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倪茂庭 中心助理研究員
2020年5月27日,世界銀行發布最新全球碳價現況與趨勢報告:
圖1 世界銀行最新全球碳價現況與趨勢報告亮點
全球碳價多納管10億噸排放,碳價水準則仍有待提升
2020年,全球碳價約管制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之120億噸CO2e,佔比從去年的20%成長至22%,增加了10億噸的管制排放量,主要的貢獻來自:
- 加拿大:2019年加拿大聯邦政府的全加碳價制度(Pan-Canadian Pricing on Carbon Pollution)正式生效,聯邦的法定要求下,各地政府依法有最低的碳價規範義務,包含化石燃料費底價規範與排放標竿訂價制度(Output-Based Pricing System, OBPS,即加國的排放交易制度)。其讓全加拿大強制適用碳價。
- 墨西哥:2020年1年啟動示範ETS機制,涵蓋墨國37%的排放放,為首個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區的碳排放交易制度。
- 德國:2021年將填補歐盟排放交易制度外的碳價漏洞,即運輸與建築部門下,將施行德國國內的排放交易制度。
全球碳價水準上,仍可見相當的差異,從每公噸排放不足1美元至120美元,差異主要源自各國政策、規範、低碳技術、產業等不同影響著碳價水準;然而,IMF指出全球平均碳價落於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2美元,且仍有超過50%的碳價制度低於每公噸10美元,有待後續強化。因此,報告再次提醒若要符合巴黎協定,碳價水準需要分別於2020、2030年前,達到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40~80美元,以及50~100美元。
碳價水準增幅表現上,南韓排放交易制度則為亞洲模範生,其每單位碳權價格從2019年22美金上漲至33美金;歐洲碳價成績較好的國家則分別為瑞士排放交易制度,因其正式與歐盟排放交易市場連結,2019年每單位碳權5美金,調漲至19美金,漲幅高達280%;葡萄牙碳稅則亦從14美金新增至26美金。
圖2 世界各國碳價水平
全面淨零與氣候行動浪潮
去年度(2019),觀察到全球氣候行動倡議浪潮下引發的氣候危機緊急狀態宣告等外,也凝聚全面2050淨零排放的共識,包含:
- 氣候雄心聯盟(Climate Ambition Alliance)下共有120個國家宣示淨零排放目標
- 淨零目標入法:2020年4月1日止,丹麥、法國、紐西蘭、瑞典、英國等正式入法
- 非國家行動者也淨零:15個區域、398個城市、786個企業、16個資產管理公司,也承諾邁向淨零排放目標
據此,今年度的報告也將集中專注於分析政府與企業如何藉由碳價制度回應並達到2050淨零排放,其中,報告發現:
- 持續擴張既有的碳價制度:藉由擴大溫室氣體管制類別、管制部門,或是降低管制門檻、強化碳市場連結等方式擴張碳價制度,例如2020年1月開始,瑞士排放交易制度正式與歐盟排放交易市場連結。另外,美國區域性溫室氣體倡議(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 RGGI)也預期將延伸至賓州、維吉尼亞州等,擴大參與排放交易。
- 多元碳價管制:於既有碳價制度外,再另創其他碳價規範,例如德國、奧地利、盧森堡等歐盟國家,皆於EU-ETS外,於其國內針對如運輸部門等另行規範碳價制度;又如美國開啟運輸與氣候計畫(the Transportation and Climate Initiative),預期為10個州的運輸部門創造碳權市場;再如墨西哥;智利、哥倫比亞等拉丁美洲國家,於碳稅制度外開始考慮制定碳排放交易市場。
- 碳邊境調整機制強勢回歸:鑒於歐盟綠色政綱下已著手展開淨零排放目標入法的程序,即制定歐盟氣候法,碳邊境調整機制也再度強勢回歸歐盟氣候轉型政治議程,預期將進一步牽制全球碳價。
整體碳價收入多增10億美金,超過半數收入用於環境保障與區域發展計畫
2019年,因歐盟排放交易價格平穩,故碳價收入增幅較小僅新增10億美金,共計450億美金,其中,超過半數的碳價收入繼續用於環境保障與區域發展計畫(border development projects)、約計40%則責成國庫統籌支用、其餘則直接回饋於人民或抵稅;2019年新增的主要貢獻則來自加拿大聯邦政府之全加碳價制度(特別是魁北克拍賣碳權的貢獻),以及紐西蘭排放交易提高碳權價格的影響。
圖3 全球碳價收入情形與受管制溫室氣體佔比
新碳權市場藍海——信用額度交易制度、聚焦自然解決方案
過去,碳權額度交易(carbon credit market)市場多集中所謂的京都機制,即如清潔發展機制與共同執行(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 Joint Implementation),但2019年起,逐漸開始發現來自私部門主導的自願減量市場等,開始取代成為新的碳權額度市場趨勢,約佔有全年2/3的碳權額度來自於京都之外的額度機制。
圖4 私部門逐漸主導未來碳權額度市場
此外,碳權額度市場多集中於產業排放(industrial gases)、再生能源類、溢散性排放(fugitive emission)等減量專案;但逐漸有越來越多的森林碳匯計畫開始進行,約佔有全球42%的已註冊減量計畫,其主要原因是對於自然解決方案的重視(natural-based solution)。
圖5 全球碳權額度市場資金流向
前景看好,惟仍有待全面提升環境完整性(environmental integrity)
碳權額度市場下,除增加了企業遵行排碳管制規範的彈性外,也發現更多元的減量計畫有助創造多元的在地利益,包含減少當地空污提升健康利益,故思考如何創造具備全面永續綜效的減量額度計畫,值得更多未來的關注。
此外,其前景也相當看好,包含談論多年、即將於2021年啟動的國際航空業碳抵換與減量計畫(Carbon Offset and Reduction Scheme for International Aviation, CORSIA),將提高碳額度的市場需求。然而,碳權額度機制的市場規範,包含碳額度驗證的相容性、透明度、縝密的額度審核規範等,皆實質影響著是否出現重複核算減量成效的風險,影響環境完整性與碳額度市場的未來。
企業內部碳價主流化
全球企業開始設定具體的淨零排放承諾,也逐漸感受到來自投資人的推力促使企業轉型,2019年粗估有1600個企業已施行或承諾兩年內開試施行內部碳價機制(internal carbon pricing),另也有超過400間企業將影子碳價(shadow price)納入營運決策,可預見的未來裡顯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報告分析前3大企業願意改變的原因為:提高低碳投資誘因(61.1%)、驅動能源效率(58.4%)、改變企業內部行為(50.1%)。
圖6 企業願接受內部碳定價的主要原因
不讓疫情沖散氣候共識,抓緊國際碳價合作
新冠肺炎的衝擊不可諱言,雖因此延宕了全球氣候行動的腳步,包含第26屆氣候峰會延期、挑起放寬國際航空業者於CORSIA的減量責任等(更多閱讀),但也激起全球綠色振興的倡議,除提醒著我們思考如何創造低碳轉型外,也是全球碳價制度的韌性測試。然而,具體的衝擊仍有待觀察,並非本報告分析的範疇(更多閱讀)。
即便疫情衝擊,全球碳價制度必須積極展開合作。根據研究,相較於個別國家的碳價制度,若能依巴黎協定第6條落實國際碳價的合作,則可進一步節省約2500億美金的花費,或產生額外50%的減量。當然,此須排除目前氣候談判的僵局,包含京都機制下碳額度計算、調適資金的貢獻佔比、避免重複核算,並且確實有減量貢獻而非單純抵換(Overall Mitigation in Global Emissions)等。
又儘管氣候談判僵局,國際上已有許多示範合作計畫,推演巴黎協定第6條下應有的國際碳價典範,例如非洲開發銀行的調適利益機制(Adaptation Benefit Mechanism)、不丹氣候基金、瑞士氣候法下啟動的國際轉讓減緩成果(ITMO)購買計畫,以及日本政府的聯合抵換額度機制(Joint Crediting Mechanism)等。
台灣碳費水準在哪?
圖7 台灣碳價水準與世界各國比較
資料來源:
World Bank (2020). 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 2020.