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曉昀 中心助理研究員
?閱讀文章並搭配影片服用更有效喔~
2019年八月正逢莫拉克風災十周年紀念,屏東縣與高雄市等地方政府舉辦各系列紀念活動,許多報章雜誌也紛紛追蹤報導,總統與各縣市首長亦巡視重建情況,許多資訊喚起了我們悲傷的記憶,也再一次的提醒我們不可忽視對大自然力量的反撲。然而十周年過去了,我們從中學到了什麼,又改變些什麼?期望透過本文的案例讓更多讀者知道,氣候變遷之影響正一步步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若我們不積極保育與防範,未來只會加劇災害的發生,而許多地區已成為氣候變遷底下最直接的受害者,被迫轉型的腳步加速,接下來就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屏東林邊地區的改變吧。
猶記得去年踏上屏東縣林邊鄉時,在緩慢的區間車上就可觀察到偶有太陽能板佇立於屋頂與魚塭地上,在烈陽的反射下綻放出耀眼的光芒,馬上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當抵達屏東縣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辦公室時,亦發現附近的太陽能園區與整個生態園區形成了一種維妙維肖的關係。一身輕便服裝從診所趕過來接受訪談的屏東縣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以下簡稱林仔邊協會)陳錦超理事長,從小到大生長在林邊的他,雖然本業是個牙醫師於林邊開立診所,但始終心繫著要如何為自己家鄉付出並為國土復育而努力。為了我們的專訪,他特地將門診時間排開,熱心地與我們分享了許多推動的心路歷程。時值二○一八年底選舉前夕,一句:「真的很多人對綠能還是不懂,許多以訛傳訛的言論,觀念要把它導正回來真的好難!」是他的開場白,道出的是整個推動過程的辛苦與無奈。
屏東的產業轉型
林邊鄉位於屏東平原,該區為林邊溪及其水系支流沖積而成,全鄉地勢平坦,坡度不及千分之一,因此水流較緩、不利排水,且該區境內約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高度低於海平面,嚴重影響著農作物成長及地方發展。過去林邊一向以「蓮霧之鄉」的美名著稱,近年來卻有許多太陽能光電板廠商進駐,兩個截然不同的產業,讓人很難去聯想這之間的關聯性,而這一切改變得從林邊的產業作物開始談起。六○年代,臺灣商業化鰻魚(日本鰻)崛起,雖然養鰻事業投入成本高,但其帶來的利潤豐厚、利益誘人,因此有許多蕉農將農地轉變蓋魚塭,養殖鰻魚的人口趨之若鶩,鰻魚也為臺灣賺取了大量的外匯,繁榮了農、漁村經濟。此時,經濟繁榮的背後也是得付出許多代價,尤其是環境成本,由於鰻魚屬於高密度養殖魚業,為維護水質常需大量抽取地下水,據報導指出其需水量每年約三十三至三十五萬公噸/公頃 ,養殖漁業中高居首位,因此被視為造成林邊鄉地層下陷嚴重的原因之一。爾後亦養殖草蝦等其他漁作物,而長期超抽地下水速度遠不及自然地下涵水的補注速度,原先地勢就較為低平的屏東林邊地區,有許多地方海水入侵,導致水質惡化、地層下陷嚴重,土壤鹽化、屋子低於地平線等特殊現象,一九七二年至二○一二年,這四十年間地層下陷了三‧四一公尺,形成林邊的特殊奇景,雖然近年來屏東林邊地區仍可靠蓮霧、檳榔、椰子等高莖植物維生,特別是「黑珍珠」蓮霧,屏南林邊、枋寮沿海地區因為土質特性及其鹽分含量使許多漁民也改種起蓮霧;但土地已不利耕種,更沒有多餘的水資源給予發展漁業,成為地方居民與政府須面對的嚴重問題。
二○○九年八月八日,中度颱風莫拉克(Morakot)重創臺灣中南部,外圍環流引進的西南氣流長時間留滯帶來強降雨,林邊溪河道淤積,加上出海口高潮未迴水,且漂流木阻塞,林邊溪水位高漲,兩岸堤防溢堤與潰堤。而林邊地區因地層下陷嚴重,排水系統原先就難以消化集中且強大的雨量,需靠防水閘門、抽水站及時反應,然許多電信機房與發電設施也遭洪水淹沒,發電設施無法發揮作用將水抽出,對外通訊也近乎失聯,某些低窪地區淹水多達四十五天,部分居民們過著沒水沒電的生活長達一個半月,所幸無人傷亡。一個中颱的威力使得當時的林邊鄉有許多區域淹水深度達小腿肚,低窪地區淹水高度更達兩層樓高,六千多戶泡在水中、近萬人受困,被認為是臺灣島嶼百年來首見的大水災,更是讓許多人難忘的父親節。
同年立法院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由當時的行政院院長劉兆玄宣布二○○九年為再生能源啟動元年,但即便法案通過也並不代表臺灣邁向新的里程碑,因為許多行政單位並未接觸過再生能源,更不知從何做起,加上恰巧同年遇上八八風災,自然環境的影響比過往更加嚴峻,再生能源舉步艱難。在原先地理環境較為脆弱的屏東地區,人們強烈感受到災害帶來之影響,莫拉克風災僅是警示中的一部分而已,未來可能要面對更多這樣的問題發生。身為當時地方首長的曹啟鴻,在災害中看到一絲新希望,更深知災難是迫使我們加速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時候,「機會來了! 不立即行動,更待何時?」因此將原先「耗水耗電」的養殖漁業產業轉型成「養水種電」之理念,促成在地產業轉型掀開新的一頁,也為區域性能源轉型開出第一槍。
圖一、屏東縣林邊鄉養水種電(攝影:梁凱芸)
綠能下的生態圈形成
屏東強烈的日照時數成為發展太陽能發電的優勢,因此當時屏東縣政府在曹縣長的帶領下,組成「綠能推動小組」,人數不及十人,透過配合經濟部公告之嚴重地層下陷地區,與行政院所核定「以國土保育為先之區域重建綱要計畫」災區重建範圍,並考量台電電網併聯與太陽光電產業進駐所需土地之條件等因素,縣府大力推動太陽能光電發電設施引入,經篩選可施作土地擇定屏東縣林邊鄉、佳冬鄉沿海地區,規劃近二十四萬百萬瓦(MW)的太陽光電裝置容量,做為第一階段試辦計畫,在當時是台灣綠能打頭陣的縣市。
圖二、101-107年各縣市太陽能裝置容量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彙整)
而曹縣長表示在當時推動綠能充滿各種挑戰,除了跨部會的整合與法規層面的突破外,要讓民眾接受綠能觀念更是需費很大的功夫,因此結合在地NGO構成教育示範區,讓民眾更進一步了解綠能與環境的重要性。
每個地方在構成電廠時,勢必得考量當地的生活習慣、生活習俗與環境等,屬於因地制宜的政策,任何區域綠能推動可以是三生共存的概念,即「生態、生產、生活」。就林邊光采濕地來說,屏東縣林邊仔文史保育協會陳錦超理事長就以以下之想法作為該地之出發演。以生態來說,以涵養地下水分為主要思考,給予土地充裕的時間復育,並在最低度干擾環境的狀態下進行。在光采溼地園區內,透過潮差引進海水,與利用魚塭排出來的廢水,透過溼地的生態做天然過濾與淨化,以在地原生蘆竹、海雀稗與紅樹林這類莖節具有通氣組織之水生植物,形成造陸攔沙的效果,打造陸域生態;而太陽能板下方規劃出自然生態養殖區域,透過放養蝦苗攪動底泥釋放出沼氣,再放養水針仔等廣鹽性高的魚種,來平衡水域中貽貝類與藻類,建立起富含有機物質的自然食物鏈與生態圈 。幾年下來,透過動物性及植物性水淨化,可見紅樹林林立,白冠雞、小水鴨與鳳頭潛鴨前來造訪,為整個生態物種帶來多樣性,猶記得拜訪時常看到候鳥棲息與在附近盤旋,為呆傻佇立在那的太陽能電廠注入了新活力。
其次是生產,善加利用屏東優勢的日照時數,於不利耕作土地或空閒土地上方建造高架式或浮動太陽能板等,於有限的範圍裡創造發電最大效能。雖然目前仍有許多技術性與整合方面的問題有待解決,但未來區域性的電網建立或甚至是公民電廠等企劃,也可參考這樣的案例建議;而生產可不僅著重於電力部分,太陽能板底下之土地或魚塭,更可有被二度利用的機會。為此,曹縣長曾多次召開會議邀請不同領域的農委專家、漁業專家學者一同參訪光采溼地,並找出適合耐陰的農作物,使土地產值擁有最大的效能,又或是適合養殖哪些水產。除光采溼地園區中可見高架型太陽能棚架下種植許多適合半日照的植物蔬果外,更可見飼養牲畜的牛棚及雞舍,讓土地利用發揮最大產值與效能。
圖三、太陽光電板下種植作物(攝影:梁凱芸)
最後是生活,除了在生態友善的環境下從事生產外,理事長認為這更是生活的一部分,透過與居民間的互動或是外來的觀光客等,帶領不同年齡層的朋友們認識生態、認識綠能,這是工作室的重要使命,協會官網中有著一段文字:「如果現在我們努力,為國土復育盡力,從落實環境教育看顧家鄉土地,未來我們不會後悔。」斗大的字眼與堅定的語氣,是一群熱血的地方文史工作者對家鄉滿滿的關懷。為讓環境與綠能教育向下扎根,協會不定期舉辦各種培力活動與工作坊,讓許多民眾們可以更進一步的瞭解生態環境與發展綠能的必要性。這樣子的教育場合,一來可以推廣綠能教育,更可以增進社區間的凝聚力與互動關係,甚至外來觀光客也可以感受到在地社區的溫暖。理事長認為,一旦有參與的經驗與瞭解後,阻擋或反對綠能推動的力量就會隨之降低。屏東縣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辦公室擔負了這個重任,除了得以成為居民周末聚會場所,也是許多在地學生或外地學研團體戶外教學的好去處。此外,理事長也認為美學應當融入在生活的各個角落,因此當初在設計光采溼地時,找來了景觀設計專家,考量環境生態去做規劃,亦有在地藝術家就在地環境議題,創作富含藝術與環境省思的公共藝術作品,並與許多國外學者交流分享經驗,才得以打造出今日的光采溼地。
圖四、於太陽能板下畜牧(攝影:梁凱芸)
賦予爛地新光采
時至今日光采濕地教育園區從原本的淤泥爛地,變成林邊地區觀光教育熱點,吸引過參觀的人次超過萬人,更有許多日本、韓國及他國之NGO團體與官員前往參觀取經,了解如何將不利耕作地重新打造並與綠能結合。然而看似美麗的光景,依然受到現實層面的衝擊,近來因地方租金問題被部分開發商利用,連帶原先不利耕作地價值隨之翻漲,漸而影響地主出租土地的意願;此外,亦受大環境些不利因素影響,如:地方政治派系、公投後的價值判斷與社會輿論壓力等,綠能產業發展受到打擊,無論是對曹老師或協會來說,都是極大的挫折。確實在許多在國家推動再生能源時都有遇到土地開發問題,有待更強烈的全民共識與凝聚力,並有政府強力的政策作為後盾。
然而,從此案例可見從原先因為受氣候變遷與後天人為因素造成的地層下陷問題,讓整片的淤泥爛地被再次賦予生命,不僅讓它有被二次利用的價值外,有讓土地有休養與復育的時間。我們該去好好省思的是氣候變遷迫在眉睫,若不從根本性問題積極著手,及思考對應的調適措施,只會有更多非預期的悲劇發生。而這樣的故事有待社會更多的支持,讓執政者有更多的壓力,及更多民眾有參與能源的機會。
備註
文章內容擷取至《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困境中的曙光:屏東地區能源轉型策略〉一文,詳細內容請參閱《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或於各大通路購買。
相關連結
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
八個臺灣能源轉型先驅者的故事

★首部提出臺灣能源問題必備的框架與系統性思考
★八個先驅者案例,能源轉型下的未來生活
★一冊讓全國人民回歸理性、建立共同認知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