求,讓企業度過難關之際,亦可提升其綠色競爭力。更應慎用即將進入立法院審查的前瞻基礎建設第二階段預算,將其作為臺灣綠色振興方案推動基礎,方可掌握臺商回流供應鏈重整以及全球氣候行動兩契機,積極推動能源轉型。
3.推動油電價格反映外部成本,將能源稅納入政策議程
但面對此議題,行政院雖於臺灣永續發展目標中承諾於今(2020)年完成推動能源稅的政策規劃與配套措施,但根據了解,財政部並未有採取具體行動,僅有環保署表示將比照空污費研擬碳費機制。若蔡英文總統願意履行其競選時對青年表示將好好面對氣候變遷議題的承諾,面對能源價格問題,並藉由稅費反應外部成本,將是其能源轉型政策不可迴避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