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喬琪 中心助理研究員
?閱讀文章並搭配影片服用更有效喔~
氣候能源治理、城市先行
城市的發展及人類活動急速消耗許多資源,在便利生活之餘也造成環境急遽變化,若不朝著永續發展規劃,城市將持續大量仰賴外界資源與能源提供以支撐發展,如同寄生般地存在於地球。臺灣在能源治理上,是由中央集權逐步調整至中央與地方政府共同關注,中央投注於縣市的能源政策規模與經費,與過往相比也逐年擴增,由2015年的「智慧節電計畫」至2017年「新節電運動」,計畫時程及經費規模都比過往更長遠且具規劃性,各縣市在經費無憂之餘,是否已具備足夠的治理能力以規劃因地制宜的能源治理策略,無疑是目前各縣市面臨的課題。
新北市過去以來積極推動氣候調適及能源轉型策略,成果受到各界肯定,不僅2016年贏得能源局舉辦的「全臺縣市節電競賽」冠軍,2015年與2018年也獲得能源轉型推動聯盟「全臺縣市能源政策治理評比」冠軍。新北市能將過去中央主導、地方配合這種被動式的能源規畫,轉化為主動出擊,當中兩位靈魂人物 ─ 地方能源推手葉惠青(時任新北市副市長)及第一線承辦者莊秀雲(時任經濟發展局綠色產業科股長)─ 是帶出地方能源成功治理的關鍵。
強將與能源專責左右手
地方能源轉型的推動受限於許多現行規範,然而新北市卻掙脫了束縛,將創新治理融合於政策設計,以氣候變遷框架整合能源議題,使跨議題、跨部門的策略能夠順利在新北市運行。葉副市長因特別重視綠色產業的發展,於2014年重新調整新北市經濟發展局的業務管轄,將過去著重於行政管理的公用事業科轉變為主動統籌與規劃能源政策的綠色產業科(簡稱綠產科),積極發展無悔的綠色能源政策,使新北市能源政策更具有延續性,持續利用既有資源網絡延伸創新策略。此外,新北市對於能源的重視,可由時任市長、副市長的朱立倫及葉惠青共同坐鎮指揮的跨領域能源平台「新北市智慧節電城市推動委員會」看出。因為能源問題涉及領域廣泛,牽動環境、建築、產業、教育、工務工程等部門,需要多元多方政策建議的串連。「新北市智慧節電城市推動委員會」將平行局處溝通拉至正式檯面上,跳脫了政策設計過往僅由政府部門參與的模式,以委員會平臺召集外部民間成員,讓公民及NGO團體直接參與討論,大幅提高了新北市中不同群體及行動者於城市能源轉型的推力及驅動力。
公務員因為有了局處溝通管道及民間參與,靈活運用各界協作,開啟了更活潑的政策研擬,減少行政的彈性疲乏,委員會成功協調整合各局處情形,也在會議期間瞭解各局處目前遭遇困難,使治理量能集中並放大。葉惠青點出,「當時在新北市任職時,可以感受到新北市這個城市的創新能力是夠強的,每天都有新點子,所以凝聚力高、士氣也高!」當各局處公務人員不被守舊的官僚體制困住時,凝聚力及士氣就能夠爆發,抹去各局處的專業偏執,為同一政策目標努力。
圖一、時任葉惠青副市長與民眾進行能源對話
資料來源:新北市政府提供。
政府與庶民的多元共識
莊秀雲說「雖然節能一直存在於日常生活中,但有許多技術或政策是過去沒有做過的,政府部門需要多嘗試新的挑戰,包含新的智慧節電技術、推動民眾及商家的能源參與式預算、能源知識的教育及溝通等,應該要能夠長時間跟民眾有連結。」綠產科2015年在中央智慧節電計畫補助下,規劃了嶄新的能源政策「電癮節」,套用電影節元素,將節電與「節電癮」做結合,在市府跨部門的合作下,設計了以培育志工媽媽輔導鄰里節電為主的「媽省里工」政策,也有從小學生節電觀念下手的「節電家庭聯絡簿」等在地策略,串連了地方人脈網絡,動員在地民眾,使更多人參與新北市的節能減碳活動。
為讓節電更貼近民眾生活、更積極地行銷電癮節政策,莊秀雲與團隊特別成立了臉書粉絲團專頁─新北電癮節,將能源專業用語結合鄉民用語或時下熱門議題,並與圖文作家合作,將節電拉近民眾生活,進而改變大家的行為,所以當時想到臉書是很好發揮的平臺,透過臉書成為網友的好朋友,可以慢慢將節電深入到生活裡。「能源政策最重要的角色一定不是公部門,而是民眾」莊秀雲說,2015年起新北市綠產科更開始從社區出發,將節能政策逐步深化至不同群體,由社區節電參與式預算、服務業參與式預算開始,最後延伸出節能好店計畫,讓新北市的節能政策,不是只停留在獎勵補貼,還創造出全民參與、與不同行動者間的政策設計激盪。
在每年逐步擴大的政策設計中,莊秀雲意識到社區民眾對新北市政府的政策支持深刻影響她,民眾熱情的回饋讓她在設計能源政策時,有更多更具體且貼近生活的想法,也讓推動節電政策時不僅只是節電,還創造其他意想不到的意義,讓新北市成功以節能、產業為中心,使節能意識凝聚,活化了地方民眾及場域。
能源轉型的草根力量
成功的地方能源轉型要重視民眾參與及庶民智慧,葉惠青強調,「因為能源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要把地方節電的草根民主意識挖出來!」新北市在智慧節電設計上,以參與式預算、公民論壇、能源對話來激發最草根的節電民主意識,讓節電由下而上,形成一個生活習慣。莊秀雲表示,「在辦理參與式預算後,我們發現庶民的智慧對於城市發展的重要。城市的政策規畫需要有市民一起想像新北市未來會是什麼樣子,才能夠研擬更實際、更貼近民眾的能源政策。」2018年綠產科規劃了區域能源計畫,與蘆荻社區大學合作,培力民眾成為主動行動者,「我想要讓能源政策規畫不再只是對話,希望把民眾變成培力過程中共同的推動夥伴,讓民眾瞭解自己居住地區的能源特性、再生能源天然優勢及能源消費狀況。但在培力過程中,我們發現其實很多民眾都沒有在看電費單,因此我們的第一步就是讓民眾看懂電費單,再由民眾去教鄰居看懂電費單,進而學習家庭用電及節電資訊。」有了這樣的經驗,莊秀雲能夠從民眾經驗、知識累積過程中,再獲得更多回饋,進而針對不同區域設計因應的對策。當政策需落實地方時,經常與當地情形產生極大的落差,身為第一線的公務員,在僵化的政府體制中,找到重新創造政策價值的施力點。例如在社區經驗中,藉由民眾蒐集在地的能源資訊,擾動平常不會觸及到的民眾,使政策推廣更容易被接受,也在政策研擬前不斷修正最適合當地的實施重點,讓公務員與民眾間的羈絆減少並且能夠互相學習、成長。
圖二、時任經濟發展局綠色產業科莊秀雲股長
資料來源:作者陳喬琪提供。
瓶頸與挫折
在數字治國的公務體制中,長官都希望能夠看到量化的目標,有了可以量化的指標績效才能對上交代、才能與地方民意代表在議會上溝通。但數字並無法代表每個政策執行時的價值及意義。很多時候,在地政府與民眾培力是需要花很多時間的,若以既有制度來評斷培力民眾,是不會有量化數據的。當議員需要看到實際指標以做為政策支持考量時,如果還想要做有靈魂、有溫度的節能政策,需要想辦法尋求平衡,花更多心力另外設計政策亮點,同時滿足公務體系的績效要求,也能執行自己想要推動的政策,讓創新的政策靈魂及計畫價值不至於被守舊僵化的數字遊戲抹煞。
再者,對地方政府而言,少了中央政府補助,自籌款大多只能用於補助設備的汰換,在其他能源政策的推動上是無法持續滾動的。因此若未來中央對於節能或其他能源的政策轉向,地方政府就得尋求其他財源。2014年時,新北市以「民間融資提案制度PFI(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執行節能路燈汰換計畫,以民間企業參與公共建設服務方式,共汰換十八萬盞水銀燈及高耗能路燈,大幅降低了汰換設備時可能的風險損失,也有效減輕財政負擔。這次合作成功地強化地方政府與企業的夥伴關係,也讓新北市每年碳排放減少、也節約了用電量。
最後,能源規劃政策時重要工具之一:地方用電資訊。地方政府在研擬能源政策需要索取相關檔案時,經常會遇到個資問題,讓台電無法提供相關資料。少了關鍵資訊,使得在地用電政策難以規劃。在地方能源發展中,少了關鍵資訊,就有如少了一塊拼圖,無法勾勒完整地方能源藍圖。
能源轉型=社會轉型
城市的能源轉型正在國際上發生,臺灣地方政府在全球化及全球暖化的雙重風險下,勢必得重新思考在地能源脈絡及治理。城市既為能源的潛在生產者也為消費者,地方政府必須脫離過去消極管理的能源治理,跳脫固有體制,提出創新積極的綠能發展管理。新北市在能源治理議題上,除行政體制有個強力領導及願意拋開舊式思維的基層公務人員外,還有具有向心力的跨領域組織,讓新北市能源治理能夠不斷進化、自我成長,透過不斷的碰撞與激盪,讓城市的治理思維創新。
跨出新北市,臺灣各縣市都具備非常高能量的能源轉型潛能,只是尚未系統性發展。能源過去以來被視為高高在上的專業領域,實際上能源就是生活的一部份,也具備跨領域特質,因此地方基層承辦的能源知識及專業是可以被培養的。對比新北市,南、東部地方政府在初始地方能源業務辦理上,相對是缺乏資源的,中央政府可針對於此投入相關資源,讓無論基層公務人員到地方民眾,都能夠受到能源訓練及學習能源知識,以加速能源的地方治理。
雖然在地居民、產業或NGO等,在社會體制裡比起地方政府來得有彈性、有推動改變的動力、促成轉型的量能更強,但能夠改變地方資源及政策框架的,還是地方政府。藉由地方政府與企業、民眾間的合作,激發能源轉型草根意識,使能源轉型不只是能源治理的轉型,還可以帶動整體城市及社會的轉型。
備註:
文章內容擷取至《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有環保靈魂的公務員們:新北市經濟發展局綠色產業科〉一文,詳細內容請參閱《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或於各大通路購買。
相關連結
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
八個臺灣能源轉型先驅者的故事
★首部提出臺灣能源問題必備的框架與系統性思考
★八個先驅者案例,能源轉型下的未來生活
★一冊讓全國人民回歸理性、建立共同認知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