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家緯 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節能優先的轉型對策
因應氣候變遷是驅使全球推動能源轉型的最主要動力,但提起減碳時,多數人都會想到太陽光電、風力、地熱等綠能科技,然而依據國際能源總署的分析,再生能源對於全球達到減碳目標的貢獻度約為36%,但節能的貢獻度則為39%,為占比最高者。節能不僅是減碳的關鍵措施,從省一度電就等於發一度電的角度來分析,節能也是最便宜的來源。依據能源局的分析,臺灣省一度電只需花1.35元,而目前發電成本最低的燃煤發電,發一度電也要1.5元左右,況且其還會產生各式各樣的環境污染。不僅可以便宜的減碳、減空污,節能還可以帶來「刺激總體經濟發展」、「挹注政府財政」、「公共健康與福祉」、「工業生產力的提升」、「有助能源供應端的營運」、「創造就業機會」等多重效益。
為驅動全球重視節能,聯合國在2015年通過的永續發展目標中,就將能源效率進步幅度倍增列為具體目標之中,而歐盟也在其氣候與能源政策中,提出「節能優先」(energy efficiency first)的政策原則,依此訂定2030年節能32.5%的目標、每年要有3%的公有建築物進行節能修繕、提升能源效率投資等具體作為。然而依據國際能源總署分析,2017年時全球節能投資約為2360億美元,遠不及達到減碳目標所需的5840億美元,因此導致能源效率進步幅度僅達1.7%,遠不及永續發展目標中設定的3%。
將視角回到臺灣,雖然「節能減碳」四個字,大家朗朗上口,但若分就「賺一塊錢使用多少能源」(能源密集度)、「賺一塊錢使用多少電」( 電力密集度以及「臺灣人一年用多少電」(人均電力消費)等三大能源效率指標,比較臺灣與已開發國家以及亞鄰,可見臺灣每單位GDP所耗費的能源是日本與德國的三倍,是新加坡的兩倍。更有甚者,雖然在能源密集度上臺灣與韓國在伯仲之間,但若從電力密集度與人均電力消費相比較,臺灣均高於韓國,顯見臺灣在能源效率提升上,仍有極大空間。
表1、 臺灣能源效率國際比較
指標 |
2016年能源密集度 |
2016年電力密集度 |
2016年人均電力消費 |
單位 |
公斤油當量/美元 |
度/ 2010美元 |
度 |
臺灣 |
0.21 |
0.50 |
10880 |
韓國 |
0.22 |
0.42 |
10618 |
日本 |
0.07 |
0.17 |
7974 |
新加坡 |
0.09 |
0.17 |
9041 |
中國 |
0.31 |
0.62 |
4279 |
瑞士 |
0.04 |
0.10 |
7481 |
德國 |
0.08 |
0.15 |
6956 |
美國 |
0.13 |
0.25 |
12825 |
現有商業節能瓶頸
在臺灣要談節能,首先遇到的瓶頸為節能意願低落。依據台電在2015年所進行的家用電器普及狀況調查,目前住宅與小商家所裝設冷氣中,壽齡達9年以上的老舊耗電空調達到三分之一以上,僅有不到7%的民眾具有主動汰換意願,小商家有主動汰換意願的比例更不到3%。但即使是工業大用戶,願意投資的節能作為,也多是三年以內就可回收對整體能源效率提升幅度有限的公用設備。
然而低節能意願原因之一,就是「低電價難以創造經濟誘因」。依照目前的電價水準,臺灣購買高效率的商用冷氣,在未有任何補貼下,回收期將近8年,而冰水主機的回收期亦達到12年,故商家要主動汰換節能設備的誘因不足。工業大用戶上,廠商延緩節能投資的最主要因素,以設備折舊年限未到或設備還可以使用所占比例 62.6%為最高,其次為投資不具經濟效益,比例為20.8%。
臺灣服務業用電量中,97萬戶諸如便當店、文創店等小商家占比44%,而百貨公司、大賣場等1000戶大用戶占比為25%,近年服務業用電成長最快來自小商家。而此類小商家由於為數眾多,營業年限也短,故鮮少參與節能輔導。就目前能源相關行政體制規劃上,多數地方政府未就能源事務設立專責單位,導致投入服務業節能事務的行政資源無法滿足需求。
面對上述窘境,可從臺灣知名公平貿易品牌繭裹子的節能經驗,思考是否有克服現行小商家節能限制的方法。
繭裹子的能源思考
走進位於大稻埕的繭裹子門市,迎面而來的是「1% for the Planet」、「B Corporation Certified」、「TWINE Guaranteed Fair Trade」等斗大的標示,標誌著此並非一般手創與文創商店。創立於2010年的繭裹子,多年來的努力,已使其成為臺灣知名的創業典範,2017年時因提供以臺灣設計的公平貿易工藝品,獲得「Best For Taipei」企業挑戰賽的社區獎,但繭裹子對於商業與地球間的思考並未停止。
畢業於建築相關科系的創辦人楊士翔(Vinka),談起節能與環保的想法,追溯至創業前在名建築師Ben Wood在上海事務所的工作經驗。Ben Wood對環保理念相當重視,辦公室不開冷氣、鼓勵員工走樓梯,事務所承接的多是運用舊建材的老屋活化案。因此創業後在思考門市店面設計時,亦納入節能概念。於2010年與2011年於台中國立美術館商圈及台北永康街創立門市時,積極響應關燈一小時的倡議行動,在週六晚上黃金時段,繁華的街區中不畏鄰居的狐疑,推動店面關燈一小時。他表示「在跟DOMI綠然合作之前,LED燈泡能換的都換了,不單是為了節能,很現實地為了電費考量」,雖然初期投資成本高,但後續省下的照明費用,及因為LED發熱量較低省下的空調費用,非常可觀。
2017年時,Vinka接觸到「B型企業」的概念,進一步從針對企業內部的公司治理、員工照顧、環境友善、社區照顧和客戶影響力等五大面向檢視繭裹子還可強化之處。而B型企業在環境友善面上,邀請受評鑑的企業需提出其節能承諾,而繭裹子就訂定節能15%的目標。「就是傻傻的,我們覺得好像可以以減少,在還沒上一系列課程之前,就覺得為什麼不能達到這15%的目標」。但訂定目標後,才發現其對於能源不夠認識,無法找出門市的節能潛力。因此找上了DOMI綠然並以節能服務為主軸的社會企業,協助其規劃具體節能行動。
圖1、繭裹子的創辦人Vinka(右)、Liz(中)與節能夥伴DOMI綠然創辦人Tammy(左)
節能工作坊,提升能源識字率
Vinka強調「設備改善只能解決一部份的問題,關鍵還是在於使用者行為。」因此與DOMI綠然的合作,挖掘節能潛力。兩者間的合作方式,並非單向委由DOMI綠然派人逐一審視店面,提出節能改善建議,而是規劃了一系列的節能課程與工作坊,邀請辦公室與門市的工作人員共同參與,討論具體節能策略。
DOMI綠然首先設計了設備盤點表,請繭裹子的工作人員逐一檢視辦公室與門市的電器數量、耗電功率、使用時數等資訊。基於盤點結果,估算各空間過往的電力使用流向,如非夏季時,「茶水間設備」用電佔了辦公室平均月用電量達 60%,而一般店面則是以照明耗電量最高。但為更精準的掌握用電情形,DOMI綠然進一步於門市與辦公室安裝「零碳員」的智慧電錶,掌握逐時的用電情形。
而於工作坊中,則逐一討論用電數據與空間使用習慣間的關聯性。如針對某門市的用電曲線,與參與工作坊的同仁討論「下午1點店面仍是營業狀態,是什麼原因使電量降低了?」、「傍晚6點後用電量下降的原因是什麼?」、「關店後,距離零耗電有段距離,有沒有辦法更低?」等問題,藉此提升員工的能源識字率,並進一步研擬節能改善行動。
如首次工作坊後,發現「茶水間設備」中的冰櫃、商用熱水壺、商用咖啡機等耗電量極高,共同討論過後,立即停用冰櫃,與改變熱水壺與咖啡機的使用習慣。相較於過往一進辦公室,就打開熱水壺與商用咖啡機開關,現在員工會確認若有多人想要喝咖啡時,才會打開咖啡機,藉此降低咖啡機待機期間的電力。藉此快速讓整個辦公室未包含冷氣時的耗電量降低一半以上。
除了前述立即可藉由改變行為達到節能成效的行動,DOMI綠然進一步協助繭裹子依據節能設備的回收期與技術難易度,規劃入門、進階、高階三階段的改善計畫。入門指的是加裝空氣簾避免冷氣外洩與改採用LED照明等,進階的則包括可增進空調效率的循環扇,高階方面,則是預算需求較高的汰換低效率冷氣。
圖2、定期能源管理報告書中逐一分析各空間用電
多管齊下的節能改造
繭裹子採取的措施包括空間改造、設備汰換與員工用電行為的改變。空間改造方面,藉由檢視用電資訊,發現辦公室中原本工作空間西曬嚴重,導致空調耗電量高,旋即將該工作空間改為會議室,減少使用頻率,降低耗電量。而繭裹在大稻埕的店面,是租用老房子,因此在節能工作坊的過程中,也討論如何改善老屋的隔熱,參採DOMI綠然建議,藉由加裝窗簾,避免因日曬增加空調需求。但在空間改造過程中,具有建築背景的Vinka與Liz也有出乎意料的發現,如原本在店鋪中均保留自然通風的孔洞,卻造成冷氣外洩,反而需要重新進行店面改造。
設備方面停用了冰櫃、熱水壺、改變咖啡機使用習慣後,繭裹子亦規劃提前汰換其能效較差的空調。Vinka自承由於開店初始,對於能源認識不足,故當時購置的冷氣並非最具效率的。但現在為了要達到設定的節能目標,提早將方才使用三年左右的冷氣汰換掉。惜物的Vinka,面對此提早汰換的決定,對於要額外支出的費用並未有太多遲疑,反倒是思考提前淘換冷氣,是否無形中會造成資源的浪費,而若將新冷氣製造過程增加的碳足跡納入,提前淘汰低效率電器的決定真的對地球有益嗎?
但繭裹子對能源的思考,不僅停留在創辦人的腦中,更藉由一系列的工作坊,讓所有員工一同面對能源議題。因此各分店的員工則共同就其使用空間,訂出節省10%~30%不等的節能目標,亦對燈具與冷氣等用電設備制定節電公約,如適時調高溫度(外出用餐)或減少使用時間(延後開/提早關),大幅提高共同參與的團隊決心。Vinka強調「那個規範(節電公約)不是由我們(創辦人)來寫的,若由我們(創辦人)寫,則只是種公司政策,我叫你做,但各個員工提出其可以做的行為,是由下而上的方式,而不是由上而下的方式。」「現在只要離開一個空間,沒有關燈的話,另一個人就會去唸他,即便是我們(指創辦人Vinka與Liz)都會被唸」。而Vinka與Liz更設計了將省下的電費作為動保與環保捐贈基金的誘因,鼓勵員工投入節能作為。
由於每個分店都設置了「零碳管理員」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可掌握各分店用電數據,Vinka表示「將用電數據公開出來,促成各分店各自了解,討論面對的問題。」如就發生店員搬東西時,不小心壓到冷氣遙控器的開關,導致冷氣開整夜,發生這種事情後,就提醒各分店需要冷氣遙控器妥善收好,避免這類事情。
節能行動者網絡突破瓶頸
臺灣現行節能政策推動上雖遭遇「節能意願低」、「政策工具管制成效不彰」、「低電價難以創造經濟誘因」以及「行政資源不足」等瓶頸,但從繭裹子節能行動者經驗中,則可看到許多突破障礙的創新思維。
首先藉由改變「能源」在企業經營中的定位,提升節能意願。繭裹子從「為了地球好的商業模式」出發,省思過往對能源認識不足,轉而積極挖掘節能潛力。再者是形塑員工節能文化。過往臺灣企業的節能瓶頸之一,就是把能源丟給環安或廠務部門的能源管理員負責,而未同步建立企業節能文化。但從此經驗中,可看到藉由一系列的節能工作坊,讓所有員工一起討論企業的節能方案,甚至訂定節電公約。另一創新思維是營造節能網絡,繭裹子藉由直接跟顧客對話,藉由參與關燈一小時與解釋冷氣溫度管控原因等方式,趁機對客戶進行能源教育。
從繭裹子的節能經驗中,可以觀察到即使是以公平貿易為核心理念的新創企業,面對能源議題時,若沒有專業的節能夥伴協助,仍無法找出節能潛力。藉由參與B型企業認證,Vinka表示「在認證過程中,其調查項目促使企業可持續性檢視企業在各面向的表現,持續進步。」相較於臺灣公部門常推出的綠色商店認證,都僅是單年度達標與否的稽核,並未促使企業持續的進步。而臺灣其他取得B型企業認證的企業,在看到繭裹子與DOMI綠然的合作經驗後,也紛紛與其接洽,亦打算藉由一系列的節電領袖工作坊,提升員工對於能源的關注。其他企業的創辦人也一同參與課程,並未將能源僅當成只是總務部門要關注的預算支出。
藉由B型企業帶來的新觀念,或許可讓臺灣未來面對能源議題時,不再只有傳統的工商大老出來批評再生能源不穩定,電價太貴讓企業難以競爭等論點。而是由在各行業中的新企業領袖,共同談著各個企業如何打造讓地球更好的能源轉型未來。面對這樣的願景,DOMI綠然的創辦人們則談到,與好幾個B型企業已許了一個「240俱樂部」的願景,其立志能影響到240萬人,相當於臺灣總人口數十分之一以上的民眾,達到轉型的臨界量,帶來新典範。
備註:
文章內容擷取至《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與地球共生的企業:繭裹子與DOMI綠然的節電行動〉一文,詳細內容請參閱《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或於各大通路購買。
相關連結
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
八個臺灣能源轉型先驅者的故事
★首部提出臺灣能源問題必備的框架與系統性思考
★八個先驅者案例,能源轉型下的未來生活
★一冊讓全國人民回歸理性、建立共同認知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