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戴興盛 教授
Image by marcinjozwiak from Pixabay
隨著科學界對於溫室氣體排放及全球氣候變遷的研究,人們應當理解,全球可以將氣候控制在某個系統狀態(如升溫攝氏1.5度)的剩餘處理時間,已日益緊迫。而對臺灣而言,在2020年這個時間點上,若我們真的有決心進行必要的能源轉型工作,這個急迫的狀況到底意味著什麼?
根據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所提出的《鉅變臺灣:啟動長期能源轉型》報告,報告中將臺灣能源轉型所亟需的政策組合清晰地分析並羅列出來,當中包括:參與式治理革新、外部成本內部化、建構永續電力市場、地方能源治理、確立工業節能優先、啟動綠化資本流。無疑地,這些都是重要的基本工作,一個完整的能源轉型政策也需要包含這些要素。然而,我們也必須問,在這些政策組合中,是否有哪些政策是位居關鍵軸心的地位,若它有所進展後,可以明顯帶動其他政策;且若缺乏這項政策,那麼幾乎可以確定不可能達成有意義的目標,例如將氣候變遷控制在一個可以接受的程度之內。
在臺灣現實的政治社會脈絡下,我們還必須了解能源轉型目前的進展。而當前執政黨在其第一個四年的能源轉型工作中,主要集中在再生能源的發展上,而在這方面尚的確獲得一些進展,但這些主要是聚焦在能源轉型的供給面上,在需求面管理部分,除了部分小尺度的節能政策外,基本上並無明顯的進展。事實上,針對此現象各界也都清楚知道,若沒有積極的控制能源需求面以及其所衍生的排碳問題,臺灣不可能僅依靠提高再生能源的供給來解決所有問題。但各界也可以輕易理解,為何任何一屆政府均不敢碰觸需求面管理的根本工作,因為這是政治上最大的難題,任何一個主政者幾乎注定(至少在中短期內)會為此付出龐大的政治社會代價,因此多年來始終沒有任何進展。
我認為需求面管理的根本關鍵性工作在於碳稅,例如,若我們希望推動工業節能,乃至於民生領域全面性的節能,這些工作均需要各類之技術、制度、經濟、社會創新,創新工作固然可以透過各類鼓勵政策勉力推動,但這些創新若遇上低能源價格的問題,在缺乏經濟誘因與產業機會上,或是產生後因英雄無用武之地而遭到擱置。因此,一個可以符合外部成本內部化原則的能源稅便是解決問題的核心。但碳稅或廣義的能源稅之所以寸步難行,其根本問題在於政治社會障礙。然而無論如何,碳稅問題必須處理,因為它位居所有重大政策工具的核心,若沒有碳稅將外部成本內部化,整個社會都將持續缺乏節能的誘因,各類創新之社會經濟行動將無以展開,整體產業與社會也無法轉型至低碳甚至無碳社會之理想。
因此,臺灣從政府、學術界、產業到公民社會,所有關切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進程的人們必須體認,我們固然可以專注在自己專長或有興趣之領域,但在考慮臺灣中長期減碳的路徑圖時,應將討論焦點集中在以下議題:我們如何推動有意義、在內涵上足以在特定時間點(如2050)達成零碳目標的碳稅?
筆者呼籲臺灣各界必須設定一個類似上段所述的策略性目標,然後策略性地將主要心力聚焦在實現這個目標上。我們理解實現這個目標的障礙與艱困程度,但正也因如此,這個工作需要動員臺灣社會各界的力量,去建立廣泛的倡議與行動聯盟,而後目標一致但協調分工地去進行社會溝通、知識建立、政策建構、政策遊說、立法過程等工作。
我們也必須理解,在推動碳稅的過程當中,不能僅考慮環境目標而以強烈的手段推動,這類作法終將遭致社會嚴重的疑慮及政治社會抵抗而失敗。對此,主要的能源轉型領先推動國事實上已經有豐富的經驗,臺灣應該要參考這些經驗。例如,充分考量政策工具的社會、經濟層面影響,並從一開始就以完善的配套措施,降低政策對弱勢群體的影響,甚至透過論述、政策建構去營造對弱勢群體有利的變革條件,如此的公正轉型過程,不僅符合倫理準則,也是實際上得以實踐目標的手段。甚且,我們也應參考能源轉型先進國的經驗,但臺灣本土在建立重要制度變革的經驗,更應該作為討論的基礎。例如,全民健保是如何說服各方權益關係人,進而建立制度並逐步修正制度的?這中間應有極為珍貴的本土政治社會操作經驗,可以提供其他議題參考。
另外也考慮到目標在實際政治上的艱困處境,我們在制度設計上應盡可能考慮在中長期間,分攤不同執政黨的政治社會成本。例如,與其在短期間(如五年內)完成外部成本內部化的目標,卻因政治阻力遲遲無法推進,不如透過凝聚社會共識,以漸進方式將其時程延長至社會可以接受的程度,使得社會與任何執政者均不需承受劇烈變革的短期巨大成本,獲得較長之調適期。如此的作法,或許可以協助降低政治社會阻力,從而更早實現引進碳稅制度的目標,並更早展開臺灣整體轉型的工作。
總結而言,我主張臺灣社會各界應該凝聚共識,設定引進碳稅的這個關鍵策略性目標,並以現實的角度去思考如何盡可能降低實現這個策略性目標所產生的政治社會阻力,甚至可以透過制度的設計,去反向提高(至少相當部分群體,例如中低所得民眾)國民接受碳稅的意願。這是臺灣在面對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的艱鉅挑戰時,所應具備、且務實的策略性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